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對待電商的態度,縣長們之間有很大的差異:
有的是真認同,舍得投入資源與精力,干得熱火朝天;有的是不以為然,內心并沒有真正認同,“應付”著做;有的是“正規正矩”,上一級政府和省商務廳讓怎么做就怎么做。
我的理解,后面兩種類型,本質上都是在“應付”。從實際接觸的情況來看,現在持“應付”態度的,可能要超過真正在做電商的。按理說,國家這么重視電子商務,重視互聯網+,縣長們應該積極性高漲、紛涌而上才對,為何很多人反而持“應付”態度呢?
其實,“應付”的背后,也有縣長們的“難言之隱”——
首先就是缺錢。除了國家及各省自設的示范縣專項資金,大部分縣域并沒有針對電子商務做專項預算。很多貧困縣,這些年靠的是財政轉移支付,現在經濟下滑,縣域房地產不景氣,“土地財政”也難以為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而縣域電商,從平臺建設、品牌打造、多層次培訓、溯源、平臺農村電商引進、縣鄉村物流體系建設……哪一塊不需要用到錢?現當下的經濟環境,尤其是脫貧目標務必在限定時間完成,很多縣長在輕重緩急的處理上,電商往往不會成為優選項。
其次是“缺人”。政府班子里懂行、敬業又愿意付出的干部,少而又少。而縣域電商的發展,注定縣里的干部要先行。很多縣長積極參加各類培訓班,在受訓里觸動很大,也都表了態,回去后要組建干部團隊來抓電商。但一旦回去,往往就”石沉大海“。原因很簡單,縣長發現組建電商干部隊伍都是一個難題。丟給團委或者其它年輕干部吧,整合資源的能力與權限又不足,指定一個主管副縣長吧,大部分年齡偏大、知識結構偏老,不太適應電子商務工作。所以,很多地方干脆將電商都丟給了掛職副縣長。而這些前來掛職的副縣長,雖然年輕想有所作為,但畢竟不是本地干部,調動不了資源,也無法有一個中長期的發展規劃,做上一年半載就走人,難以作為一個事業持續去做。
第三是“缺方法”。想做,卻不知道怎么做;想做,卻被周邊的縣區在題材概念上”搶先“了,如何做出新意,走出新路,有相當難度。這個時候,縣長們就很容易”觀望“。如果一昧跟著別人后面跑,估計十有八九的縣長都不愿意。既然走了仕途,哪個縣長不想著早一天”轉正“做一哥?能夠體現出政績的事兒,誰都愿意搶著去做。只是,現當下千縣大戰,誰都不容易”脫穎而出“,面對著電商,很多縣長一頭霧水,無從下手。
第四是“缺方向”。電商,尤其是農產品電商,對當地稅收貢獻幾乎為零。包括電商服務業在內,直接對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似乎沒有傳統的招商引資來得直接。另外,鄉村服務站的引入,工業品下行,還是某種程度上”沖擊“著當地的傳統商貿企業。電商對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的幫助,需要一段時間,但縣長們待不及。“除了宣傳地方,形成創業氛圍,沒有一些實實在在對當地發展的幫助”,說起電商的作用時,有一個縣長直言不諱地說了他的顧慮。因為投入大,產出少,很多縣長說起電商,總有一種“被電傷”的情緒,“政府的預算現在很緊張,錢的確要用到刀刃上!”
第五是“缺擔當”。電商對于縣域領導而言,是一個新東西,所以,縣長們大多“摸著石頭過河”,做得很謹慎。因為在當下的環境下,事事都要追責,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因為有集體決策,很多局長,主管副縣長,不愿意簽字,不愿意擔責任,在這種情形下,只要有一點點不同聲音,或者是來自于書記的意見,或者是班子里的不同建議,很多縣長都會妥協、退縮,寧可等待上一級政府或者省上的明確指引,也不會貿然自己作出決策。
在過去的兩年里,估計絕大多數縣長都外出學習過、考察過電商,但真正啟動、落實的還只是一個小部分。作為執政黨最重要的基層官員,大多數縣長肯定是明白了電商對于縣域經濟的意義所在,只是在他的“政績表”里,一樣有著“輕重緩急”的清單,因為種種原因的考量,可能電商并沒有能夠成為一個“優選項”,這樣,“應付”現象自然很普遍。我自己公司接觸的縣域上百個,有些運營方案提交了兩年了還毫無音訊。更多的縣域,是起了一個大早,卻趕了晚集。 “應付”的現象,有些還緣于體制上的原因。有一個在當地連續任職了九年的縣長就對我說:“如果當不了書記,根據組織上的制度,我也會調離這里。所以,今年什么新項目都不上了,等組織上明朗了我的去向再說。”而更多的干部,因為頻繁的職位調整,也使得電商這個注定短期難以見效的“中長線項目”,隨時會因為人事的變化而中止。尤其是今年,又恰逢縣鄉兩級大規模的干部調整,對縣域電商的發展產生很大影響。 不管如何,我們作為縣域電商的從業者,卻來不得半點“應付”。這兩年是縣域電商的“黃金時代”,唯有“全力以赴”,才有可能把握住這個重大的機遇。這就更加需要我們創新機制與模式,形成市場的正能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縣學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