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是理論的“綱”,決定理論的觀念體系和結構框架。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形成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新理論、新體系、新話語開辟了道路。
構建經濟發展新理論
當前,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結構深度調整的關鍵期,面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嚴峻考驗。現有的經濟發展理論特別是作為西方經濟學重要分支的發展經濟學理論,面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新形勢、新任務、新特點,表現出歷史局限性和理論局限性,無法解釋中國的發展問題,更不可能破解中國發展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難題。這就需要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經濟發展新理論。
構建發展中國家經濟轉型的新理論。作為發展經濟學最具代表性的理論,劉易斯二元經濟論一直被推崇為指導發展中國家從落后狀態進入工業化、現代化狀態的經典理論。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在一些方面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了這一發展模式,如保持工資的較低水平以增加企業利潤,擴大企業投資以加速工業化等。但是,這些主要研究發展中國家從低收入階段向中等收入階段邁進的發展經濟學理論,面對我國從中等偏上收入階段向高收入階段跨越時遇到的經濟轉型等難題時,就失去或部分失去了解釋力和應用價值。這也是一些中等收入國家未能及時實現經濟轉型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論原因之一。新發展理念的提出,將指導我國在以下五個方面構建經濟轉型的新理論:一是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引領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二是從不協調發展轉向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結構優化;三是從不可持續發展轉向可持續發展,突破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四是從注重“引進來”的單向開放轉向“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的全方位開放,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五是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
構建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新理論。發展經濟學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為發展中國家設計工業化道路,即傳統工業化道路。雖然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也強調技術進步、人力資本、全要素生產率等對推動增長的重要性,以及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而突出知識和信息技術對增長的重要價值,但它主要關注的是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問題,主要解決的是知識經濟時代發達國家所面臨的工業經濟與知識經濟新二元經濟結構問題,而忽略了知識經濟在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在傳統農業與現代工業的二元經濟結構問題尚未解決的情況下,知識經濟撲面而來,使發展中國家面臨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知識經濟三元經濟結構下的發展問題。因此,發展中國家如何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同時推進信息化和知識化,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工業和農業,就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理論必須解決的新課題。新發展理念特別是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理念的提出,將為發展中國家解決三元經濟結構問題提供方向和思路。一是協調工業化與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二是協調工業化、信息化與城鎮化,走產業集聚、人口集聚和智慧城市建設協調互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三是協調工業化、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走用工業化和信息化改造傳統農業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四是協調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通過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為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提供巨大市場,為信息化快速發展開辟廣闊道路。
構建發展中國家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新理論。發展經濟學雖然注重技術創新對發展的重要作用,但其重點是強調發展中國家利用后發優勢,通過學習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推進技術創新。后發優勢理論對處于低收入階段的發展中國家推進技術創新是可行的、有效的,因為這類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較大的技術差距,通過學習和引進技術,可以在較短時間內以較低的成本加快技術進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按照這一路徑,有效促進了技術進步,推動了經濟快速增長。但當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些領域的技術水平已經接近發達國家、需要在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上尋求突破的情況下,學習和引進技術對技術創新的貢獻就越來越小,因為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是學不來、引不進的。同時,知識經濟快速發展,技術進步速度加快,也使發揮后發優勢的空間越來越小。創新發展理念的提出,將指導我國從以下幾個方向豐富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新理論:一是在一些科技領域占領全球科技制高點,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或前列;不僅要推進應用技術創新,更重要的是整合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進行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尋求科學或工程領域基礎理論研究的重大突破。二是既要立足于自己的力量推進技術創新,也要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整合全球資源推進技術創新。三是通過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為創新發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四是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創新發展提供必要的文化環境。
打造經濟發展理論新體系
新發展理念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有機統一的整體,將在以下兩個層面引領打造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理論新體系。
在整體層面,基于新發展理念這一有機體系,把既有的一些經濟發展理論和觀點系統化為理論學說,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發展理論體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我們黨在豐富的中國實踐經驗基礎上總結提煉出許多經濟發展的新理論新觀點,如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及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理論,等等。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為背景,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基礎和條件,以發展為主線,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方面的發展為主要構架,可將以上經濟發展的新理論新觀點系統化為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新體系,主要是: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在具體層面,每一個發展理念構成一個具體的理論子體系。例如,創新發展理念超越了以往把創新主要理解為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局限,提出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四大基本要素,形成四位一體創新體系。這個四位一體創新體系的理論含義是:科技創新需要以重大理論創新為引領,通過制度創新破除一切阻礙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形成有利于科技創新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制度創新是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解放思想、實現理論創新的結果,是文化創新的一項重要內容;文化創新促進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后三者反過來又有力地促進前者,如互聯網技術催生了網絡文化的繁榮,理論創新豐富了文化創新,制度創新則形成我國獨特的改革文化;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的豐富實踐和經驗,為理論創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條件,理論創新成果需要在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中接受檢驗和得到完善。
獲取經濟發展理論話語權
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創新及其理論體系的構建,將為我國在世界上獲取經濟發展理論話語權提供必要的基礎和條件。
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兼容并蓄,彰顯理論的科學性。這是由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繼承性和包容性決定的。繼承性體現在:把創新置于新發展理念的首位,是與馬克思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鄧小平同志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等理論一脈相承的;協調發展則源自馬克思的兩大部類平衡理論,毛澤東同志的論十大關系,以及“五個統籌”的科學發展理論等;共享發展理念則是對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揭示的深刻思想、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以及把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本質規定等重要思想的科學繼承;等等。包容性體現在:創新發展理念借鑒和吸收了熊彼特創新理論的有益成果,將其提出的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資源配置創新和組織創新等納入創新發展的子系統。此外,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和制度經濟學提出的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等科學成分也被吸收到了創新發展理念中;等等。
形成獨特的概念、范疇、邏輯、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彰顯中國貢獻。這是由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創新性決定的。這一理論基于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偉大實踐,檢驗、修正、完善已有的發展理論。例如,對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作出新的修正和發展,提煉出獨特的概念、范疇以及理論體系,賦予其新的內容,是我國對經濟發展理論的獨特貢獻,也賦予發展經濟學新的活力和生命力。這就決定了中國理應在世界上獲得經濟發展理論的話語權,使我國擁有與經濟發展硬實力相稱的理論軟實力,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校長、中國經濟發展研究會會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 2016年04月1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