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國際高峰論壇在慈溪舉行。國內外百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探討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現狀、困境和出路,呼吁共同關注傳統村落、保護傳統村落優秀文化。(4月27日 中國網)
一個地方的文化猶如一棵大樹,它的根系深深地扎根在大地上,靠土地上的水脈、文脈來滋養,正可謂一方水土培育一方文化。
可以說,傳統村落作為中國鄉村社會的縮影,是歷史文化的傳承,因其深厚的文化積淀、豐富的歷史信息、意境深遠的文化景觀,而具有史考的實證價值、史鑒的研究價值、史貌的審美價值。如果傳統村落消失,失去的不僅是可見的形態,更可能是我們的歷史密碼和深藏于我們心靈深處的文化基因。為了歷史的傳承,為了保住子孫的文化根基,傳統村落的保護刻不容緩。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度重視傳統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人們意識到了傳統村落保護的迫切性,但怎樣進行保護,又怎樣避免在保護中無意識地破壞原有文化和歷史,成為各地政府共同的思索。但是現在很多地方在傳統村落的保護開發過程中會有所變味,往往徒有其形,卻失去它原有的傳統文化神韻。
特別是當談到“傳統村落保護”的時候,往往會給人以保護村落傳統景觀的印象。實際上,這種保護并不止于景觀,還是要整體呈現生活環境和文化環境。統籌考慮各個自然村的特點和特色,對有保護和開發價值的自然村,結合旅游產業發展、生態建設等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了保護和開發方案,讓村落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得到保護,從而在根本上護住鄉村文脈的“根”。
其實“沒有不變的村落”。一座村落不可能原封不動地保持最初的形態,人們在不同的時代為了確保生活的便利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改變,這就需要在古村發展過程中充分考量保護傳承的問題。
在當前快速城鎮化進程中,需要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做主動介入,更需要政府、媒體、學者、村民等各種主體的合作與配合。首先是保護的問題。要讓當地政府了解到傳統村落的文化活化石的價值,以及其不可再生的珍貴;落實具體措施,切實保護,不做減法的破壞,更不因好心而做加法的破壞。當然,保護需要資金,政府在這方面必須有長遠的見識,不能短視,更不能因其不能有立竿見影的效益而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其次是利用問題。旅游其實只是之一,思路可以拓寬,尋根活動、文化活動以及開辟攝影、美術、文學創作基地,發展傳統村落的文化產業,復興一些手工藝和特色產業,實現“文化富民”等都可以考慮。
當然,開發與利用并重,也是一種積極意義的保護。充分利用民資民力,政府補貼一點,百姓自籌一點,對自家古屋修舊如舊進行保護,其實也是一種值得推行的措施??傊?,我們期待,隨著各地對傳統村落的進一步重視和保護,傳統村落這棵千年“古樹”枝繁葉茂一定不是夢想。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論壇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