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張宇星:城中村是來自未來的世界遺產

[ 作者:張宇星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6-03 錄入:王惠敏 ]

編者按

高密度已成為中國大中城市開發建設的常態。如何在高密度條件下實現高品質的建成環境,并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引導,是學術研究和設計實踐共同關注的焦點。

城中村既具有高密度的建成環境,也具有高密度的居住人口、日常生活和工作活動,因而是研究高密度城市現象的“天然實驗室”。也許,建筑師、規劃師可以把自己當成化學家、物理學家和生物學家,每天去城中村發現隱藏的城市規律。

城中村作為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特殊現象,不是簡單的空間密度就可以解釋的,密度背后包含有各種合理的可能性。城中村是城市設計特殊的對象,超越城中村空間的表象,多角度、多立場、多時空地觀察與思考,才能接近社會學意義上的城市設計,才能觸及高密度空間的現實意義與未來假設,也許你未必完全同意張宇星先生提出的“單元人”、“活的世界文化遺產“等觀點,但也不妨作為觀察和解析城中村的一個參照坐標。

論壇實錄

2016521-22日,由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深圳大學城市設計研創中心(籌)主辦,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全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深圳市城市設計促進中心/未來+學院協辦的“從研究到設計——聚焦高密度城市的建成環境”國際學術論壇,在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C205報告廳舉行。論壇從研究和設計兩個層面聚焦高密度城市的發展問題,重點探討建成環境的空間特質如何更好地支持高密度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促進高品質、多元化的美好城市生活。與會者還交流和討論了城市設計的對象、設計的經驗方法和設計的價值取向等話題,從研究和實踐中擷取心得體會,各抒己見,見仁見智,是一次有見識和觀點、有經驗和方法的學術交流會,我們與主辦方共同推出部分講者的觀點,借助微信公眾號分期發布,供更多的有興趣者分享。

張宇星,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副總規劃師,深圳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住建部城市設計專家委員會委員,東南大學建筑學博士、教授級高級建筑師,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UABB)的主要發起人、組織者和推動者之一,深圳趣城計劃總策劃人。

城中村是來自未來的世界遺產

城中村&單元人

城中村,特別是深圳的一些城中村(如白石洲村、下沙村、水圍村等),它們具有不可復制性和不可再生性,都是具有世界文化遺產價值的當代城市空間。城中村因為其獨特的產權機制和非正規生長過程,產生了高度的“使用流動性”,這種使用流動性令人驚奇地符合著新經濟生長的規律,即:分享。

城中村是城市和鄉村的復合體,也是過去和現在的復合體,因此,對城中村的研究,不應當僅僅局限于過去和現在,而應當著眼于未來。作為一種“活的世界文化遺產”,城中村需要的不僅僅是現狀保護,更需要在保護基礎上的未來價值重塑。

我們可以在城中村里,發現許許多多現代城市空間中正在消失的景象:活力、生機、年輕、混合、復雜、交融,這樣一些日常生活場景的存在本身,或許已經證明了城中村所蘊含的深刻價值。當然,城中村的高密度建成環境只是一種表象,控制表象生成的是一整套社會、經濟運行機制。城中村表面上是一種城市現象特例,但其內在的價值體系可能是具有普遍性的。

城中村的日常生活場景

城中村的核心價值

城中村的核心價值在于其“未來性”,而未來性體現在什么地方?我覺得不應該只從空間的高密度現象中去尋找。城中村的核心是人,不單單是“人”作為個體的性格、心情、技能等表征,而是人作為群體一員所承擔的普遍性社會角色狀態,即“人的社會化結構”。它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一個時代“人的整體屬性”,這種整體屬性恰恰是影響城市社會和空間的最關鍵性因素。對城中村核心價值的分析,也需要從判定城中村內人的社會化結構狀態入手。

人的社會化結構演化

人類社會的發展,伴隨著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多種要素的糾纏與變異,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我把“人的社會化結構”演進,劃分為家族人、家庭人、單位人、單元人四個遞進階段。當然,這四個階段是一種大體的演變趨勢,它們之間不是完全割裂,而是相互交錯的。

家族人

家族是傳統聚落及很多古代城鎮的凝聚核心,整個社會中不同家族之間的合作與利益共生,催生了家族人的社會化結構狀態,所呈現出來的主要特征是:血緣關系、鄉土地域、熟人社會。

家族人的社會化結構所對應的空間聚集狀態,有一些典型的空間圖騰,如:宗廟、祠堂、圍屋、聚落等。它們作為歷史遺跡,很多都遺存了下來,但是內在的東西卻已經消失。比如大量的皖南民居和客家圍屋,家族人的社會化結構已經不存在了,僅剩下一個空殼。

