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貧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調查與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神文明建設是實施脫貧致富戰略的重大內容之一。”在推進精準扶貧的過程中,既要“物質扶貧”也要“精神脫貧”,通過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為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充分認識貧困農村的“思想窮根”
農村發生貧困現象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相比于交通閉塞、自然條件惡劣、災害疾病叢生等致貧因素,觀念陳舊、信心缺失、道德失衡等主觀因素滯礙脫貧進程更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觀念滯后,主動脫貧的干勁不足。貧困農村多處于偏僻山區、信息盲區,意識形態工作“慢半拍”,加之受眾能力所限,思想宣傳難以全面有效覆蓋,政策方針不能及時深入人心。有些貧困戶對黨中央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精準扶貧知之甚少,貫徹執行政策方針的思想根基不牢固。我們在深入全縣144個貧困村開展“一進二訪”走訪過程中,發現近八成貧困戶有“人窮志短”的思想障礙,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不足,甚至有個別貧困戶存在“國家扶貧政策好,但要全部落實到位很難”的消極心態。
惰性作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有些村干部“不爭先進爭后進”,爭不到“貧困村”也想爭個“軟弱渙散村”,原因是戴上“落后村”“貧困村”帽子,就會有領導和工作組進駐,能夠帶來項目資金;有些貧困戶把接受幫扶當福利,“只關心政府給多少,不關心明天變啥樣”,指標少了干脆抓鬮分配;有些則受社會“潛規則”的影響,熱衷于托關系、批條子,讓不符合條件的村和戶享受國家扶貧政策,甚至搞權錢交易騙取扶貧資金。2015年9月我們在開展貧困人口精準校準過程中,先后發現和糾正了46戶“假貧戶”,收回扶貧資金8.5萬元。
精神空虛,容易偏離正路。農村人口大量流動,各種思潮交替疊加影響,勞動力資源外流的同時,農民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出現多元化趨勢。目前,貧困鄉村傳統文化傳承出現斷代危險,庸俗文化伴之而來,特別是個別地方封建活動呈現利益化,邪教勢力滲透公開化,地下六合彩等賭博活動極易在貧困農村找到滋生土壤,因吸毒、賭博致貧的現象呈上升趨勢。
風氣不純,鄉村治理難度加大。傳統鄉村治理中的鄉風、民風、家風的影響力和村規民約、鄉風民俗的規范力開始弱化。貧困戶有攀比、依附和保守、厭世的思想,有個別農戶因大操大辦紅白喜事而致貧、因沉湎于封建活動而致貧、因鄰里糾紛惡化而致貧。個別村90%以上的老人燒香拜佛,請道士做一次法事高達6000元。個別貧困戶只信“神”而不相信政策、不相信基層干部。也有個別群眾的國家觀、集體觀、家庭觀逐漸淡薄,鄉村治理實現利益統一、目標一致、步調一致的難度加大。
全面延伸精神文明的“思想觸角”
拔掉貧困戶的“思想窮根”是精準扶貧工作不可缺失的重要內容。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圍繞“四個一”實現精神文明建設的全覆蓋,讓貧困群眾產生心靈共鳴,贏得價值認同,凝聚扶貧力量。
強一份擔當。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縣委書記的政治責任,帶頭擔當第一責任,始終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在工作中努力克服三種不良傾向,打好主動戰。即克服精神文明建設“無用論”,把宣傳思想工作與經濟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督導;克服精神文明建設“虛化論”,善于虛功實做、春風化雨,做到貼近基層、服務群眾,達到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目的;克服精神文明建設“部門論”,既給宣傳部門壓擔子、出題目,同時提高自身的領導指揮能力,動員各個部門各條戰線一起來做好文明創建工作。
謀一套思路。抓精神文明建設始終做到心中有“一盤棋”,既針對貧困戶開好“小鍋灶”,同時服務于全局做成“大氣候”。我們結合脫貧攻堅戰,在全縣農村實施“四同十進”工程。即縣、鄉、村、戶精神文明建設“四級同創”;清潔示范村、綠色生態村、文明新風村、全面小康村“四村同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四德同育”;政策、法制、平安、健康、文化、科技、衛生、環保、關愛、幫扶等“十進農家”。力求把無形的思想政治工作轉化成為有形的活動載體,增強貧困戶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認同感和獲得感。
