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專題研究縣域旅游產業發展——兼論婺源旅游成功之路(一):縣域旅游概念
1、什么是縣域旅游?
縣域旅游是指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域空間,依托縣域旅游資源賦存優勢,以資源開發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業為支撐,以特色旅游休閑生活體驗為吸引的一種區域旅游發展形態。
縣域旅游是全域旅游的重中之重。2016年國家旅游局下發《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首批創建名單》,262個創建單位包括1個省、1個兵團、3個景區(林區)、5個自治州、32個地級市,42個城市分區(從區劃范圍上大部分類似于縣),剩下的178個為縣或縣級市,可以說,國家首批創建的全域旅游示范區80%以上都發展縣域旅游。
縣域旅游特征黟蘊
全時空:無論淡旺季、白天還是夜晚,都能夠提供能夠滿足體驗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全要素:全面挖掘自然、人文、社會資源。
全行業:目的地的工業、商業、房地產、手工業等產業都要打通與旅游業之間的關系。
全過程:從游客進入開始,一直到離開,應能夠提供旅游體驗。
全方位:滿足"吃、住、行、游、購、娛、廁"以及"文、商、養、學、閑、情、奇"各種需求。
全社會:當地群眾廣泛地參與到旅游中并獲得各自收益。
全部門:當地各大部門積極參與旅游開發、建設和管理中。
全游客:游客即居民、居民即游客。
2、為什么要發展縣域旅游?
旅游資源在縣域,旅游設施在縣域,旅游服務在縣域,旅游動力在縣域,旅游改革在縣域,旅游活力在縣域,旅游前景在縣域。縣域旅游對促進對外交流、提升區域形象、改善產業結構、增強縣域活力、帶動農民致富、平衡區域差異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第一、我國的旅游資源,特別是自然資源,主要是在縣域,未來縣域旅游發展大有可為。
第二、發展縣域旅游是我國調整經濟結構,實現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當前,縣域旅游充滿了活力,極具發展潛力,必將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三、縣域旅游是貧困鄉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讓百姓更多獲益,分享發展旅游成果將是縣域旅游發展方向之一。
第四、縣域旅游對于文化傳承和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第五、傳統的以抓點方式為特征的景點旅游模式,使封閉的景點景區建設、經營與社會割裂,已不能滿足現代大旅游發展的需要。縣域旅游打破了這種限制,將一個區域作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來建設、運作,實現景點景區內外一體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處處是旅游環境。
3、全國兩千多個縣都要發展旅游嗎?
全國2860個縣是不是都要發展旅游?從三十年以前,中國旅游剛剛開始發展的時候,就提出了這個問題,當時的普遍認識是不可能,因為旅游畢竟不是工業,不是農業,不是商業,不可能全國2000多個縣都發展旅游。
但是現在形勢變了,尤其是最近十年以來,形成的基本概念是全國每一個縣都可以發展旅游。原來是否定的認識,現在是肯定的認識,一是需求起來了,而且這種需求普遍化,尤其是這幾年以來休閑需求的普遍化,使很多原來進入不了市場的,我們認為不是資源的進入了市場,原來認為不可能成為產品的,現在也變成了產品,所以現在每個縣都有發展旅游的積極性。縣域旅游需要實事求是,精準定位,量體裁衣,多元發展。
縣域旅游助力縣域發展的三大路徑
旅游興縣
針對生態環境良好,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工業及服務業比較落后的貧困縣,可以以旅游為突破口,通過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帶動縣域經濟發展。比如陜西眉縣,提出"山水眉縣、創意田園"的旅游發展口號,以"一山一水"(太白山、渭河)為核心,以鄉村旅游、工業旅游為重要節點,構建以線串點、以點帶面、業態齊全的縣域旅游大形象。比如福建省泰寧縣,連續17年堅持"旅游興縣"發展思路,開啟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通過旅游帶動當地百姓脫貧致富。
旅游富縣
傳統旅游資源條件較好的縣,如山水風光好、文化特色顯著等,通過旅游能夠有效促進整個縣域經濟發展,實現旅游富民。旅游業經濟收入占GDP占比重較大,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抓手,如黃山周邊的黟縣、歙縣,梵凈山周邊的江口縣等。
旅游活縣
主要指通過旅游產生一種活力,旅游是催化劑,助力其他產業錦上添花,使整個縣域經濟活起來。主要針對具備一定產業基礎的縣域,通過加強對旅游業的重視,促進當地旅游資源的開發,促進農業、工業、服務業與旅游的的產業融合,延伸產業鏈,提升縣域經濟實力。例如江蘇常熟市提出"旅游活縣"戰略,大力推進旅游與文化、生態、商貿等產業的高度融合,以產業融合來推進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以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來促進產業融合。
4、發展縣域旅游需要什么樣的理念?
