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當前,許多較早進城打工的農民工都已經過了五十“知天命”的年紀,記者調查發現,隨著“高齡農民工”的不斷增加,他們的未來也充滿許多不確定性。
56歲的趙秀麗從河南焦作老家來到鄭州的勞務市場,期待能有一份補貼家用的工作,十多天過去了她仍然沒有接到工作的橄欖枝。
趙秀麗:找的飯店,保潔、保姆啊,這樣的活兒也找不著,他們嫌年齡大了嘛。
像趙秀麗一樣50歲以上的高齡農民工,全國至少有4600萬人。多年來,我國高齡農民工群體以每年20%—30%的比例增加。我國目前各項社會保障待遇是以勞動關系為基礎建立的,超過退休年齡繼續就業是否存在勞動關系、是否認定為工傷,在司法實踐中爭議不斷。作為第一代外來務工者,如今,他們可能還沒攢夠養老錢,卻不得不面對新的困境。
根據我國相關的社保規定,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轉換需要滿足繳費15年的條件;領取養老金也需要連續繳納社保15年以上。
中國社科院社會保障研究室主任張展新:50歲以上的農民工,因為過去的制度框架還沒有資格參加, 就算參加了也是剛剛參加,年限比較少。高齡農民工回到家鄉,不能因為他們在城市的打工經歷而面臨參保困難,各個地方有很多變通辦法,中央政府應敦促地方政府參照當地老年職工的參保,用這種靈活變通的辦法讓一部分在城市打工多年的,離15年繳費期還有一定差距的,通過補繳來獲得養老。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廣網北京3月2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