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傳統佳節春節的結束,各地正迎來最后一波農民工返程高峰。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逆流而動,選擇留守家鄉。中國經濟新常態下,一幅勞動力轉移的新版圖呼之欲出。
“自己有手藝,在老家肯定能找到活干。”從2002年開始,江西省高安市農民工胡安國一直在浙江做電工。今年,為了找回歸屬感,年近五旬的他決定不再外出。
讓這位老一代農民工安心留在老家的原因之一,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與內地“工價落差”的逐漸彌合。近年來,隨著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轉型升級,產業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并為其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和胡安國一樣,50歲的徐東發也打算春節過后留在老家,而他的想法則更為“前衛”——想在老家創業。
徐東發是江西省南昌市灣里區太平鎮紅嶺新村的一位村民,從1992年開始就出省打工。他所在的灣里區是江西省著名景區,擁有梅嶺省級旅游度假區、竹海明珠景區等眾多旅游景點。
“在外地做事的時候,常看到親戚朋友在微信里‘曬’灣里旅游發展多么迅速,大家生意都很好。”徐東發說,今年他也打算開一個農家樂。
中國農村分布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市場空間和需求潛力巨大。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中國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了10%以上的貧困人口脫貧,旅游脫貧人數達1000萬人以上。
在有800萬務工人口的勞務輸出大市重慶,近年來隨著電子信息、機械制造、服務外包等產業的崛起,吸納就業的“蓄水池”效應初步顯現。
重慶市人社局農村勞務開發處處長張德祥說,目前市內就業的農民工已超過市外近100萬人,保持穩定回流態勢。
此外,“親情權重”的不斷加大也成為不少農民工選擇留守家鄉的重要原因。
過去十余年間,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晏崗村農民王華像大多數農民工一樣,一過正月初五就踏上返城之路。今年,這個40歲的中年農民工卻下定決心“再也不出去了”。讓王華決定留在老家的是她12歲的兒子。
王華告訴記者,孩子一直留在農村上學,由爺爺奶奶照顧。由于缺乏陪伴和管教,不僅學習“拋了荒”,而且這兩年變得越來越內向,對父母也越來越疏遠。
“和兒子比起來,打工賺錢根本算不了什么。再苦再難,也要留在老家陪在兒子身邊。”王華說。
過去,由于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巨大差距,不少農民工雖然有著回家團聚的念頭,但是農村相對滯后的發展卻讓他們望而卻步,躊躇不前。
如今,得益于中國穩步推進的就近城鎮化,留守農民工不僅可以一家團圓,而且在自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城鎮居民的生產生活待遇。
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給農民工帶來了實現“城市夢”的春天。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大力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去年6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在此背景下,各地紛紛因地制宜出臺政策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農村電商、鄉村旅游、農民工創業園蓬勃興起,不僅使農民增收致富,更帶動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熱。
春節過后,29歲的陜西武功縣農民工尚鵬輝每天都要往縣里的電商產業園跑上好幾趟,將一箱箱蘋果用快遞發往各地。“都是催著發貨的客戶,馬虎不得!”
從在外漂泊十幾年,到去年返回家鄉開起網店賣水果,這位青年農民工通過“觸網”當上了老板。半年下來,尚鵬輝掙了五六萬元,如今訂單越來越多。
在陜西省武功縣,農村電商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打工青年、大學生返鄉創業。目前,武功全縣個體網店已有600余家,電商從業人數近萬人,帶動了2.5萬人間接就業,其中包括1000多戶40歲以上的農民。
未來,在農村這片電商“藍海”,將會涌現出更多的青年淘寶人。近日,中國國家發改委和阿里巴巴集團就返鄉創業發展農村電商達成戰略合作協議,計劃2016至2018年每年支持約100個返鄉創業試點地區發展農村電商,讓漂泊在外的農民工在家門口就能創業。
今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分析人士表示,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不僅將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增添新動力,也將促進不同地區均衡發展,對中國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意義重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社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