家庭人

從傳統聚落發展到現代社會,人的社會化結構狀態從大家族體系向小家庭體系演變。整個社會中不同家庭之間的合作與利益共生,催生了家庭人的社會化結構,所呈現出來的主要特征是:夫妻關系、城市領域、陌生人社會。

家庭人的社會化結構所對應的空間聚集狀態,有一些典型的空間圖騰,如:住宅、公寓、house、居住區等。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已經成為幾乎每一個“小家庭”的夢想,這也許恰恰反映出,現代人被“家庭”這種社會化結構所控制的空間狀態。

單位人

現代都市中的每一個人,除了在家庭中扮演的特定角色之外,絕大多數還要依附于某個單位,承擔其單位人的身份。不同單位的高效運轉和相互協同,是整個現代社會運行的核心機制。單位人的社會化結構狀態,所呈現出來的主要特征是:同事關系、工作群體、機構組織。

單位人的社會化結構所對應的空間聚集狀態,有一些典型的空間圖騰,如:工廠、機關、學校、醫院、商場、寫字樓等。穿行在高樓密布的都市森林,也許,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感受到,來自各種各樣的組織機構所散發出的威嚴、冷漠和控制性權力。

從家族、家庭到單位,各種社會化結構狀態及其對應的空間,相互疊加在一起,就構成了現代大都市最基礎性的社會景觀和空間景觀。

單元人

未來,在全球化、社會文化資本與互聯網等的共同作用下,每個人都可能轉變成一種“單元化的主體”,即:單元人。這種“單元人的社會化結構”,將超越于家族、家庭和單位之上,成為一種新的社會控制力量。

個體:成為獨立的地理單元

首先,全球化從地理上消解了家族人的空間基礎,使城市產生超流動性、去地域性、非血緣性和超陌生性。在全球化的城市體系(全球村)中,每個人,已經成為獨立的地理單元,隨時可能占據地球上的任意地理坐標,從一個地點瞬間轉移到另一個地點。相應的,傳統意義上與家族、血緣和熟人社會相關的所謂“地域性”,全都已經被消解掉了。

個體:成為獨立的體驗單元

其次,整個社會被資本(空間資本、產業資本、金融資本和社會文化資本)所完全控制,其中,社會文化資本是屬于未來的主導性資本,將成為未來社會控制性最強的力量。社會文化資本的核心,是人的體驗和經歷成為可評估的信用品,它與個體的“獨立生存”和“自由創造”密切相關。社會文化資本的暴漲,有可能削弱家庭人的社會基礎,個體生命體驗和思想的傳播,將與生物基因的遺傳擴散同等重要。

個體:成為獨立的生產單元

第三,互聯網正在深刻影響人類的生產過程和組織關系,它的廣泛使用已經開始逐步消解單位人的社會基礎。人們的生產和消費行為,不再依賴于“局限性”的機構組織,可以在更加廣闊的領域內實現獨立生產和獨立消費。只需要一臺電腦甚至一部手機,每個人都將成為獨立的生產單元,并通過個體之間的協作和分享,完成全球范圍內的設計、制造、展示和銷售。

單元人,代表了全新的屬于未來的社會化結構,他們,將會呈現出粉末化和色譜化的生存狀態。與其說是全球化、社會文化資本和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的社會化結構,激發出個體作為社會最小單元的根本性力量,不如說,單元人是一種“自我的回歸”。每一個人,開始真正意識到自己與眾不同的差異性存在價值,這種現象,可以稱之為:異質性的覺醒。

單元人的生存哲學:獨立和分享

單元人的基本生存哲學就是獨立和分享,分享乃是基于獨立之上。沒有獨立,何來分享?而當分享經濟時代完全來臨時,反過來也能說明對于“個體獨立生存”的崇尚已經成為一種主流價值觀。單元人之間,將呈現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新型社會關系,他們相互獨立、相互分享、相互給與、相互幫助、相互消費、相互聯接、相互欣賞、相互點贊。

單元人的社會化結構特征

單元人的社會化結構特征,可以從四個維度來描述,即:地理維度、生理維度、心理維度和物理維度。

地理維度:每個人成為獨立的、不停變換的地理單元,不再依賴于穩定不變的地理環境。每一個個體,經常呈現出移民、漂泊、異鄉、異國等多種社會地理形態。比如深圳和紐約,就由大量的異鄉人和異國人組成,某種程度上,深圳人與紐約人的“單元化程度”也是最高的。

