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山東曹縣和江蘇睢寧的考察
核心提示: 互聯網改變了角落邊沿村落和外部世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狀態。互聯網電商的聚集,為鄉村經濟帶來巨大的活力,效益明顯增長。由互聯網電商激發出來的農村活力、新一代農民創業創新的素質、不斷致富和安居樂業的機制等,我們都希望能夠長久地持續下去。
在用互聯網機制激活邊角農村經濟的過程中,使土生土長的內生農產品更有生機
山東曹縣是個欠發達的農業縣。曹縣的大集鎮離縣城15公里,一條鄉鎮之間的縣級公路穿鎮而過,人均耕地1畝多。人們生活平靜,但并不富裕。從2013年開始,兩年時間,電子商務迅速發展,經濟活力迅速提高。全鎮網店數從2014年的2000多家,發展到2015年的11000余家。其中的丁樓村,全村300戶中有280余戶開淘寶網店,占戶數的95%以上。加工企業50多家,年銷售收入超100萬元的加工戶有30多家,其中7家的銷售額超過500萬元,年利稅總額1000多萬元。
為什么這個偏遠角落的經濟可以迅速活躍起來?互聯網電商的植入是個直接的因素。互聯網改變了角落邊沿村落和外部世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狀態。產品流通,包括農產品流通,首先是需求問題。不知道需求在哪里,再好的農產品只能趴在地里。互聯網互聯互通的功能,將封閉、落后、邊遠、需求范圍不大的鄉村和中國及世界連接起來。互聯網互需互惠的功效,讓農民的生產經營有的放矢,收入增多,增添了新的經濟活力。對于農村,尤其是邊邊角角的村落、林區、海島、草原、高原山野、沙漠綠洲等,都可以用互聯互通互需互惠的機制,為閉塞的資源尋求機會,為閉塞的農村引來活力。
互聯網電子商務帶來的機會和引發的活力,具體到某個村鎮,實際發生的情況不一樣。江蘇省睢寧縣沙集鎮的互聯網電商,在線上聯通了大量的板式家具訂單,在線下營造起一個龐大的家具生產供給系統。線上線下的結合,構成了沙集鎮的經濟活力。沙集鎮原本沒有家具生產的基礎,也不靠近相關的配套市場,村民中甚至連會木匠的都不是很多。但互聯網卻將家具需求信息引到了這里,把供給功能激發起來,平地生成了一條壯觀的家具產業鏈。到2014年底,沙集鎮生成7000余家網店。家具生產商14家,家具包裝公司4家、物流快遞企業42家、網店專業服務商5家、網店攝影企業12家。電子商務植入產業,帶動就業5萬余人。
還有山東曹縣的大集鎮,原本也不是服裝產地。上世紀90年代曾有農戶經營影樓背景及照相用的服裝,僅此而已。2013年,由互聯網電商引來了演出服裝的大量訂單,逐漸生成了兒童表演服飾、民族服飾、舞蹈鞋、繡花、服飾輔料等生產服務企業,服裝款式由早先的幾種發展到200余種,再到2015年的1000余種,引來18家物流公司駐村設點,帶動2萬村民從事服裝加工業,形成了一個很可觀的演出服裝產業體系。
互聯網電商的聚集,的確為鄉村經濟帶來巨大的活力,效益明顯增長。江蘇睢寧縣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村人均純收入的增幅在全省處于領先地位。除效益之外,這里還產生了三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一是上述兩個鎮的家具產業、服裝產業主要是由互聯網機制促使生成的。二是山東大集鎮過去蔬菜種植業很發達,土壤、氣候、水文都適宜蔬菜的生長,品種也很多。還有木材生產也有相當的基礎。這些都是地道的農產品,為什么互聯網電商沒有在地道的農產品方面顯示出特別的功效?三是對大集鎮而言,演出服產業是外生的,需要長期扎根。能不能長期扎根,取決于資源、技術、成本、人力、政府等因素;但蔬菜業是內生的,具有歷史淵源,需要擴展、深化和傳承。如果蔬菜等地道的農產品的流通能借互聯網煥發生機,這是再好不過的事情。因為資源稟賦的基礎,持續性條件比較好。但人們往往并不看重這些。以后,能不能將互聯網機制更多地用在土生土長的農產品上呢?
