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蔣高明:鄉村景觀怎樣設計才能吸引人

[ 作者:蔣高明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2-03 錄入:王惠敏 ]

鄉村的魅力在哪里

從人類發展歷史來看,鄉村是遠早于城市的。人類最早以家族形式沿河、海、湖、草原、高山居住,從事的勞動是農業或畜牧業。通過讀書、經商、從軍、做官等渠道,鄉人可進入城市,但很多人到老后依然愿意回歸故里。“少小離家老大回”,古今“賀知章們”為什么對家鄉有強烈的鄉土情結?鄉村魅力如下:

第一,鄉村遠離城市喧鬧,讓人們安靜下來。熙攘的城市,忙碌的身影,林立的高樓大廈疏遠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距離,緊張、煩躁壓迫著現代人的神經,于是“生態熱”、“休閑熱”成為都市人的追求和渴望。今天,已擁有了輝煌工業文明的后工業社會,卻正在失去與大自然和諧相依的優良傳統。而與城市強烈對照的是,鄉村田園撲面而來的是泥土氣息與花香、一望無垠的田野、純樸的農民、清新的綠色食品對城里人有了一種強烈的誘惑。

第二,鄉村是城市的營養池,是農民養育了城里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優質的農產品從來都是保命的,健康的體質離不開健康的食物與中藥材。我國傳統農業專注于土地,把發展的思路拓展到關注人--人和諧共存的更廣闊的背景之中,這也正好契合了長期以來農民渴望脫貧致富的愿望。“天時、地利、人和”,“六畜興旺、五谷豐登”。鄉村向城市提供的不僅僅是保命的食物,還有中草藥、花卉、寵物,既滿足了國民物質上的營養需求,又滿足了精神上的營養需求。

第三,鄉村具有優美的生態環境,這是鄉村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由于元素循環,傳統的鄉村是沒有垃圾的。空氣新鮮,鳥語花香,小橋流水人家,就是對美麗鄉村的真實寫照。在沒有工業污染的鄉村,農民連喝水都是就地取材的,不要說淺水井,連河、湖之水都是直接可以飲用的。鄉村除了野生動物,雞、鴨、鵝、狗、牛、馬、騾、驢等動物,也是自由自在的;鄉村中的大樹老樹記載了鄉村平和的歷史;優美的生態環境是鄉村的軟實力,更是硬實力。

第四,鄉村具有濃郁的人文情結,歷史沉淀深厚。鄉村多以家族居住,親情味濃郁。村民不像城里人那樣,連對門姓什么都不知道,村民之間互相熟悉,互相幫助,互相關懷,他們生活在一個人情社會之中。其實,城市與鄉村也有千絲萬縷的血緣聯系,加之“上山下鄉”的歷史經歷,尋根的潛意識驅使市民尋找一個恰當的時機與方式,于是旅行社的“當一天農民”、“插隊落戶”等項目一經推出,即產生了強烈反響。這些都說明,鄉村的人文情結是普遍受到歡迎的。

第五,鄉村是理想的養老之地。過去農村四世同堂或者五世同堂,其最高境界就是親情養老,而不是依靠什么外來的力量。老人在家庭里起的作用也不只是等待別人來養活他,他們還能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如照看孫兒孫女,照看家庭,并在家里的大事問題上起決策參謀作用,畢竟老人經歷多見識廣。另外,農村家庭還養殖很多小動物,這些都可以給老人帶來快樂。人總是要死的,誰也逃脫不了這一客觀規律,“壽終正寢”是過去中國的死亡的最高境界。過去,農民家里如有老人去世,大家都忌諱說死這個字眼,而是用某某“老了”。老了,也就是了了,萬事皆空。老人在兒女照護下坦然離開,回到黃土地,這才是真正的“安樂死”。如果恢復了農村養老功能,那些來自“少小離家”的就可以“老大回”。將鄉村建設成別墅級的養老公寓,在那里讓人去接地氣,可為國家科學解決養老難問題。