生理維度:青年在離開家庭沒有結婚之前,就成為自然的單元人狀態。因而可以說,每個人在特定的生命和生理周期內都會成為“自然的單元人”。于是,一個以年輕人為主的社區和城市,在某種意義上也具有了“單元人社區”和“單元人城市”的特性。

心理維度:在高度科層化的現代生產、消費體系中,心理維度的自由已經成為人們最渴望的社會狀態,內心的獨立高于一切價值。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這種獨立,比如靈修和隱世。而在紛繁復雜的大都市中,“宅”這種方式也許是最簡約的獨立,于是出現了“御宅族”。

物理維度:單元人把“壓縮”作為基本的生存策略,因為單元是最小化的單位,壓縮體現了單元人的根本生命理念。另一方面,高度的獨立,也需要高度的分享,這就帶來了群居。群居最終會產生密集和擁擠,可以說,高密度不是單元人聚集的結果,而是他們聚集的原因。

單元人 = 自我的回歸

我從一個古代部落走來

解開血緣書寫的謎語,來到莊嚴工廠

5000年前的家族夢想

也許只是為了,完成一次不帶翅膀的飛翔

用滾燙的鑄鐵,裝配出沉重的飛鳥

然后訓練成夜晚行動單位

去異國他鄉漂泊,去淘寶網絡游戲

迷惑,永遠隱藏進對控制的反抗里

明天,在川流不息的未來人群中

我將呼喚我自己

單元人空間&城中村模型

以單元人的社會化結構為基礎,將逐步演化出極為復雜的單元人社會和單元人城市。而空間,也將伴隨整個社會結構的變異,形成一種新的空間圖騰和空間崇拜。

單元人的空間崇拜

單元人的極端化空間特征

極高密度+極小單元+極限需求+極低門檻

極致分享+極其多元+極遠連接+極度活躍

極為臨時+極端節約+極速繁殖+極點爆發

單元人社會

單元人社會的基本特征是,個體作為一種“最小化單元”,真正成為影響和推進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單元人社會的雛形是共享經濟,而共享經濟的下一步,將會是“個體經濟”時代的來臨。單元人社會的主要特征,是個體信用的量子化過程及量子化凝聚現象。

個體信用的量子化過程:個人品牌的建立,包括建立個人品牌識別度(我是誰),以及建立基于個人品牌的社會文化資本(我連接了誰),最終建立個人品牌脈絡(在社會網絡中的一點一滴的數位足跡)。

個體信用的量子化凝聚:伴隨個體信用的量子化過程,整個單元人社會將建立一種基于“陌生人信任”的超凝聚。每一個陌生人個體(單元人)既需要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又需要“監督”別人的個人品牌,并隨時、隨地將這種監督結果發布出來。這種信用評估體系不是建立在傳統的家族、家庭和單位之上,而是建立在個體相互之間識別、監督和評估的大數據之上,因而是一種完全均等而非高度集中的權力體系。

單元人城市

單元人城市是單元人社會的空間聚集狀態。未來城市將形成高度多元和多維的時空拼貼,而這種拼貼的基本單位,就是單元人生存的最小化空間單元。單元人城市的主要特征,是個體空間的量子化過程及量子化凝聚。

個體空間的量子化過程:最小化的生存空間單元建構,包括最小化的居住、工作、消費、休閑、娛樂等單元。每個空間單元都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盒子”,它既是現實世界的終端,也是虛擬世界的終端,或者說,它是一個現實與虛擬世界相互聯接的最小單元。

個體空間的量子化凝聚:最小化的“盒狀量子空間”的高密度聚集,將從平面和三維空間上展開,形成蜂巢狀的組合。在組合過程中,“仿生學原理”將被普遍采用,某種意義上,城市,將重歸生物學空間聚集的本能。但這種高密度聚集,卻是以個體功能的極點爆發,以及其在網絡世界中的最大化延伸為前提的。

單元人的居住空間

去除掉家族、家庭人居住空間的全部特征,保持最低限度的個體獨立居住需要。最小的居住單元(比如3X3米的房間),可以圍繞交通空間形成一個最緊湊的單元集合,數個單元集合之間保持最低限度的通風采光,最終形成一個最高效的三維集群。

單元人的居住空間模型

單元人的生產空間

去除掉單位人生產空間的全部特征,保持最低限度的個體獨立生產需要。由于生產不再受限于特定的地理空間,將出現大量的“自由職業”狀態,如建筑師/攝影師/演員/醫生/律師/工匠等,“斜杠青年”已經成為單元人職業身份的最好標簽。最小的生產單元,也許是一張高度智能化的工作臺(辦公桌),而LoftWeWork,則是單元人生產的規模化聚集狀態。