(1)開文明之先
開發資源,開拓市場,開放運營,開明治理。開一代風氣之先,這是旅游的特殊功能,就是要通過旅游的發展,使整個縣域經濟能夠有突破,起到一個龍頭、率先的作用。
這就涉及到一系列文明的發展:一是山水風光,二是民間風情,三是地產風物,四是綜合風貌,這四個方面要綜合把握。
我們經常看重的就是山水風光,旅游者是兩個消費過程,第一個消費過程增長閱歷,第二個消費過程是體驗過程,現在旅游者已經迅速成熟了,越來越有經驗,但是很多產品還跟不上去。
(2)大旅游理念
小旅游就是飯店、旅行社、景區的概念,現在很多地方縣域旅游發展大體上還是這個概念。
之后提出旅游六要素的概念,就是行、游、住、食、購、娛六要素,現在來看,這只是一個中旅游的概念。
所謂大旅游核心是兩句話,第一旅游吸引物,第二旅游目的地,所有的東西只要能產生吸引力,就是旅游吸引物,一個縣域應該建設成綜合的旅游目的地,而不只是一個景區的概念。
(3)創新資源觀
傳統資源觀里旅游資源包括兩大類。一是自然旅游資源,要有名山大川;一是人文旅游資源,要有名勝古跡。實際上,結合國際的旅游發展經驗和中國旅游業的發展過程,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很多發展不完全是靠這兩類資源,所以要專門樹立新的資源概念,一是產業旅游資源,二是社會旅游資源,也可以稱為環境旅游資源和生活旅游資源。
這就要求我們對資源的認識應該開闊一些,很自然就產生了新工作要求。淡化景區,淡化開發,是新要求。強化景區自然強化景觀,把視覺作為第一要求甚至是唯一要求。而在新的市場需求之下,要求是全方位的,是綜合感受,是眼耳鼻舌身心神的全面體驗。另一方面,一流的觀光資源已經全面開發,再強調景區則會不斷加大開發力度,多花錢,辦不好事。
就全國而言,一流的觀光資源基本上八十年代進入市場,包括九寨溝、黃山、故宮、兵馬俑等,二流的觀光資源九十年代進入市場,現在進入市場的已經不是觀光資源,所以需要調整,不能只強調景區。而且,很多景區實際上客觀來看也不是景區,應當轉化為歷史文化體驗區、休閑游憩區、生態旅游區、旅游度假區、專項旅游區、特色娛樂區等定位。比如泰寧古城就不是景區的概念,古城、新城加在一起是一個景城,是一個歷史文化體驗區,可是景區這一頂帽子大家戴,戴來戴去就把自己戴亂了,使整個工作路徑、工作方式都錯誤了,最終的結果是多花錢辦不好事。
(4)后發精品觀
后發優勢的要害是少走彎路就能加快速度,當代中國,資源、市場、環境是主要短缺,短缺必然升值。所以在一定意義上養項目不如養地,養地不如養文化,養文化不如養環境。很多事情干不如不干,當然有些事情是必須要干的。有些地方多年辛辛苦苦,搞了很多破壞性的建設,工作積極性都很高漲,但是最終的結果就是破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工業化發展得越迅猛,優良生態環境,山水、濕地、森林等這些東西越升值。
現在需要研究的是怎么在其它地方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之中,包括在縣域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之中,使升值的過程變現,把升值的潛力挖掘出來。總體來說,好多事情干了真是不如不干,尤其是在西部地區,大搞建設,很多項目是白花錢。關鍵是尋找一個好的路徑,可以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小開發、巧開發、做精品。
(5)綜合發展觀
任何一個資源,都要從多個方面來認識,比如山是自然山、歷史山、文化山、生態山、物產山、軍事山、宗教山,湖也是如此,這種復合型的認識就可以開闊發展思路。這樣就形成了綜合性利用的概念,觀光、休閑、度假、娛樂、運動、體驗,在發展的過程中,空間就擴大了。我們現在只注重自然空間,如果深化下去,就會形成消費者新的生活空間,創造新的精神空間,最終需要培育一種生活型的產品。
(6)新統籌理念
一方面是農村,應當用景觀的概念看待農村,不能一掃而光;用綜合的理念經營農業,通過旅游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用人才的觀點發動農民,使農民也成為文化傳承者、工藝美術師。另一方面是城市,要用抓旅游的理念抓城市,突出人本化和差異性;用抓飯店的理念抓景區,突出精品化和細致化;用抓生活的理念抓休閑,突出舒適性和體驗性。
對于農村,對于城市,都要有新的認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搞來搞去就變成新房子建設,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應該是這樣,新房子一排一排。比如北京的韓村河,那是全國推的新農村典型模式,外國人看了,感慨難怪說中國是專制國家,看新農村就像兵營一樣,房子排列的如此整齊,沒有一點個性。
(7)保護與利用
特色是旅游之魂,文化是旅游之基,環境是旅游之根,質量是旅游之本。因此,旅游工作者要比文化工作者更重視文化的挖掘,要比城建工作者更重視城市特色的營造,要比環境工作者更重視環境的綠化與美化,要比文物工作者更重視文物的保護,加強旅游目的地的環境保護和文化多樣性建設勢必成為旅游發展的重中之重。
(8)開拓與發展
過去講旅游要服從大局、服務大局,當時旅游還處于邊緣化。但現在旅游叫融入大局,旅游在構造大局,旅游也可成為中流砥柱,應該在這樣一個認識高度上來重新看待旅游。用旅游激活城市,以激情創造明天,現在對于多數地區來說,產業規模還沒有形成,所以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活,就是活力產業,發展下一步變成動力產業,活和動實際上不只是自身,而是對整個經濟社會、文化環境,都有綜合推動,這才真正符合旅游的本質。
跳出旅游說旅游,跳出城市看城市,跳出項目論項目,陷在旅游這個小圈里,我們自己說這點事是很難說清楚的,跳出來了,反而說清楚了。研究旅游項目是三類,建設性項目、活動性項目、市場性項目,這三類項目同等重要,可是我們一般說項目就是修馬路、蓋房子,認為花了錢見不著硬碰硬的東西,這錢就叫白花錢,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思路來搞旅游,旅游也很難起來,冤枉錢花了一大把,最后作用發揮不了。
進一步需要研究傳統文化現代解讀,傳統資源現代產品,傳統產品現代市場,傳統和現代一定要結合,光說過去如何沒用,和現代不能緊密結合,那是文人研究的事情,做旅游必須要研究市場。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湯俊旅游規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