美麗鄉村必須具備良好的生態要素

然而,遺憾的是,很多人在理解美麗鄉村時,卻遠離了生態要素。化學化、生物技術化的農業使得鄉村到處充滿污染、垃圾和殺機,無論如何這樣的鄉村是美不起來的。鄉村產業必須發展生態農業,才能構建美麗的鄉村生態。生態農業,顧名思義生態環境要良好,生態在前,農業在后。在理想的生態農業環境條件下,農業中的各種元素是能夠循環起來的,只有那些通過食物帶走的元素,才通過合理施肥等措施來彌補,帶走的越少補充的也就越少。對于害蟲、病害和雜草的防治,要充分尊重自然的規律,能夠讓大自然解決的問題,不搞太多的人工干預。一個理想的生態農業模式,至少應當保持如下要素:

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農田是在自然生態基礎上通過人類的努力改變來的,主要來自森林、濕地或者部分草原。有的改造時間漫長,如山東、河南一帶的農田就利用了四五千年,有些則比較年輕,如東北的松嫩平原,只有不到半個世紀的歷史。美國的農田歷史大多在兩三百年之間,遠遠低于中國的農業開墾歷史。其實,如果仔細觀測,農田中還保留著很多自然要素,如鄉土樹種、雜草、害蟲、益蟲或益鳥,部分大、中、小動物等,那些在偏遠山區的農田自然要素更多。人類種植的谷物,如小麥、水稻、玉米等都是長期選育的結果;飼養的動物,如豬、雞、牛等,是由野生動物馴化而來。除了人類可食的物種外,農田多樣性越豐富,其系統越穩定。

二、農田濕地。農田濕地主要為鳥類或各種動物提供飲用水源,同時起到灌溉之功效。可惜的是,當前農田濕地消失嚴重。農村曾經的池塘、“澇洼地”,即使常年土壤濕潤的地方也打不出水來了。鄉村土地多了,但濕地消失了,干旱的天數多了。在全國范圍內,鄉村濕地的消失觸目驚心:在北方,河北省過去50年來濕地消失了90%,即便僥幸存留的濕地,八成以上也變成了污水排泄場所;陜西關中一帶30多個縣,幾十年來消失上萬個池塘。因濕地消失,干旱幾度由北方轉移到魚米之鄉的江南,如2007年,鄱陽湖大旱,湖畔城市上千萬人遭受飲水危機。

三、本地森林與農田防護林。本地森林是鳥類和部分小型動物的棲息地,現在益鳥沒有了這些庇護地,除害蟲只有用農藥。昆蟲傳粉也很困難。防護林及其林下灌木、藥用植物、草本植物可有效阻擋風沙危害,還可阻擋雜草種子傳播,同時為益蟲提供庇護地,或吸引害蟲,保護莊稼,美麗的本地森林和農田防護林還為從事勞作的農民提供爽心悅目的休憩之處。

四、健康的土壤,高的有機質,少農藥或零農藥。農田是人類侵占自然植被基礎上發展來的,長期的利用,造成有機質從最初的20%下降到1-2%,但這個過程經歷了幾千年,而今天大量化學物質投入,忽視有機肥還田,造成土壤退化的速度提高了近百倍,長期這樣下去是非常危險的。

五、沒有農膜覆蓋,去除病害。農膜短期提高效益,但危害是巨大的。農膜在自然界無法降解,大部分被農民在地頭焚燒,低于800度燃燒農膜,會釋放二噁英等嚴重的致癌物質。采用農膜覆蓋方法生產食物,就是一邊生產食物,一邊制造疾病,必須從源頭杜絕這種現象繼續發生。

鄉村的美麗可以設計出來

美麗鄉村設計不能按照城鎮化的思路來搞,那些讓農民上樓的做法根本就沒有考慮農業活動的特點。鄉村原本是與自然和諧的,鄉村基本沒有垃圾,餐余是動物的食物,動物的糞便是莊稼的營養,人類要做的是維護這種生態平衡。鄉村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從來都是吸引人的。因此,對于鄉村設計,不是要將鄉村推倒了重來,在村落基礎上建城市,而是要把城市中合理的要素搬到鄉村。鄉村要干凈、方便、接地氣,鄉村也可有微型公園、停車場、銀行、學校、健身設施等。這樣的鄉村是可以設計的。設計中的美麗鄉村應當包括下述要素:

