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說明:16年7月北京聯辦財經研究院設立了兩個農業方面的研究項目:糧食課題和農地流轉課題,我作為總協調人參與其中。聽了糧食課題組的幾次匯報和參加討論很受啟發,形成了這個研究報告。我的這個報告盡管和糧食課題組報告的的觀點不盡相同,但也從他們的研究中汲取了不少的營養,許多專家在會上的發言也給了我很多的啟示,在這里一并致謝。
改革和完善我國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既是農產品價格改革的重要方面又是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內容。2004年開始我們放開了國內糧食的購銷市場,開始對糧食價格的形成機制進行市場化改革,對小麥和稻谷的主產區實行最低價收購制度,2007年又開始對玉米大豆等實行臨時收儲制度。這些制度對確保我們的糧食連年增產,農民增收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但是,隨著連續多年的農產品收購價格的提高,進口糧食的價格優勢逐漸顯現。時至今日,我們主要農產品收購價格已經大大超過了國際農產品的市場價格。據資料,現在我們的收購價格比配額內進口完稅價格小麥,玉米和稻谷分別高出34%,43%和39%。目前我們面臨著這樣一個兩難選擇,或者按照過去多年以來每年5-7%的上漲幅度繼續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而放棄進口控制,或者把我們的糧食價格逐步有序地推向市場,改革我們目前的目標價格體系,理順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以確保糧食安全。
為此我建議,以理順玉米的價格形成機制為突破口逐步推進我國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的市場化改革。
第一,糧食安全的核心是口糧安全,玉米現在主要作為淀粉加工及飼料作物已基本不屬于口糧范圍,建議從糧食安全的的紅線中刪除。
中國是人口大國,保障糧食基本自給,始終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這是無容置疑的。1996年《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上首次提出我國糧食自給率不低于95%的目標,2008年《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再次明確提出,我國糧食自給率要穩定在95%以上。20年前我國玉米產量的大約20%是作為口糧消費的,理當構成糧食安全的組成部分,而現在這個數字已經下降到5%以下,我們講國家糧食安全是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口糧就是稻谷和小麥已經成為共識。
第二,國內玉米的大量庫存供過于求為推進玉米的市場化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時機。目前我們的玉米庫存量已經是我們常年消費量的一倍有余,而且今年的玉米仍有待收購入庫。
自2008年國家在東北、內蒙古地區實施玉米臨儲收購政策后,因為效益明顯且穩定,玉米種植面積逐步增加,玉米產量和庫存也逐年上升,2012年,玉米產量首次超過稻谷,躍居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品種。截至今年4月底,2015/2016年玉米臨時收儲結束,盡管國家已經將每斤的收購價格降至1元,但玉米的臨儲收購量仍創紀錄地突破了1.2億噸。現在我國玉米的總庫存已高達2.6億噸左右。如此巨大的玉米國儲庫存,不僅帶來財政資金負擔,同時也在消耗巨大的庫存費用和利息費用。據報道,包括收購費、做囤費、保管費和資金利息等,每噸糧食庫存成本在252元左右。照此計算,目前2.6億噸玉米需要付出的庫存成本費,高達650億元。因此,利用市場機制調減玉米產量已經是當務之急。
第三,俄羅斯及烏克蘭等周邊國家的糧食供給,進一步為玉米價格的全面放開提供了極佳的時間窗口。