單元人的消費空間

所有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購物、餐飲、交往、休閑、娛樂等服務性功能將大量出現,并均以解放單元人的個體勞動為目標。消費空間本身也會出現單元化的趨勢,無比豐富的業態類型層出不窮,它們既是單元人的日常消費場所,也是他們的公共交往空間。或許,在這些“獨立的消費空間”中游蕩已經成為單元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城中村模型

單元人的空間模型,已經非常接近一個標準的城中村。這表明,城中村實際上已經具備了未來單元人社會和城市的某些典型特征,而城中村的未來性,恰恰也體現在此。可以說,城中村是未來單元人社會和城市的雛形。反過來講,即使城中村全部拆除了,未來還會以另一種方式轉世重生。

城中村的社會結構模型:是以單元人為主導,混合了家族人、家庭人和單位人等多種社會化結構,形成一個相互交融的社會族群拼圖。深圳一些典型城中村的鮮明特色就是,傳統家族人的社會化結構仍然遺存,并且對城中村的日常社會管理起著控制性作用。

城中村的整體結構:是一個社會族群拼圖

家族人結構的遺存:深圳城中村的祭祖儀式

城中村的空間結構模型:是以單元人的居住、生產和消費空間為主導,也融合了其他類型的空間。形成一個高度混合的空間景觀拼圖。在二維空間布局上,呈現出混雜和交錯的特征;而在三維空間景觀上,則呈現出壓縮和緊密的特征。

城中村的二維空間布局:混雜和交錯

城中村的三維空間景觀:壓縮和緊密

城中村的遺產價值&未來價值重塑

城中村遺產的普遍性

世界遺產概念的核心是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城中村遺產的普遍性主要體現在,其內在的社會化結構以及這種社會化結構所對應的高密度空間,都深刻折射出當今(和未來)的單元人社會與單元人城市的典型狀態,因此,城中村不只是中國(深圳)快速城市化中的一個畸變特例,而是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于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其中與城中村相關的是:第4條“可作為一種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觀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第5條“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于損壞”。

城中村遺產的鮮活性

世界文化遺產的評價標準是一個不斷演進和修訂的過程。新的變化就是,開始將“活著的城鎮”以及其中所特有的生活方式,一起納入到遺產保護和管理范疇。對文化景觀這種“活的遺產”的再認識,是評估城中村作為世界遺產的重要依據之一。

城中村是青春的臨時宿舍:城中村容納了最低生存條件,在昏暗、骯臟、雜亂的場景下,蘊含了無窮生命力。城中村建立了一種“非家庭性的居住分享機制”,它是承接年輕人流動性的大蓄水池。作為具有臨時宿舍功能的空間,城中村采用了極限化的資源利用形式,最大程度地包容了特定人群(移民)在特定時期(年輕)的非家庭性居住需求。

城中村:非家庭性的居住分享機制

城中村是自由的蟻民巢穴:城中村提供了最低的就業門檻,因而能迅速解決流動人口的臨時工作問題。城中村建立了一種“非單位性的工作分享機制”,它是承載大量非專業化人口臨時工作和生產的場所,最大化地包容了特定人群(如手工藝人、工匠等)的非單位性工作需求。于是,很多民間技藝全都在城中村里滿血復活了。

城中村:非單位性的工作分享機制

城中村是孤獨的生存樂園:城中村每天都在上演一場二十四小時的飲食人生戲劇,也許群居本身,就是為了分享寂寞。城中村建立了一種“非限定性的生活分享機制”,為城中村之內和之外的人提供“暫時逃避空間”。越是被組織機構控制得越厲害的人,越喜歡和理解城中村,因為只有在這里才能體驗到作為單元人的真實狀態。

城中村:非限定性的生活分享機制

城中村遺產的不可復制性

城中村遺產的不可復制性,主要體現在其生長的五個意外條件,即:意外的區位條件、意外的產權條件、意外的管理條件、意外的建造條件、意外的混合條件。這些條件基本上都具有很大程度的“非正規性”,反過來也決定了,城中村一旦被拆除,就不可能在目前(及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按照諸多“正規性”的條件被重新恢復。

城中村的未來價值重塑

拆:當前很多的城中村改造,都是以“拆”為最終目標。不可否認,很多城中村因為諸多原因,確實需要被拆除并代之以新的生活空間形態。但很多非常典型的城中村,只要經過適當的價值重塑,就可以以一種嶄新的面貌被納入現代大都市的生活方式之中。因此,“拆”并非城中村的主要、更非唯一價值導向。

