各位領導、專家:
2015中國后稷論壇暨特色農產品博覽會,體現了對歷史的尊崇、對特色的凸顯,倍感親切。這讓我想起了自己歸納的一句話:工業與城市文化是全球趨同性文化,農業與農村文化是民族差異性文化,名優農林牧產品是地域特色性文化。中國哲學講和而不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特色與多樣性發展始終是中國農業的生命力所在。后稷與特色農產品都和我的學科與專業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我愿意把自己的一些觀點與認識拿出來與大家共同分享。
中國傳統農業科技與文化作為活態的物質文化遺產,雖烈至今仍在中國的農業生產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但是我們一般會把它看作是落后與過時的東西。就在我們全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一些發達國家卻提出“向中國傳統農業學習”的命題,這很令我們意外。這是發思古之幽情嗎?理應不是。他們應該是感受到了現代農業的某些缺失,而體悟到了傳統農業的某些價值。那么中國農業何以能數千年可持續發展,中國傳統農業具有那些優良傳統、價值與意義?我們中國人有責任、有權利予以解答。
一碩果僅存的原生文明
英國哲學家羅素曾說過,中華文明或是世界上僅存的原生文明之一。我們的歷史研究證明,在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出現重大的逆轉與破壞或有賴于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中國是世界三大農業起源中心之一,但是客觀地說,舊大陸的環地中海中心農業文明的起始與發展水平在某些方面是要超過我們的;而新大陸的美洲中心在農作物種質資源方面也要比我們相對豐富一些。不過環地中海中心的斷續性發展與美洲中心的呈滯后性發展,在另一方面彰顯了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或是我們能三足鼎立而有其一的根本原因。
二尊天重農的理性感悟
有人講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星時代”,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大突破期。在軸星時代,每個文明都出現過無與倫比的精神導師,他們的思想與理論指導和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和類型,并由古及今規范和影響著不同族群的社會與文化發展。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古代西方與印度的思想家致力于哲學與宗教的探討時,中國的先哲們卻把較多的精力放在了對農業問題的關注上。先秦諸子學說受農耕母體文化之滋養,都不同程度地重視或強調農業。《尚書·洪范》篇首闡“食為政首”、《禹貢》篇提出“任土作貢”、周祖后稷“相地之宜”,這使得我們中國的農業在其初始階段就有了一套比較理性實用的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這些觀念與理論,在我們目前所見最早的四篇農業論文中得到進一步的凝練與升華。《呂氏春秋》分別以《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為題,申論農業生產中的四大基本問題。上農講的是要崇尚、重視農業,解決的是思想認識問題;任地講的是追求優質高產,實現效益最大化;辯土講的是農業的地宜問題;審時講的是農業的時宜問題。這些思想后來被《齊民要術》概括為“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審時》篇提出的“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的三才理論,對農業生產中天、地、人的關系進行了科學、準確的定位,由此形成了有別于西方農業的中國傳統農業科技體系。由于不把人和自然看作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所以我們在農業發展進程中沒有犯顛覆性錯誤。千百年過去了,但是這些農業生產的基本指導思想與理論原則歷久引新、永不過時。
三天佑中華的自然稟賦
縱觀世界文明古國,古埃及的尼羅河、古巴比倫的兩河流域以及古印度的印度河、恒河流域皆呈南北走向,唯有有中國的黃河與長江、歐洲的多瑙河流域東西走向。有趣的是,前者的文明皆呈斷續性發展而后者的文明皆屬持續性發展。南北向的河流垂直于緯度,具有不同農業類型的沿緯度更替特征,有利于流域異質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但容易產生不同農業生產類型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東西向河流平行于緯度,具有同一農業類型的沿緯度延伸特征,有利于流域同質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形成相對穩定的生產結構與社會秩序。
中國農業沿河流走向依緯度形成北方草原、中原旱作與江南稻作三大類型區,并且做到了每一類型涵蓋地域范圍的最大化,這是天佑中華的自然稟賦。這三大農業類型結構、功能、優勢互補,奠定了中華文明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黃河流域厚重的農耕文明與長江流域富庶的農漁文明,奠定了中華文明的物質基礎與精神內涵。這兩個農業體系具有強大的結構與功能互補性,抵御災異與耐受沖擊的能力也進一步強化。歷史時期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雖然是政治與軍事上的征服者而出現,但大多以文化與產業上的被征服者而融入,在客觀上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
