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李華東:傳統村落:別為顏值付出太多

[ 作者:李華東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7-04 錄入:王惠敏 ]

這個閑篇,其實還沒開始扯,就幾近放棄。往下看的話,脾氣溫和的人呢,會淡然一笑,說聲“作者很傻很天真”;性情急躁一些的人呢,可能已經去找磚了。顏值在任何時代都很重要,尤其是在今天,鄉村的“美麗”已經得到了那么多聚焦的目光、那么多的管理部門、那么多的強力投入,那么急迫的改變愿望、那么多的考核檢查評比一票否決、那么多不可變通的規章制度……在類似于“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的要求無可回避的時候,還說什么“別為顏值付出太多”,不但顯得不合時宜,甚至近乎失去正常的判斷力了。聊這種毫無意義的話題,除了發發牢騷以外,就是浪費讀者諸君和自己的時間,而生活中要煩的事已經足夠多了。但是,有些事情既然看到了,就不吐不快;而且先賢們不是有“兼聽則明”的說法么?為了更好地保護發展傳統村落,多聽聽各種不同的哪怕是錯誤的想法,也不會有什么壞處罷?因此雖然覺得很無聊,還是繼續下去吧!最近正是雨季,下雨天打孩子,閑著不也是閑著嗎?

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應達成文化共同體保護修復重建、生產生活方式傳承、物質載體保護三方面的任務。在人力財力智力都嚴重不足的現實條件下,應分清緩急、突出重點、精準投入。應優先進行傳統文化的發掘記錄和解讀、弘揚,文化共同體的保護、修復和重建;重點搶救瀕危遺存、提升防災能力、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而不能僅僅為了提升村落的“顏值”投入大量的精力財力,不科學地、大干快上地“整治改造”;避免浪費十分有限的資源,更重要的是不能耽誤文化遺產的搶救、不能因此而損害村落的核心價值。

一、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應達成三個任務

傳統村落是一個復雜精妙的系統,從保護發展工作的角度來說,這個系統主要由三大部分構成:作為根基的傳統生產、作為成果的傳統文化、作為載體的傳統環境,三者相輔相成,互為因果,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感到和悟到的美好。

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與這個基本結構相應,也應該達成三個任務。其一已為大眾所熟知,即保護村落的自然山水環境、整體風貌格局、傳統建筑、歷史環境要素等有形的物質環境;其二是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保護和傳承,目前已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對來說仍然著力不多,尤其是對傳統生產方式的保護基本沒有納入視野;其三的任務則需要更長遠的努力,即文化共同體的修復或重建、新中華文化、新村民的養成等。

在理想狀態下,三個任務并沒有先后秩序,應該同時并行,幾手抓幾手硬,實現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的良性循環。但是實際情況是,一則傳統生產方式基本上被判定為落后低效必須淘汰,所以除了一些非常重要農業遺產外,基本不會被納入保護的視野;二則文化共同體的保護修復重建,其關鍵意義在思想上仍然普遍被忽略,而且難以入手開展,因此除了一些探索者以外,基本上也無人問津;三則物質載體比較具象,看得見摸得著,工作抓手也多,水路電氣房而已嘛。所以,目前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就大面而言,就是對山水環境古樹名木民居祠堂這些的保護,以及供水防災醫療教學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的改善上面,這也是我們所處的歷史階段決定的。

但是就總體、長遠的利益而言,由于文化水土流失是越來越快,因此最該急、最優先的反而文化的搶救和修補。今天中國的崛起必須是文化崛起,而城市文化是無可救藥了。竊以為當代中國的城市文化,就是一種集東西方劣質基因而成的大雜燴,既無西方之契約精神,又無東方之人情倫理;既不能成為公民社會,而維持了中華文化延澤數千年的天地人神四性,在城市里基本上又蕩然無存(城里有什么天?霧霾天。城里有什么地?水泥地。城里有什么人?必須防范的陌生人。城里有什么神?iPhone和微信)。要實現文化崛起,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根系上,返本開新,發展出新的文化成果。而殘存至今的中華文化基因,主要就保留在傳統村落里。

