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世界上有四種農產品交易方式。第一種是韓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采用的拍賣式交易,這是最公平、公正、公開的交易方式。第二種是歐洲、美國等發達經濟體采用的連鎖配送交易方式。第三種是瑞士、北歐四國(丹麥、挪威、瑞典、芬蘭)等國家的超市化交易方式。第四種是我國大陸地區及東南亞、墨西哥、俄羅斯及其他獨聯體國家采用的對口式交易,這種交易的最大特點就是“三現”,即現場交易、現金交易、現貨交易。相對而言,這種交易方式是比較落后的。我們之所以采用這種交易方式,其原因在于:
第一,這是由現階段我國缺少農產品品牌的國情決定的。我國農產品如果不走規模化、品牌化道路,就無法適應西方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現階段我國農產品都是分散生產、分散供應的,無法形成品牌效應。農產品只有達到品牌化、標準化才能拍賣,否則是無法成交的,因為沒人敢競拍。
第二,我國人口多,農產品需求的種類也多,而西方發達國家人口少,農產品消費的品種也很少,所以超市化經營在我國“水土不服”。
第三,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消費習慣有很大差別。西方國家蔬菜消費基本集中在馬鈴薯、番茄、萵筍、胡蘿卜、卷心菜、洋蔥等八、九個品種上。而我國消費的蔬菜品種遠遠不止這些。新發地市場日常供應的蔬菜品種至少有300個以上,果品的品種有350個以上。
我們不能照搬西方的理論,但是應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前不久,我先后兩次帶隊考察韓國可樂洞市場的農產品競拍模式。我們正在研究如何在新發地市場率先嘗試農產品拍賣,通過公平、公正、公開的拍賣交易保障農民利益,保障食品安全。為了探索推行農產品標準化,新發地市場將選取一些品牌水果、菌類等已經具備規格統一、等級分明條件的農產品進行試點,同時與政府部門合作,對農產品進行前端安全檢測,在產品進入市場前把好安全關,在此基礎上逐步推廣。
作者系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 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執行會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社會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