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聽說職業律師、職業經理人等,他們的從業者一般都是收入高、社會地位高的精英人物,可你聽說過職業農民或職業果農嗎?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中強調,加強教育科技培訓,加快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和大力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所謂職業農民,是國家工業化、城市化達到相當水平之后,伴生的一種新型職業群體,也是農業內部分工、農民自身分化的必然結果。考察以市場為主導的發達國家工業化歷史,農民都經歷了由“身份”向“職業”演進的歷程。工業化、城市化和經濟社會結構變遷,是職業農民群體逐漸形成的社會歷史背景。美國人類學家沃爾夫曾把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民作了對比分析。他認為,傳統農民主要追求生計,是與市民身份相對應的群體;而職業農民則是充分地進入市場,將務農作為商品產業,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選擇使報酬最大化。
一、職業農民的內涵與特征
現代職業農民是工業化時代出現的一種新型職業群體,是農業內部分工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現代職業農民,是指將農業作為產業進行經營,并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規則來獲取報酬,以期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現代職業農民的涌現,改變了傳統農業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模式,有利于機械化作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使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成為可能,代表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
現代職業農民是集經營管理、生產示范、技術服務為一體的新一代農業管理者和經營者,體現了三大基本特征。首先,以農業作為終身職業。職業農民更加專注于農業生產,也將其作為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方式。這也使得現代職業農民比傳統農民更加專注于研究農業生產和經營,更加凸顯專業化。其次,現代職業農民是具有一定職業素質和技能的新一代農民。應當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有文化”,即具備現代農業知識,具有“現代農業”的觀念和市場意識,有一定的知識層次,遵紀守法。“懂技術”,即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技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會經營”,即具有一定的經營和管理能力,能夠合理組織配置人、財、物、信息以及土地等資源,掌握成熟的經營模式,具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新形勢下,現代職業農民還應具有“能創業”的特點,即具有開拓創新精神,能運用豐富的實踐經驗,根據本地的自然規律和特點進行創業創新,帶動當地農民致富。
二、成為職業農民的意義
理論上說,農民要成為一種職業,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重要條件:一是農民這種職業是由經營者或勞動者自主選擇的,并能夠充分就業、自由流動;二是從事農民這一職業的人員能夠取得社會平均收益;三是從事農民這一職業的人員能夠得到公正的社會待遇。
2.1職業農民資格制度。
未來從事農業是有門檻限制的。只有經過規范職業農民的培訓、考核的人才能獲得從業資格證書。國家對農業的支持政策與農業生產經營、各種農業補貼發放、土地流轉等與接受農業教育的程度掛鉤,建立起嚴格的農業準入制度。取得“注冊職業農民”的則在稅收、信貸、技術指導和農業直補等方面優先獲得支持。
2.2高收入。
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職業農民的收入基本都能與城市居民齊平。如日本1973年后,農民收入就一直高于城市居民;美國農民的收入也是略高于城市居民。中國未來的職業農民,不但要比傳統農民收入高,而且也要比兼業農民的收入高,至少應與城市居民收入相當,甚至高于城市居民收入。
2.3社會尊重。
職業農民將破除社會對傳統農民“身份”的歧視,真正從社會成員階層轉為經濟產業職業,并且能得到與教師、公務員等其他職業一樣的社會認同與尊重。
三、做一個職業果農
一個果農如果你有雄心成為職業果農,目前唯一的途徑就是在不斷積累生產實踐經驗的同時,主動參加有資質專業機構的知識培訓,甚至自己花錢參與相關知識的學習,以拓寬自己在種植生產、品質管理、貯藏技術、市場營銷、小微企業管理等諸多知識。
3.1國外經驗
美國以1914年《史密斯—利費農業推廣法》和1917年以鼓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史密斯—休斯法》、1962年的《人力開發和培訓法》和1964年的《經濟機會法》為依據,美國建立了一個相當完整而龐大的農民教育科教體系,農業科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也是美國農業教育的核心。除各州農學院、實驗站和推廣站以外,美國大的公司內部和民間都有專門農業培訓機構從事專項技術培訓工作。
法國政府十分重視農民培訓工作,規定農民必須接受職業教育,取得合格證書后,才能享受國家補貼和優惠貸款,才具有經營農業的資格。法國農民教育的最大特點是由農業部直接管理全國的農業職業學校。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包括中等農業職業技術教育、高等農業教育和農民職業培訓三個部分,每個培訓機構具有各自不同的培養目標和培養對象,務農工人、農業經營者、農機推廣人員等各種農業實用人才都有相應的教育機構負責培養。法國農業教育培訓的辦學機制也很靈活,公私合辦,農村職業培訓深入到田間地頭、落實到農民家庭,并且創造了一種有著廣泛世界影響和實踐應用的教育方法——交替培訓教學法。
日本農民培訓由國家統籌規劃,政府農業部門與相關部門分工指導和協作,以教育系統為農民培訓的主體,農業改良普及事業系統予以配合。目前,日本全國有52所農業者大學校,其中國立1所,縣立48所,私立3所。韓國農民教育與培訓是由國家統籌規劃,政府農業部門和相關部門分工指導協作完成。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農民教育已經形成了“四H”教育、繼者教育和專業農戶教育3個層次。
3.2我國職業果農的培養方式要創新
鑒于我國果樹產業分散經營的現狀,果農培訓應該堅持多種方式共同開展。國家鼓勵涉農企業、科研院所與農業院校、涉農職業學校共同組建職業教育集團,有效提升涉農專業辦學水平和服務能力。支持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生產組織中的技術骨干、帶頭人等到職業學校兼職任教,遴選一批優秀的農業企業和農民生產合作組織等單位,建立涉農專業教師實踐基地。
一是創新培訓機制,各地應根據本地特點和實際,開展本土化現代職業果農培養工程。加大果業生產技能、經營管理和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培養力度,使學員通過系統的學習,能掌握現代農業必需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使部分年富力強的果業大戶率先增收致富,成為農業產業化的引領者、農業農村先進技術的示范者。
二是培訓課程和方式要量身定做,制定專業化現代職業果農教學方案。現代職業果農培養的教學方案必須根據具體目標和對象量身定做。在教學安排上,充分利用雙休、農閑等時間,采取網絡教學、集中面授、個別輔導、學習小組相結合的辦法。在專業設置上,開設農村經濟管理、農業企業經營管理、農產品市場營銷、農業旅游服務與管理等多種真正植根農村農業的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也要多開設農村政策與法規、農村資源開發利用、農村產業化經營等以“農”字帶頭的課程。在教學組織形式上,由專家教授、技術人員、創業成功人士組成教學團隊,采用“課堂教學+基地教學+現場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是示范引領,助推精英化新型職業果農創業創新。充分發揮現代職業果農的示范引領和幫扶帶動,特別是培養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用的上、留得住的本鄉本土的農民大學生。加快改變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促進專業化分工和規模化生產,提升果品的附加值,從整體上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效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煙臺果樹》, 2012(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