可是這些基因正面臨日益緊迫的威脅,因此文化的發掘、記錄、保護、培育就成為當下最該著急的任務。這不但是為長遠計,也是為眼下慮。孔子說為政的順序是“庶之、富之、教之”,但因為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在實質上是一個逆向的文化遺產保護過程,因此“教之”反而應該優先,而且許多村鎮之所以感到工作很難做,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傳統的文化共同體已經不存在了,一群只被經濟利益勉強捆綁在一起的人,干什么你都只能和他談錢(但是我們都知道,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大問題)。只有“教之”,才能“富之”,想辦法讓村落的產業發展起來,經濟搞上來,基礎設施提升起來,公共服務完備起來,而這些工作要在沒有“教”的人群中開展,困難可想而知,有些村子連開個村民大會都要發錢人才肯來。實現了“教”、“富”之后,“庶”就是水到渠成的了,還用得著費心嗎?

然而,現在一些村落,對文化的搶救發掘培育基本上不聞不問,工作重點仍然局限在物質環境方面;而糟糕的是,對物質環境的工作,又大量聚焦在設法讓其“美化”方面,為此往往投入最多的資源;糟糕的是,美化的方法就是熱衷于“整容”,而不是保護和修補。如果整容得當,把物質環境變漂亮了也是很大的進步,但可惜的是,出于種種原因,有些地方的“整容”往往毛病百出,浪費嚴重,而且這種浪費還起到了破壞傳統村落價值和風貌的后果。

二、不科學的整容術,正造成浪費和破壞

就人的身體健康而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正常人都是知道的了,沒事誰也不會跑到醫院里核磁共振;除了錢多無聊的土豪,誰也不會狂補野參鹿鞭。可奇怪的是整容術卻熱火朝天,不知道為什么很多人愿意和自己的身體過不去,今天拉個皮,明天銼下骨,后天植點金絲……當然啦,消費社會里什么手藝呀素質呀啥的分文不值,要想混好日子臉蛋兒和事業線是本錢中的本錢,人家愛咋整咋整,天王老子也管不著。可是眼下傳統村落也掀起了一股整容風,本來就有限的資金卻著急忙慌地投入到無限的美化需求中去,造成巨大的浪費倒在其次,更要命的是耽誤了治病的時機、損害了核心的價值、破壞了天生的麗質。

整容的標準有問題

人為什么要去整容?基本上是因為瞧不起爹媽給的這付皮囊,又不肯“長得丑就要多讀書”。這里面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確實長得雷倒路人,危及公共安全,不整不行;一種是其實長得自有韻味有特點,但總覺得只有冰冰那樣的才敢出街,也要整、著急整。傳統村落的情況則兩者兼而有之。村子一切都好?不見得,連拖拉機也開不過去的土路能不整?該整的必須整;但是現在的情況則是出自極度自卑的心態,不該整的也要整,過度地整,而且急吼吼地拋棄自己天生的麗質,按照莫名其妙的“美麗”標準去整,最后倒都是“美麗”了,可是如果全天下的女孩都整得像冰冰,還叫不叫人活了?這些莫名其妙的標準,不完全歸納如下:

一是來自城市的標準。這個大家的警惕性都比較高了,不必贅述;想啰嗦幾句的就是,專家們時常說,要避免以城市的形態去建設鄉村。但有些意見認為,這個要求本身就是主觀的、單向的,即要求鄉村成為鄉村,為城里人提供差異化的審美需求、生活情趣等等,而忽略了村里人也有差異化的審美和生活需求,向往大草坪寬馬路霓虹燈也是人之常情。怎么解釋這個問題呢?所謂“相由心生”,傳統村落的容顏是由千百年來人們對土地的態度、對生命的態度、對人生的態度等等內在的因素逐步養成的,而這些態度和智慧對我們的生態可持續、文化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等具有長遠的價值,我們沒有必要因為這短短百余年的落后而導致的自卑,以及一時對城市生活的艷羨就捉急去否定、改造它們。更何況,傳統村落是特殊的、稀缺的,其核心價值不僅僅在于讓村民過上現代化的生活。普通村子里把美麗鄉村建設得比城市別墅區還要豪奢,似乎也無可厚非;但在傳統村落里就不能這樣,因為盡可能地維持她的本原,有更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二是工業時代的標準。在我這樣土得掉渣的人看來,人類的工業化不但沒有解決什么實質性的問題,反而制造了無窮的麻煩。工業時代的審美標準核心就是效率至上、技術至上,改變了全球城市面貌的現代主義建筑就是這種標準的直接產物。可是,上個世紀下半葉以來,這種一統天下的風格已經讓人忍無可忍,查爾斯·詹克斯甚至興高采烈地宣稱“現代主義建筑已經死亡”。然而令人痛惜的是,曾經有過那么高妙的藝術傳統和審美水平的中國人,現在卻膽戰心驚地匍匐在過時的西方觀念腳下,半點也不敢背離。有些人從西方上個世紀的倉庫里隨便淘換了些破舊出來,居然就能在當代中國成為“大師”,佩服。可憐的是,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竟然也受到了西方工業時代審美標準的浸染。什么都要標準化,屋頂形制、檐口高度、墻體材料、門窗樣式、牌匾大小……都要一致;什么都要高效率,丁字路要打通、河道要取直、機動車要通達家家戶戶……;什么都要整齊統一,行道樹要像電線桿、石板路必須平整、菜地要拿欄桿圍得規規矩矩、房前屋后不準堆放柴禾、嚴禁雞犬在村里自由走動……傳統村落千百年滄桑下來的景觀多樣性、豐富性、隨意性、趣味性……就這樣被漸漸地整沒了,很好,美死了。

三是畸形的標準。今天美麗鄉村建設成為重要和急迫的任務,但對“美麗”這事兒,應該說整個社會的美學素養還不是很理想。千百年來積累下來的美學傳統,糟粕,扔掉了。新的美學呢?有段時間飯都吃不飽,誰有閑心考慮美不美的事——適用、經濟,在可能的情況下注意美觀,這樣的方針指導了多少年的建設活動。但是現在,一夜之間我們的錢包就鼓得像彈出的安全氣囊一樣,巨量財力和蒼白的審美素養相結合,嘿嘿,土豪的審美標準就此橫空出世。大的肯定比小的美,高的肯定比矮的好,昂貴的肯定比便宜的棒……村口的牌坊嘛,整五開間、30米!別心疼錢,全上大理石!原來那座明代祠堂太素啦連個雕花也沒有,去東陽請個大師來,眼睛看得到的地方都給我雕上!現在人人都愛白富美,全村刷白,一白遮百丑么!石橋上爬滿了苔蘚青藤,顯得老舊丑陋破壞我村形象,借錢也要給整干凈!封建等級制度尊卑秩序早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于是連個公廁也敢廡殿頂鋪黃色琉璃瓦……不可思議,這些耗資巨大的“美麗”,其目的和結果究竟是什么呢?

四是主觀的標準。激情燃燒的設計師們,帶著拯救鄉村的使命感,把畢生的功力(包括在幼兒園學到的繪畫技法)都凝聚到中指尖,在傳統村落里縱橫指點,力求整出他們心目中的“美麗”來。水泥護坡?拆拆拆,弄成鵝卵石的才有鄉村氣息,你的明白?青磚墻?NoNoNo,刷上黃膠泥偽裝成夯土墻,its a must!三層樓?氣煞本大師也,破壞了天際線之美,急急如律令,降層!那些夯土墻太寒磣啦!弄幾個陶罐子戳在上面,很有安格爾的旨趣吧。啥?安格爾你都不知道……不和你玩了。田里只長水稻多無聊?弄點生銹的鐵皮整個耕牛的雕塑吧!哎呀可了不得,這是蒸汽朋克呀你要不懂欣賞只能說明你是個土包子……然后大師幽幽怨怨地嘆了口氣,對俺說:靠,運氣不好,遇到的干部怎么那樣的傻缺,說爺的設計不接地氣……好吧。

