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一些地方為了獲得國家資金支持與政策優惠,往往戴了“貧困帽”就不愿摘下來的現狀,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建立貧困退出機制的意見》,為破解“貧困縣不貧”“貧困帽戴了不摘”開出藥方。(5月13日 新華網)
我們知道,目前我國尚有7000萬貧困人口,實現2020年如期全部脫貧的任務很艱巨。為了進一步組織人口脫貧,國家為貧困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山區)制定了很多優惠政策,比如:稅收減免、資金傾斜、項目扶持、移民搬遷、政策優惠等等,就連高考加分、子女就業、考試降分這些優厚的政策都向西部蔓延,如同生活在襁褓中的嬰兒,盡情地吸允著母親的營養。但是這種情況不可能長久維持,孩子早晚有一天要長大、要自立、要自己創造未來,母親的過于溺愛勢必扼殺孩子天生的創造力和自我造血功能。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拿現實來說,全國同時位居“貧困縣”和“百強縣”的地區不在少數,同等條件下,他們在爭取國家項目時,用“貧困縣”的帽子騙取著母親的柔情;拿到錢之后,又以經濟強縣的身價彰顯著領導政績,這與國家精準扶貧的戰略是背道而馳的。
為什么我國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多少年來投入較多、效果甚微?說到底,一方面受“上有政策 下有對策”思想影響,為官不為、做事不力,多少人力物力都耗費在了漫長的等待之中,久而久之走進了死胡同。另一方面沒有將“好鋼用在刀刃上”,扶貧資金被挪用、被擠占的情況時有發生,制定的脫貧措施與實際脫軌,老百姓抵觸情緒較高。因此,我們必須在精準上下功夫。精,即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準,即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學推進。
打破扶貧僵局,要有敢于摘帽的勇氣。只有在政策公平、環境公平、資金公平、人才公平的環境下,完善體制機制,才是脫帽的關鍵。筆者認為:首先,中央要加大對貧困地區的精準識別,嚴肅清理貧困縣帽子,對貧困隊伍進行大幅度瘦身,減輕扶貧壓力;其次,要政府帶動、多方參與,積極整合社會力量為脫貧攻堅建言獻策,提升扶貧效率;再次,要加強宣傳引導,讓群眾從思想上樹立脫貧信心和榮譽感,變被動脫貧為主動脫貧,完善鼓勵措施,把好質量關。
頭頂窮帽不光榮,只有建立和完善貧困退出機制,對扶貧中的“拖延癥” 、“急躁者”對癥下藥,鼓勵脫貧地區及時摘帽,切實整合資源打通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實現 “小康夢”。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