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十三五”的宏偉目標,全國上下也在為這一目標的實現開啟了脫貧攻堅戰,應該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有很多可能剛脫貧摘帽的人又返貧了,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懶,可能是習慣了索取,可能是不愿脫貧。要想保持脫貧不返貧,還應當從扶志入手,同時,要不忘扶孝。
“我沒有種養殖意愿,我自己種來自己吃,夠吃了,不想改變現狀”,這可能是一部分貧困戶的心聲,他們生活在自己的“小康線”內,不愿意改變,不過,黨和國家沒有忘記他們,通過精準扶貧政策,采取結對幫扶、駐村幫扶、下派“第一書記”等方式,通過送健康、送保障、送補助、送溫暖、送年貨等措施,在2015年脫貧了一批。但是,輸血不是辦法,造血才能長效,因此,在摸清基本情況、明晰致貧原因后,提出了“因貧施策”的扶貧措施,針對有勞動能力的,要提供政策、技術、資金、物資幫扶等,幫助他們重燃斗志,通過再就業、搞種養殖、創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造血本領,走勞動脫貧乃至致富的道路。
“我們兩個自己在家里種點地,子女都在外地,要過自己的日子,也沒空管我們”,這也是農村一部分精準貧困戶的心聲,他們其實有兒有女,而且子女工作、生活都還過得去,有的甚至過的比較好,但是,都與自己的父母分戶單獨過,不管父母,因此,父母就成了精準幫扶的對象,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資源浪費,把本來子女應盡的孝轉嫁到國家層面,不僅增加了國家的負擔,也會帶來負面影響,會讓其他村民產生誤會,不利于扶貧工作的推進,針對這部分幫扶對象,應當積極動員其子女加入脫貧攻堅的隊伍中,主動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共同打贏脫貧攻堅戰。
作者單位:五通橋區農業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