五是“示范”的標準。一旦整出了幾個示范村,領導一表揚,媒體上一報道,大家就蜂擁而去“取經”,嗯,石板路這樣鋪,大大的有意思!Look,這個文化禮堂so cute!啊,用竹竿做路燈的創意真真是極好的!喔,原來廁所還可以蓋成醬紫,棒棒噠!用石磨盤放在水池子里當汀步太有趣啦,多少好!咱們的田野太土啦!得整點有“藝術品味”的東西,俺覺得鄰村那些鄉村風情銅雕就挺好……都學到了,回去就整上了……大家也就“美“得一樣了。有時候一個區域的村子走下來,越走越乏味,就像頓頓都在吃麥當勞……對于一個吃貨來說,怎么受得了。

整容的項目不必要

除了那些在街上逛一圈就能嚇死一群人的天生魔獸,整容本來就是不必要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人的美丑豈在外表,沒事去挨刀干嘛。可是,各方勢力共同推動了整容產業的發展,綁架扭曲了整個社會風氣,搞得本來好好的人兒,好不容易借了點錢,不去藍翔技校學點本事,上報社會下養父母,卻非要拿去讓假醫生給整得人不人鬼不鬼,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不幸的是,傳統村落也有點這架勢了。文化遠沒研究透,價值還沒搞明白,房子在不斷的塌,村民在不斷地走,垃圾也沒清干凈,巷子里還污水橫流,娃娃們還要走十幾里路上學的時候,游客中心建立起來了,高大雄偉,思聰兄見了也只得獻上膝蓋;村口那牌坊,嚯,十三陵也比不上,夜里射燈一照,亮瞎多少狗眼;前年剛鋪好的水泥路又要敲掉,因為大家都曉得啦,還是石板路才符合傳統風貌要求;五線下地不惜重金,哐哐哐地砸錢到處開挖,因為“電線影響歷史氛圍”;支書主任為了改造王二家的瓷磚房磨破了門檻費勁了口舌,因為整個村要“恢復清代的原貌”……傳統村落里頭,為了整個容,漸漸形成了“顏值提升十四式”(不完全歸納),比如無原則的四大化:亮化、綠化、硬化、白化;六大俗:燈籠、彩旗、水車、牌坊、廊橋、馬頭墻;四大怪:漢白玉欄桿、琉璃瓦屋頂、拋光石板路、八卦形廣場……大家都在哭喊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資金嚴重不足,當然是嚴重不足!可是浪費的、不必要的支出有沒有?資金都用到刀刃上了嗎……好吧,我知道,制度很嚴格,用買醬油的錢買了一瓶醋,那會出大問題;然而用買醬油的錢買十瓶醬油倒進馬桶里沖走,卻符合各種規定,誰也無話可說。

只是,多少百姓的血汗錢吶,可惜了。多少瀕危的房屋,倒塌了。多少寶貴的記憶,湮沒了……

整容的過程太急切

要說呢,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就該像“在故宮修文物”一樣,得遵循文物修復的規律,半點也急躁不得,搞清工序,弄明難點,慢慢來。可惜的是,在故宮里修文物可以“一萬年不久,別爭朝夕”;在傳統村落里呢?誰能容你慢騰騰?各種檢查、考核、評比層層加碼;各個部門的各種項目都要限期實施見效;領導為官一任沒剩幾天了,得趕緊造福一方;村民們日思夜盼能夠“大變樣”;信心滿滿要刷爆朋友圈的民宿投資客夜以繼日地施工;偉大的建筑師催著作品完工趕快去威尼斯什么的領獎……誰能慢得下來?