在用互聯網機制激活邊角農村經濟的過程中,除了進行外生產品的經營以外,要更重視土生土長的內生產品的互聯網經營。因為,土地是農村的基本生產資料,農產品是土地的基本產出,農產品的生產、交換、流通、消費是農民富裕的重要來源。如果能通過農產品電商來經營農村土地的產出,如果有更多的農村通過“資源稟賦+能力+互聯網”來增強本地的經濟活力,這將具有持久的發展能量,對農村的發展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
互聯網電商帶給農村最重要的成效是什么
農村經濟的活力哪里來?我們可以說是來自于互聯網、來自于創新、來自于市場、來自于政府等,這些都是影響因素。但從根本上講,農村的活力來自于農民,來自于農民的主動性。沒有農民的主動性,其他因素再好,農村仍然不會有持久的活力。所以,農村經濟的活力,首先是農民增強自己的能力素質,然后主動地去推動鄉村事務的發展。
村民通常思想比較保守,害怕風險,有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很難想象現在這些人能夠操作電腦進行網上交易。在商機和實惠的比較中,在觀察、模仿和體驗中,他們很快打消了對電腦和網絡的膽怯和顧慮,學會了上網發信息、接訂單、討價還價、成交、發貨等。一輪又一輪,更多的村民加入進來。這樣,就在農村中形成了從未有過的一大批通過網絡交易做事賺錢的新的經營者。如果有千千萬萬的高素質農民,如果他們有強烈的進取心和創造性,農村活力何愁沒有。
關鍵在人。在互聯網電商環境下,村民農戶自己變身為電商,直接面對市場。江蘇省睢寧縣的電子商務,就是從2006年沙集鎮東風村的三位敢想敢干的年輕農民開始的。到2015年底,睢寧縣已有電商18500余人,開設網店21000多個,帶動就業11萬人。當初三個年輕人之一的孫寒,將最初的一個網店,現在發展成有三棟標準廠房的家具企業,有上千種款式,2015年的銷售額在6000萬以上。
山東曹縣的大集鎮,電子商務發展起來以后,先后有2500多名外出務工農民、160多名畢業大學生返鄉創業。這些年輕人帶回了外面的技術和先進理念,推動產品設計和質量不斷提高。在大集鎮注冊的近200家服飾企業經營者中,80%以上是35歲以下的大學生或青年農民。盡管這樣,現在緊缺還是網店運營、網絡營銷、美工設計、企業管理等專業人才。
和一些經營者聊天,你會發現,他們不但關注現在的需求和供給,更關注將來的需求與供給。他們知道,不能簡單地把現成的產品放到網上去賣,而要知道消費者的需求,盡可能去革新自己的產品。但筆者比較關心的是,如果經營家具或經營演出服這些非內生的產品,有一天遇到困難,經營不下去怎么辦?而他們說,沒關系,我再干別的,網商可干的事情很多很多。
以上情況,給筆者很多觸動。主要感觸有四點。一是互聯網正在訓練著一批又一批能夠利用電商平臺進行創業創新的新一代農民群體。他們不再是舊時的農民,而是新時代的經營者,是農村活力的主導者。二是其中一些人,也許有一天不再經營家具網店或者演出服網店,但電商帶給他們的理念、規則、眼界、技能、經驗等,還會用在其他方面。例如,用在農產品的流通上等,繼續創新創業,不會再逆轉到老套的經營方式上。三是我們看重互聯網機制對鄉村的改造,但要更看重互聯網對農民的教育,通過互聯網機制增強農民素質,這是互聯網電商最大的成效。因此,在農產品電子商務方面,尤其要重視對農民的培訓教育。當他們掌握了新的知識和技能,就能夠自動地在相關領域發揮作用。四是農村的貧困主要是農村人的落后。如果通過互聯網,能夠在增強農民素質方面多做些事情,使農民能夠用新思維、新技術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農村的貧困就會減少,農村的活力就會越來越大。
互聯網電商激發的農村活力,如何持續下去
由互聯網電商激發出來的農村活力、新一代農民創業創新的素質、不斷致富和安居樂業的機制等,我們都希望能夠長久地持續下去。
我們在曹縣討論電子商務交易時,發現大集鎮某一段交易額15億中,買進6億,賣出9億,買賣相抵,順差3億。順差意味著什么?意味著賣出去的多,買進來的少。賣出去的多,外部需求旺盛,收入增多,這對一個區域經濟的持續性活力非常重要。
還有,我們關注到了大集鎮賣出買進商品的結構和順序。例如,在賣出的商品中,第一位的是兒童演出服6.11億元,第二位的是民族服裝/舞臺裝4.16億元,其次還有輔助道具0.73億元、酒盒0.38億元、床頭柜0.29億元等。在買進的商品中,結果和排序很有意思,第一位的是手機0.34億元,第二位的是移動充值卡0.25億元,接下來的是連衣裙0.16億元,兒童演出服0.14億元等。這個結構和順序說明什么?說明了互相的需求及實現的比例結構。互需結構讓你知道賣出的是什么,賣了多少;買進的是什么,買了多少。考察這個互需結構是否契合本地稟賦資源結構,是否符合本地長期發展的意圖,這對本地未來的產品結構、經濟結構、能力結構的發展影響很大。
再有,電商的持續性有許多影響因素,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經營者要做全流程的核算,做競爭力分析。我們看到電商經營者許多人都賺錢,大家高興。但你會發現,成本中有些項目是沒有的,或是被減了的。例如,用自家的房子不交房租,水電費和日常生活費用,不給自己開工錢,某些方面政府不收稅、或少收稅等,這樣條件下的賺錢,要小心,看有沒有持續力。所以,要做一下全流程核算,成本要從購置電腦、網線開始,將流量費、原材料、倉儲、機器、人工、水電、房租、稅收等都算進去,要把和經營相關的沒有計算進去的費用,都比照現時費用進行核算,把該收的稅收也模擬計算進去,這時再看成本效益。如果仍然賺錢,那就真有競爭潛力;如果虧損,那就要看其中哪一項優惠什么時候沒有了,那個時候你該怎么辦?
互聯網電商激發的農村活力,如何持續下去?涉及的問題很多。順差逆差、互需結構、經營流程的全核算等,只是其中的三個方面。除此而外,持續性因素還要做技術比較、需求分析、危機預測等,力求讓互聯網激發起的農村活力能夠長久地保持下去。
參考文獻:略
作者為北京大學原副校長,光華管理學院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論壇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