城中村改造:不應該以“拆”為主要導向

不拆:既然絕大多數城中村仍然是一種鮮活的存在,并且也蘊含了屬于未來單元人社會和城市的特殊屬性,那么,“不拆”也許是很多城中村最好的選擇。當然,不拆不代表原封不動地保留和保護,而需要以一種新的理念和方式,去重塑其價值,包括:空間的微更新和內容的軟注入。

空間的微更新:在不觸碰城中村系統結構的基礎上,對空間環境、基礎設施、社會管理、業態組合等,進行全方位的“綜合整治”。微更新的主體,可以是政府或城中村集體,可以是市場主體(對城中村進行整體承租),也可以是原住民(業主)甚至是居民(租戶)。比如一個典型案例就是深圳較場尾村,由租戶進行了集體的“自發微更新”,利用“都市彩繪”這種巧妙形式,使其煥發出嶄新的旅游吸引力,同時也迅速提升了整體經濟價值。

內容的軟注入:一些全新的產業業態,如與創意、藝術、媒體、信息、網絡等相關的內容,特別適合于被注入城中村。所有這些產業都與未來越來越多的自由職業相關,城中村可以被塑造成為“自由職業者的伊甸園”。類似LoftWeWork這種基于個體獨立生產的產業集聚形態,可以成為未來城中村的發展方向之一。比如一個典型案例就是深圳大芬村,通過藝術復制品產業的注入,徹底重塑了其內在價值。

城中村的未來新概念

可以從四個維度來重塑城中村的結構化優勢,把城中村塑造成為未來的“單元人樂園”。

案例1 大梅沙分散式酒店(NAUTAarchitecture&research

空間分享+

功能分享

將城中村和現在的分享經濟結合起來,變農民房為分散式的酒店,大概5-10年就可以將城中村置換成高質量、有特色的城市空間。所謂分散式酒店,是指提供的客房和服務在很多分開的建筑物內,它們分享位于不同地點的公共設施,每個單元都有可識別的風格。

這種點滴式改造,可以從少數“日租房”單元開始,并借助網絡分享體系(比如Airbnb)吸引有興趣的第一批游客入住;在第二階段,將逐漸增加中央接待大廳、聯合餐廳和面包房、健身房、水療中心等,并進一步擴大房間數量,最終形成一個與城中村完全交融的“單元式臨時居住服務系統”。

案例2 UABB(深港雙年展)在城中村(URBANUS

文化分享+

社會分享

把城中村轉變為雙年展展場,將是一次大膽的社會學嘗試。因為雙年展本身,就是一種具有反思性和超前性的文化事件,當它與城中村這個具有未來性的城市現場發生碰撞時,一切皆有可能發生。也許,雙年展和城中村正是一組鏡像:相互同構、相互映射、相互解析。

案例3 第二人生(Second Life)的游戲入口

體驗分享+

生命分享

這是一個把城中村與尋寶游戲相結合的創意,把城中村每一個有趣的角落通過“重新編碼”,編寫進一個大型游戲。繪制一張游戲地圖,于是城中村將轉變成為游戲現場,每個人都將轉換身份,以一種新的眼光去發現城中村的秘密。

大梅沙村尋寶游戲(設計:趙丹)

而類似于第二人生(Second Life)這樣的虛擬游戲,則可以通過VRAR技術與城中村現場緊密融合起來,于是,一個巨大的“棋盤社區”誕生了。我們,既是這個棋盤上的棋子,又是下棋人。

城中村:作為第二人生的游戲棋盤

也許,當我們“回到”100年后再全面回憶現在的城市,才能真正體會到:城中村“預演”了未來大都市的空間狀態,是如此珍貴的“來自未來的遺產”!

城中村 = 孤獨的分享

城中村,你是來自未來的碎片遺產

黑暗,帶我們走進桃花源

曾經的白天窗紗,和縫隙中的陽光

編織起了我們的青春霾霧

歡顏、躑躅,我們的鄰居都和我一樣

穿過街道的一線天,我不是一個人

在夢想隔壁的香榭麗舍花園

也不是只有一次,去搜尋五分錢的麻辣燙

可是直到永遠

我卻不會放棄對于孤獨的分享

(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設計中心整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城市設計學術委員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 | 日本无卡码高清免费观看 | 最新日韩欧美理论在线 | 五月天婷婷男女视频0 | 亚洲一级视频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亚洲第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