幾乎所有的人都被看不見的鞭子抽著,慢工出細活,大干快上能出什么活兒呢?大冬天的北方卻在澆筑混凝土,問能行嗎?不行也得行啊,馬上要驗收了,明年開春敲掉再重修唄;污水治理胡亂整點管子隨便埋下去,問能行嗎?不行也得行啊,馬上要驗收了,出了問題搞掉再重修唄;地坑院頂上也要硬化,問能行嗎?不行也得行啊,馬上要驗收了,等他們驗收了再搞掉唄……傾力“打造”的旅游主線上門臉倒是光鮮起來了,可轉過一條巷子就是滿眼的凋敝蒼夷;拓寬道路建個游客中心就花了上千萬,防洪堤卻沒時間去管,結果一朝風雨整個村子就成了澤國;連續晴個幾天水井就干枯,又要用消防車拉水來給村民,電視臺使勁地拍攝各種熱淚盈眶;老人紛紛離世,多少歷史和手藝就這樣淹沒卻無人理睬……該急的不急,不該急的急死。有次遇到個家鄉來的支書,哭訴村里綠化工程還差300多萬,看能不能想個辦法。而我知道,村里的代課老師有幾個月沒拿到工資了……吃完火鍋后,我倆相顧無言,執手竟凝噎,他哭他的,我哭我的。只是,他還是不明白我為什么哭。

整容的方法很粗暴

盡管大家都知道村落的核心價值是其文化,可是文化多少錢一斤?工作抓手在哪里?多長時間能見效?考核指標怎么定……沒法兒抓。因此使勁去捯飭村落的那張臉,就成為一種比較務實的狂熱,有些地方甚至狠抓落實,限期必須“大變樣”。這本來也無可厚非,因為這年頭,顏值成為決定人生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傳統村落豈能獨善其身?村落發展主要是靠旅游,旅游靠的可不就是顏值么?

但是,不知道為什么,有些地方喜歡用粗暴的方法來整容。最常見的一是粗暴地選擇整的對象。沒有充分地研究,憑主觀想當然地確定要整容的對象,有段時間連人民公社時期的大禮堂、供銷社等等也定為“風貌不協調”要整,文革標語也要刷掉,現在意識上去了,基本上不整了。但是不承認村落的延續變化,非要把她整回到某個特定階段,比如“清代風貌”的現象仍然普遍。照這個邏輯,村里面生活的人、外來的游客,是不是都得長袍馬褂、言必稱“皇阿瑪”,不準帶手機照相機才行呢?否則是不是也和“清代風貌”不協調呢?二是粗暴地追求整的效果。整治的效果就是要“古”,要“土”,可笑的是這種“土、古”卻大多是一種自以為是、矯揉造作的“美”。看看拆除“不協調”建筑后蓋所謂的“仿古”建筑,往往因為設計、施工的粗劣,效果不堪入目(有多少村子請得起古建專家搞設計、找得到傳統匠人搞施工呢);更常見的是掩耳盜鈴地在墻上涂脂抹粉,弄些什么“仿木”瓷磚貼掉白瓷磚、“仿泥”涂料抹上紅磚墻,不真何來美?傳統民居為什么美?首先就是因為她真!真實地反映生產、生活、結構、材料、工藝、裝飾……而今天的“整治”,往往是弄虛作假,純粹是用一種粗陋去替換另一種粗陋,更加的糟糕。有些地方甚至濫用文物保護的“四原”原則,新建的房子也要“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藝、原結構”,也不想想誰來掏錢買那么昂貴的小青瓦、大木料?這不是人為制造困難嗎?荒誕的是,在“整容”成為一種狂熱的同時,“修繕”卻遭遇冷漠,河邊上青石欄桿綿延數里,村周圍仿古建筑雨后春筍,可是多少真正的老房子,卻任由她墻頹屋傾!好吧好吧,俺知道,公家的錢不能用來修私宅……三是粗暴地采取整的措施。穿衣戴帽成為標準手法,動不動就要求敲掉白瓷磚、拔掉水泥路、平屋頂改坡屋頂、三層降兩層……為了這些“整容”,大量的財力、時間的投入,產生那么多的垃圾、污染,造成各種人為制造的矛盾、沖突、事件,值得嗎?河邊上一定要有欄桿而且是漢白玉欄桿嗎?村子的角角落落是一定都要亮起來嗎?為什么就連在邊遠的小山村里,也容不下仰望星空的人了?道路一定要硬化嗎?除了水泥塊、廣場磚、青石板,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甚至遇到過用拋光的花崗巖做臺階的村子,這不是存心要在雨雪天氣摔傷老人小孩嗎?真心不理解其中的奧妙。