目前俄羅斯已成為世界糧食出口的第三大國,烏克蘭的糧食出口也創造了歷史新高。俄羅斯官方數據顯示:俄羅斯每年的糧食生產量都在增長,在2015年糧食生產量達到了1.05億噸,其中1/3于出口。小麥收獲量達到了6200萬噸,其中2500萬噸用于出口,從而超過了加拿大和美國,在小麥出口領域占據世界第一,而后者在近幾十年來始終是小麥出口的領軍國家。今年俄羅斯的糧食產量將是近代史上最多的一年,可達1.15億噸。因此,農業成為俄羅斯本年度經濟增長的亮點,其出口創匯能力占到天然氣出口創匯的四分之一和武器出口創匯的三分之一。此外,據俄聯邦農業部消息,去年俄羅斯的玉米收獲量達到了1320萬噸,大米收獲量為110萬噸,大豆270萬噸,蕎麥的收獲量為90萬噸。俄農業部計劃到2030年糧食出口量將從目前的3400萬噸增加到4500萬噸。總之,俄羅斯的農業正在崛起。俄農業部預計,今年俄羅斯對華糧食出口量將達到100萬噸,將是去年的2倍,中俄之間的糧食貿易既有益于增加俄農產品出口,也有利于中國糧食進口多元化。在世界視野中,大市場與大糧倉的合作必將對世界糧食市場的格局產生深遠影響。我們應當及時把握國際糧食供給格局的新變化,掌握對外貿易工作中的主動權,就能夠為我們的糧食價格改革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
實際上,我們從2014年開始對棉花的價格形成機制進行了較為徹底的市場化改革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棉花改革的經驗表明,實行目標價格和市場定價以后隨著市場價格的回落,國內外的市場價差大幅縮小,加工企業成本下降扭虧為盈,棉農收益趨于穩定,積壓狀況有所改善。進一步擴大棉花改革的成功經驗,將主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價格逐步有序的推向市場應當是我們下一階段農產品價格改革的中心任務。
目前正逢秋收,新季玉米又陸續上市,失去托市價格支撐的全國玉米均價全面下跌。10月9日,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披露的數據顯示,9月下旬國內玉米每噸價格為1678元,較9月上旬的1825元下跌8%。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國內玉米均價為1673.75元/噸,已跌至近10年里的最低點,同比跌幅達16.83%。從總體上看,今年東北玉米主產區的市場價格已經接近或低于進口玉米完稅后的價格,這是在供過于求的條件下,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必然結果。為了保證玉米生產者的經濟利益,特別是玉米主產區租地雇工經營的新經濟體的再生產能夠延續和發展,在市場決定玉米價格的同時,作為配套政策的財政補貼勢在必行。
目前我國的目標價格補貼多與當年種植面積或產量掛鉤,這樣終究會使農產品市場價格產生扭曲。WTO的農業協定要求各國政府在農產品國際貿易與農產品市場化改革中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市場價格的干預,因此,農產品的價補分離是大勢所趨。從國際經驗來看,目標價格補貼政策自誕生以來,也經歷了由當年種植面積和產量掛鉤到脫鉤的轉變。我國作為一個負責的市場經濟大國,積極參與全球農產品國際貿易,就不宜再過多地采取別人已經拋棄的與當期種植面積、產量掛鉤的補貼形式,而應積極探索朝著收入補貼的方向轉變。例如以過去5年農戶種植面積、產量數據的平均值作為計算目標價格補貼的依據。也就是說我們在實施玉米的目標價格體系的條件下,補貼方式可以考慮突破棉花目標價格體系的差價補貼的黃箱模式,直接采用藍箱或綠箱補貼方式為宜。補貼標準應當足以抵消租地雇工經營的新經濟體的玉米平均生產成本。這樣在玉米價格放開實施在國家指導下的目標價格模式的同時,既保證了玉米生產者的基本經濟利益,又能使我們的目標價格改革臻于完善,這樣也才能夠為國家調減玉米種植面積,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的供給側改革舉措奠定了市場基礎。
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美國在實施目標價格體系的幾十年的實踐中,也始終沒有丟棄最低保護價,而是不斷地根據國內市場的供求狀況和國際市場的變化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價格策略。我們與美國的國情不同,兩國之間農業所面臨的問題更是差異很大,就長期來看,我國的糧食供應將始終處于偏緊狀態,因此保護價格體系的有效實施,始終是我們目標價格體系運行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農村經濟》雜志社原常務副主編,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MBA教育中心特聘導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土地與鄉村發展(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