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2016年經濟工作時指出,“人民生活持續改善,貧困人口預計減少1000萬以上”。這個成績說明,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又向前邁進了一步。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農村扶貧將會迎來打硬戰、啃骨頭、翻大山的艱巨挑戰。因此,需要在統籌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當前實際困難和未來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精心謀劃精準扶貧工作如何開展,苦練思路、機制、項目、監管、合力、保障“六結合”內功,力推精準扶貧取得更大成效。
思路:開發與保護相結合
精準扶貧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貧困地區的開發與保護。許多農村貧困地區屬于主體功能區格局下的限制和禁止開發區域,與生態保護區、原生態文化發源區、戰略資源儲備區、邊疆地區以及革命老區等高度重疊,常規發展路徑受到限制,通過單純的開發式扶貧難度較大,也易造成生態和資源破壞,或者與主體功能區定位沖突。因此,必須實行保護式開發,以開發促保護,向保護要發展。生態保護區可以將生態保護與健康理念相結合,倡導綠色消費,發展養生產業,打好生態健康牌;原生態文化發源區可以發展原生態文化觀光、展示和參與式生活體驗,推廣回歸大自然理念;戰略資源儲備區可以通過建立戰略資源博物館,開發國情普及類知識旅游項目;邊境地區可以發揮“中介效應”和“示范效應”,做好經貿與人文交流對外開放的大文章;革命老區除了發展紅色旅游外,還可以積極發展山區常見經濟作物茶葉、油茶籽等特色農產品,打造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機制:資金與制度相結合
毫無疑問,資金投入對于扶貧開發至關重要。中央黨校精準扶貧智庫課題組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的縣委書記認為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的主要難點是缺少資金,但確保救命錢用在刀刃上并非易事,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做保障。如果沒有嚴格的制度保障,扶貧資金在某些欠發達地區的政府、組織和個人看來就是“意外之財”,可以自由支配。扶貧要精準首要的就是提高扶貧資金使用的精準性,確保扶貧款項“姓貧為扶”,不能越出扶貧這個雷池。當然,并不是說買面粉的錢不能用來買米,而是要確保扶貧資金必須用于扶貧這個總目標,用于貧困戶實實在在的問題解決,不能借扶貧之名行他用之實。為此,從中央到地方都要建立扶貧資金下達撥付、到賬督促、分配使用和審計監督等一系列制度,以保障扶貧資金不受任何人、任何組織覬覦,不受任何不當行為干擾,做到方向正確、使用精準、效果到位。
項目: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利用項目帶動實現扶貧收效快、受益面廣,是普遍使用的一種扶貧手段。各地已有的實踐表明,扶貧項目選擇不能依靠扶貧主體的過往經驗判斷,也不能照搬其他貧困地區的做法,必須根據農村貧困地區實際,因地、因時、因人、因情而定,特別要重視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所謂傳統,就是指貧困地區居民生存技能的歷史傳承,而現代則是指對這些歷史技能進行適應現代化傳播和新的市場需求創新改造的努力。要充分挖掘農村貧困地區手工藝傳統的現代價值,利用農村合作組織、農村電商、“互聯網+”、“公司+基地+農戶”等途徑加強農村手工藝品市場拓展,促進農村貧困戶增收。例如,竹編、微雕、刻瓷、刺繡等傳統手工藝技能在現代藝術市場都廣受歡迎,非常適合進行附加值提升和產業化改造,應該成為扶貧項目開發的重要選擇;農村地方戲、說唱故事、民俗表演等傳統文化也比較適合進行現代營銷方式包裝,可與鄉村游、自駕游等旅游產業進行嫁接合作,實現文化扶貧。
監管:投入與跟蹤相結合
精準扶貧取得實際成效重點在抓落實,就是既要重視扶貧物力、財力和人力資源投入,也要重視對所有投入資源的跟蹤監管,不能一投了之。重視扶貧物力資源跟蹤,就是要建立扶貧物資的籌集、儲存、運輸、發放和查驗等一系列檢查監督機制,防止扶貧物資的不當損毀、非法變賣和挪作他用,保障扶貧開發工作的物質基礎。重視扶貧財力資源跟蹤,就是要建立扶貧資金的全渠道監管機制,加強扶貧資金使用審計和扶貧項目績效考核,提高扶貧資金“造血”功能,為扶貧開發提供資金保障。重視扶貧人力資源跟蹤,就是要建立健全扶貧隊伍選拔、任用、考核和獎懲機制,防止扶貧經歷成為“度假”經歷甚至“鍍金”經歷,要使扶貧經歷成為鍛煉、考驗干部能力的試金石,吃得了苦、干得了事、扶得了貧、解得了困的扶貧干部才能被重用提拔,絕不能讓假扶貧、真取巧者僥幸成功而寒了真心扶貧、踏實干事者的心,夯實精準扶貧事業的干部基礎。
合力:外援與內力相結合
精準扶貧必須重視發揮扶貧外力支援和貧困者自身努力的作用。長期貧困、久扶不能脫貧的背后除了地理、疾病、殘疾等客觀因素外,貧困者自身的因素也不能忽視。雖說“十貧九病”,但貧困者的疾病原因也需要深入考查。如有些地區的貧困者都患有當地常見疾病,就有必要從土壤學、水文學等方面對當地的土壤物質、水源成分進行生物和化學檢驗,發現有害物質與當地常見疾病之間的關系,以采取相應避險措施;如果不是土壤、水質因素導致,就有必要借助遺傳學(如近親結婚)分析并從當地生活習慣(如飲食偏好)等方面考查疾病的發病原因和致病機理,以通過提高貧困人口綜合素質降低疾病發生率。需要注意的是,所有這些扶貧措施都離不開貧困者自身的觀念和行為改變。貧困者脫貧解困的內力對于形成精準扶貧合力是不可或缺的。
保障:健體與益智相結合
農村貧困者大多呈現貧、病、殘相互疊加的特征,病和殘是致貧主因。不解決病和殘,精準扶貧效果難以保障,脫貧成功也容易返貧。要解除病和殘的威脅,就要通過持續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健康扶貧行動計劃,提高農村貧困地區居民身心健康水平。健康扶貧除了重視常見的醫療保障和大病救助,還不能忽視預防工作的開展。預防就是要通過科學生活理念塑造、影響和增強農村貧困地區居民身體素質,減少疾病發生,減輕疾病損害,降低醫療費用支出。要在農村貧困地區推廣全民健身運動,利用公共財政和彩票公益金增加農村貧困地區健身設施、健身場館建設,以農村學校體育教師、農村健身愛好者為基礎,加大農村全民健身指導員培養力度,重視農村學校體育教學,提升農村學生體育素養,提高農村貧困地區全民健身水平。對于農村地區身患殘疾的貧困者要在加強身體機能康復訓練的同時,加強智力提升和大腦潛能開發,提供特定職業技能培訓,為其量身打造合適的工作崗位,以就業增強其與殘疾作斗爭的信心。
作者單位:山東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