三、傳統村落整容,再少一事、再慢一步

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應達成文化共同體修復重建、生產生活方式傳承、物質載體保護三方面的任務。在人力財力智力都嚴重不足的現實條件下,應分清緩急、突出重點、精準投入。應優先進行傳統文化的發掘記錄和解讀、弘揚,文化共同體的保護、修復和重建;重點搶救瀕危遺存、提升防災能力、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而不是為了提升村落的“顏值”投入大量的精力財力,盲目地、大干快上地“整治改造”;避免浪費十分有限的資源,更重要的是不能耽誤文化遺產的搶救、不能因此而損害村落的核心價值。

該急的不急,不該急的急死

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最該急的是什么?一個詞:搶救,兩件事:搶救身體、搶救靈魂。讓身體存活,讓靈魂持續,必須同時進行,否則沒了身體,靈魂也無可寄托;但光有身體,沒有靈魂,與植物人何異。為此就要優先改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搶修瀕危建筑,清除安全隱患,把有文化記憶的人和物質載體留住;對傳統文化進行系統而具體的挖掘和記錄、解讀;開展鄉土教育,重塑村民文化自信;保護尚存的、修補殘余的、重建消失的文化共同體,這些才是最該急的工作。和這些工作相比,整容不但不必急,而且有些內容根本不必要。

如果把傳統村落比著一個生命垂危的姑娘,她的保護發展是什么意思?當然是先得救她的命,止住失血、復蘇心肺、正常呼吸;然后才是給她營養,慢慢滋補,強身健體,逐步改掉她生與俱來的缺陷,調整先天不足的部分。重要的是,同時應恢復她的記憶,讀懂她的靈魂,夯實她的自信,最終使她不但自己身康體健、精神完滿,還能夠讓她影響他人走向幸福的道路。

可是我們現在干的是什么呢?在一些地方,不管她正在失憶迷魂,也不管她正在血涌如泉,反而是著急忙慌地給她描眉擦粉,豐胸隆臀……不就是要按照有錢人的口味,把她打扮得漂亮一點,趕快拉到市場上去賣幾個錢么?難道,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就是要弄出一具漂亮的尸體來展覽么?

浪費可恥但不可怕,浪費來搞破壞才可怕。

從物質極端匱乏變化到極端豐富,我們只用了區區三十多年的時間,但出于對過去的苦日子的逆反,今天社會生活中的奢侈浪費也走到了極端。過去在外婆家,如果飯后碗里居然還留有飯粒,一頓雞毛撣子是免不了的;現在的鄉村里呢?把飯菜吃光反而會遭到嘲笑:“窮成這個樣子……”奢靡蔚為風氣,浪費才有品味,攀比則是常態,炫富成為必須……甚至在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領域也逐漸如此,大量的財力物力毫不憐惜地砸進了本來是沒有必要的項目,懸在門楣上的“勤儉持家”剝落褪色,成為一種尖刻的玩笑。一則反正咱們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真心不差錢,不可勁兒造,辦事不那么二,配得起這地球老二的榮耀么?二則花的是納稅人的錢,但納稅人只是個虛無的概念,這錢是來自王二還是李四,誰也不知道,只要花得符合相關規定,就算真有什么不長眼的王二李四找上門來,除了干瞪眼,也就只有哭泣的份兒。