守一方陣地。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利用好宣傳陣地、輿論工具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把愛國愛黨的信仰和思想深深植根于現代農民的心中;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大道理融入農民的語言、農民的故事之中,把新風尚融入農民的自覺、農民的行動之中。我們著重加強鄉鎮宣傳窗口、文體站所、網絡媒體建設,實現硬件配套全覆蓋;綜合利用網絡、電視、廣播等工具,開展正面宣傳,并抓好農村網絡輿情監控處置;每年上下半年分別組織千名干部聯鄉進村入戶送政策、送法律、送技術;組織文化市場執法進入偏遠農村,開展“掃黃打非”活動的同時向群眾宣傳法律法規,凈化農村文化空間。
建一支隊伍。重視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建設,努力建設業務精、能力強、作風好的工作隊伍和領導班子,推動宣傳思想工作的重心和力量向基層一線傾斜。我們針對農村面廣、點散、人口多的特點,在建好宣傳思想工作主力軍的同時,組建形式內容多樣的“流動隊”進村入戶,組建文化、科技、法律等小分隊配合黨委宣傳部門開展工作,發揮群團組織作用,搭好志愿者平臺,不斷壯大志愿者隊伍,動員社會各方配合參與貧困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
不斷提供精準扶貧的“精神食糧”
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的同時,注重向貧困群眾輸送豐富多樣的“精神食糧”,實現貧困戶在物質和精神上的“雙脫貧”。
發展抓到位,讓貧困群眾心中有勁。增強群眾的發展自信是戰勝貧困的“法寶”,也是精神文明建設“做到家”的體現。堅持把政策送到位,讓群眾在理解政策、享受政策的過程中增強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真心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整頓軟弱渙散村班子,選出貧困戶信得過的“帶頭人”。對村組干部實行“期中民主評議”,對鄉鎮干部實行“負面考核”,推動干部為民抓發展,以干部的真抓實干來增強群眾脫貧的信心。以開展“一進二訪”活動為契機,干部上門為群眾把脈識“窮根”,與群眾共商脫貧策,實現群眾自覺跟著干,主動幫著干,使勁大膽干。
文化傳到位,讓貧困群眾心中有樂。物質再豐富都彌補不了文化匱乏。繁榮基層文化,以群眾喜聞樂見、樂在其中的文化活動為載體,為老百姓提供豐富的公共文化產品,豐富農村群眾的精神生活,影響和改變貧困群眾的精神面貌。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我們提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農村文化工作思路,面向貧困農村定期舉辦“崀山風”系列活動,開展“文藝送春風”專題演出活動組織送戲下鄉,推動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積極挖掘《崀山峒歌》《跳鼓壇》等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引導貧困群眾自覺抵制和掃除低俗、丑劣的文化垃圾,讓老百姓在干干凈凈的文化空間里樂享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新風引到位,讓貧困群眾心中有德。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在實踐中,不搞“理論說教”,不搞“填鴨式”灌輸,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來引導貧困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樹立起社會主義新風尚。我們利用鄉村組三級會議、道德講堂、農民夜校、法制學校、宣傳欄、陽光臺、文化活動室等平臺,實施“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四德建設”工程。開展“星級文明戶”“敬老好兒媳”“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在扶貧村推出道德信貸工程,評定農村十星級文明戶,組織金融機構對道德誠信戶優先發放貸款。
幫扶送到位,讓群眾心中有暖。貧困群眾都是弱勢群體,需要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愛。近年來,我們通過扶貧送溫暖,采取“一對一”進行思想幫扶,已連續三年開展“三聯三送”活動,黨員干部與群眾常見面、常談心、常解難,了解貧困群眾的生活困難和思想包袱。組織志愿者服務團隊深入農村參與文明創建工程,幫助農村困難家庭及特困學生9800多人次,落實幫扶資金426萬余元。特別針對貧困戶外出務工帶來的農村留守兒童管教難題,鞏固“代管家長制”幫管機制,安排縣直機關單位、鄉鎮、村支兩委三級班子成員共6000余干部,每人結對幫扶1名以上農村留守兒童,解決外出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
(作者系中共新寧縣委書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湘評論》2016年第07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