四保障有力的制度文化
中國由農業社會跨入文明時代,以血緣群體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農業社會衍生出了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形成了有別于西方功利文化的中華禮樂文明。三代的井田、分封與宗法制度,建立了農業社會的秩序與道德的約束與規范機制;春秋戰國諸子學說,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思想理論基礎;秦漢中央集權與郡縣制度,確立了中華文明的體制與組織保障;隋唐科舉制度,保障了中華文明的人才與學術需求。
五功能互補的文明類型
中國農業由北向南,依次包含北方草原、中原旱作與江南稻作三大農業類型區。北方草原文明帶給了中華民族遒勁的風貌與開放的胸襟、中原農耕文明奠定了中華民族質樸的性情與厚重的底蘊、江南農漁文明賦予中華民族悠雅的氣質與詩書的情懷。三大農業類型結構、功能、優勢互補,奠定了中華文明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六中國特色的農學體系
在悠久的農業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農為本的產業結構;食為政首的重農思想;禮樂規范的約束機制;休戚與共的群體觀念;家國同構的宗法范式;循序行事的月令圖式;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和諧觀念;吾以觀復的圜道理論;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有機農業的優良傳統;精耕細作的技術體系;獨具特色的絲茶文化;科學合理的飲食結構。中國農業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基本內涵,既是獨具特色的理論與技術體系,也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思想文化觀念與精神價值取向。
七開放互利的交流系統
中國農業具有一個開放的溝通與交流系統。二十世紀中國學術界最大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我們確定了水稻的本土起源并向世界的傳播。我們中華民族通過“稻米之路”把水稻這樣一種目前居于世界糧食第一位的高產作物奉獻給了全人類;歷史時期的絲綢之路,有北方草原、西北沙漠、西南印度、東南海上諸通道,輸出了絲綢茶葉,引種了佳種美利;明清以來的海交之路引進了高產經濟作物,奠定了近現代中國農業的基本結構,適應了人口的增長與商品經濟的發展。東西方農業文明之間的溝通與聯系,也促進了東西方農業科技與文化的相互借鑒與更新完善
八中體西用的路徑選擇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近現代社會自然科學的興起與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爭論、徘徊與斟酌,選擇了中體西用的近代化發展路徑,沒有犯替代性(印度)的錯誤。由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到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發展到今天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或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的社會經濟與中國的政治家、思想家逐漸接受了進化論、富國策以及近現代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模式。西學東漸,具有改造農業文明之功、強骨健筋之效。增強了應對激烈的競爭與交往的能力,促進了中華農業文明的歷史轉型與進步。
九值得思索的未來發展
現代農業給我們帶來的高產、豐收與現代化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在最早推進近現代農業的西方發達國家,開始重提家庭小農規模與遵從農業的自然再生產特點問題。他們反對把工業生產的方法套用到農業上,大規模集約化養殖動物、大規模單一作物種植、利用人工設施進行反季節種養等。大規模集約養殖,建立了許多動物“集中營”;大規模單一種植,帶來了作物種質資源的消亡;人工設施農業,把田園變成了車間。最關鍵的是,由現代工業化農業所帶來的能源與資源的耗費,土壤、水源、空氣的污染,化肥、農藥的超標,食品安全性的降低等,已經成為我們需要著力應對的緊迫問題。這難道就是我們當初的追求目標嗎?這樣的農業能否可持續發展?很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不可能重回以前,但是我們也沒有理由摒棄千百年來形成的優良農業傳統。繼承優良傳統、發揮現代優勢,這或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基本走向。
作者簡介:樊志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館長,兼任國家社科基金歷史組評審專家、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項目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副理事長等職。長期潛心于農史學術研究,率先倡行地區與斷代農業史研究,并以西北地區農牧史與戰國秦漢斷代研究確立了自己的特色領域與學術地位。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上郡農夫新浪博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