但是,可勁兒造的結果可不僅僅是浪費那么簡單,直接伴生的往往是觸目驚心的“保護性”破壞。相當一部分傳統村落,如果沒有各種“熱心”的保護發展,也許還可以在窮鄉僻壤里茍延殘喘個幾十年,但是,這樣胡亂花錢,卻可能讓她最珍貴的價值,在短短數月的“突擊”中就云散煙消。在艱苦的努力下,有的村被成功地整成了“水環境優美村”,河道筆直、堤岸堅固、岸柳成行,漂亮整潔,但河里的魚兒、青蛙都消失了;為了環境優美,有的村甚至不許再養雞鴨,因為粑粑臭讓游客不爽,原來我以為是夸張的搞笑段子,誰知道竟然是嚴令之下的事實!

傳統村落整容,再少一事、再慢一步。

對管理部門而言,最好能少一事則少一事,能慢一步則慢一步。積極做好負面管理,嚴控必須控制的就夠了,人家想不想整容,想怎么整,交給村民自己好了。尊重村落的實際和科學規律,不要整天這個限期那個限期,限期“大變樣”更是沒道理。不必過于具體地教人家該怎么變漂亮,越廚代庖把自己累得半死還處處招埋怨;精準地制訂更接地氣的政策,甚至在縣級層面也不要一刀切,各村有各村的稟賦和實際,允許人家按實際需求辦事,“實事求是”這個原則永不過時。不要部門多頭各說各話各辦各事,搞得大家頭暈腦脹無所適從;管理別那么繁瑣,造成工作重復、低效、浪費;避免那些合理卻不合法(如用傳統工匠因為沒有資質無法參加招投標)、胡亂上馬項目(如執行預算壓力下突擊使用資金等)的情況等等……

對保護發展規劃而言,干好最核心的工作,真真正正沉下心來,把村落的文化價值、載體等等調查清楚、分析到位,落實到具體的事物上;把村落的問題弄明白、搞透徹,提出解決問題的切實措施來,保護該保護的,整治必須整治的,改善該改善的,安排好用地,計劃好項目,測算好資金,差不多了。別畫蛇添足,給人家“創意”這個,“打造”那個,更不要憑自己狹隘的眼界、錯誤的理念,胡亂指導人家怎么打扮、怎么化妝。很可能你心目中的“美”,反而足以嚇尿一條街的人。

對村落自身而言,觀念和想法要清楚。別的不說,單說整容這事兒,最好能少一事則少一事,能慢一步則慢一步。我們要整成什么樣子?什么才是漂亮?這個房子是不是一定要拆?那個遺址是不是一定要重建?綠化是否一定要上這么多?雜草是否一定要拔?想不清楚的時候,干脆別動。搞壞是容易的,要恢復過來,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了。

回歸事情的本原,三思而后行

說了半天,我們該怎么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呢?道理倒是很簡單,回歸事情的本原即可。在沒有富裕到錢隨便花的時候,我們應以不折騰為導向,只做非做不可的事情;集中財力、物力、精力解決最關鍵的問題。比如,道路究竟是拿來干什么的?除了園林中的那些曲徑以外,最本原的功能無非交通罷了。那么道路要不要整?只需要從交通的功能上來判斷,而不是從“好不好看”的角度。這個道理也適用于其他的一切工作:只要是對保護和傳承村落文化價值有利的,就得做、優先做;對其不利的,堅決不能做;可做可不做的,慢慢來,條件成熟時再做。

整容不是一點都不能整,只是在采取任何措施之前,我們應該很認真地問自己三個問題:

1、為了什么要做這個事?

2、為了實現這個目的,這件事非做不可嗎?

3、如果非做不可,有沒有其他的辦法、是不是可以緩一緩?

三思而后行,決不意味著優柔寡斷。對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工作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四、要村姑,還是姨太太?

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也許需要做一道選擇題:是要身心健康的村姑,還是漂亮無魂的姨太太?其實這個問題有點多此一舉,還需要問嗎?當然是選姨太太啦。古往今來,姨太太都是成功人士的標配、上流社會的必需。而對姨太太的要求,無非就是要長得漂亮,如果能彈手鋼琴給自己長臉也不錯,但大字不識一筐的傻白甜最好,聽話省事,絕不能讓她有獨立的人格和思想。咱們今天已經富裕了、上流了、洋氣了,只是偶爾到鄉下去找找“詩和遠方”調調口味,難道還真的是愛鄉村啊?玩耍一下而已,因此鄉村必須按照城市的、工業時代的、具有最“潮”眼光的設計師們的口味整容,現在愈演愈烈的鄉村整容術,大致就是根源于這樣的心態吧。

可是如果要選擇村姑,你就得是真正的敬她愛她,愛她的質樸、愛她的純粹、愛她的率真,而不僅僅是愛她的三圍;并且你要讀懂她,透徹地了解她的美、她的好、她的不足、她的缺陷;然后花很大的力氣、經歷艱難而漫長的過程,去讓她精神煥發、身康體健。你得耐心地啟發她,讓她別再自卑,不要以為只有波浪頭才好看,不要認為只有GUCCI的香味才高雅,不要認為只有LV才叫做包包;你還得改掉她不講衛生的習慣,治好她的結核病,補足營養不良;還得守護她不要被鄰村那個已經成了姨太太渾身戴滿了鉆戒和金項鏈的女人拐跑,還得把她的美好展現給世人,讓更多的姑娘能夠知道,做自己最自豪……總之,麻煩麻煩,而且不一定能成功。更令人沮喪的是,她也不一定感謝你的付出,不是說要尊重村姑意愿嗎?現在有幾個女孩不想坐在寶馬里哭呢?

但是,我們沒有辦法知難而退,因為已經沒有了退路。究竟是村姑好,還是姨太太好,這絕不是“青菜蘿卜各有所愛”無關緊要的事情,而是與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成敗乃至民族文化未來直接相關的大問題。充分認識并發揮傳統村落的價值,在長遠來看是保證中國得以維系自身獨立的文化身份,贏得世界尊重和認同的必需條件;在現階段來看則是中國城鎮化道路不走偏頗的重要保障。而鄉村最重要、最核心的價值是其文化價值,由此,鄉村建設最根本、最基礎的任務,也應該是文化建設。如果不注重對鄉村文化價值的追求,鄉村建設就缺乏核心的支撐,“發展”就會成為沒有內涵的、單純物質欲望的滿足,反而會給鄉村的進步形成嚴重的阻滯。事實上不止在鄉村,整個中國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正為文化的缺失而付出日益沉重的代價。

傳統村落最核心的價值就在于它是中華血脈的基因庫、治療當代文化病患的臍帶血、民族文化復興的基地,而且對于保衛我們的文化疆域、文化安全,夯實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如果我們不把各個村落的文化挖掘、記錄、解讀、保護、提升放到最優先的位置,作為最重要的工作,而是只注重顏值,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心力只是把村落搞搞漂亮,而且是審美標準很不對頭的“漂亮”,而那么我們的工作做得越多、越努力,對傳統村落的破壞,也就越廣泛、越深刻,越難以挽回。

再漂亮的姨太太終歸也會被拋棄,做足真正的自己就有真正的價值。當繁華褪盡,喧囂沉寂之后,人們終究會發現,最愛是那滄桑純釀的內涵,最美是那質樸成真的容顏。

傳統村落,別為“顏值”付出太多!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中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狠狠无遮挡 | 自拍微拍福利精品在线资源 |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久 | 色综合AV中文字幕 | 在线国产日韩欧美播放精华一区 | 天天看天天在线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