第一,安全食品尤其是有機、綠色食品生產地。優質食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關鍵是要解決生產與銷售之間的矛盾,讓消費者買到確實安全的優質食品,讓優質的農產品有順暢的銷售、合理的回報。我們在山東平邑縣建立的弘毅生態農場就是這樣的鄉村模型,我們完全不用農藥、化肥、農膜、除草劑、添加劑和轉基因(六不用),相當于國家認證的有機標準,或略高于其,其產品已經覆蓋到除西藏之外的所有內陸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這樣的生態農業,如果在全國開展起來,其效益是非常高的。

第二,鄉村污水與垃圾處理系統。生態農業是最大的環保工程,土地對有機物就是天然的處理廠,河道里的沙子對少量污水有很強的凈化能力。當前,由于農民不愿意多投入勞動,轉而利用更多的化學物質,加上現有的政策是國家補貼化肥、農藥、農膜,那么農民就用非常廉價的成本大量使用這些對土地和人體健康都有害的化學物質,而工廠生產這些物質造成大量污染與溫室氣體排放。發展生態農業,僅保留了少量化肥,那么可倒逼化肥廠農藥廠農膜廠關閉,而轉為從事其他環境破壞小的產業。生態農業從源頭減少工業的點源污染和農業的面源污染,還國人青山綠水的生態環境。

三是,鄉村建筑設計。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居一方建筑。不同的生態環境下,鄉村建筑都是與自然環境高度協調的,其風格各異。中國的鄉村建筑原本是非常有特色的:北方的四合院,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西北的窯洞,西南的“干欄式”,閩南的圓形“土樓”,堪稱世界鄉村建筑的典范,與西洋的鄉村建筑各呈千秋。至于那些世家院落,鄉村祠堂,道觀與佛廟更使美麗的鄉村增添了古樸的色彩。對于鄉村建筑,有些需要新建,有些則不需要,僅在已有的合理布局基礎上加固、裝飾即可,修舊如新,使其保留傳統風貌。

四是,植物景觀設計要盡量用經濟作物而少用城市園林植物。鄉村中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尤其經濟作物、蔬菜、果樹、中草藥、荷花、淡水魚塘等要素都可以用于景觀設計。當前的許多慢性疾病包括癌癥,還有性早熟、高血壓、糖尿病,是與食物(包括中草藥)及其工業化、化學化生產過程密不可分的,這些缺陷都可以通過合理的鄉村農業景觀設計和生產而克服。如果鄉村景觀多采用經濟作物,適當配置一些長壽的本地樹木,則可以實現經濟價值與生態景觀價值雙贏。

五是,社會服務設施。中國村鎮成為最有活力的地方,形成新的產業增長點。當前的經濟發展,只重視城市,犧牲鄉村,使得偌大的中國,人群向大城市集中,而農村衰敗萎縮,這是有史以來發生的最嚴重的城鄉差距擴大化。其中如果將城市好的要素(教育、衛生、醫療、學校、涉農產業、銀行、旅游等等)搬到農村,而不是將農民裝進城市,那么中國的居住壓力將大為降低,壓在普通家庭頭上的高房價將率先崩潰。農民可以住上別墅那樣的房子,吃有機食品,在家門口有活干,收入提高,從此告別不人道的“三留守”(婦女、兒童、老人)

六是,優質農產品加工與銷售設施。城鄉要真正良性互動發展,避免“互相投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先富帶后富”,優質農產品加工與銷售就不能缺少。優質安全農產品是健康生命的第一保障,即使對于生活在國外的人,也要考慮消費放心食品。如果先富者帶頭消費農民辛苦種植的優質農產品,用市場手段鼓勵農民用健康環保的技術生產食品,保護生態環境,則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先富帶后富”。農二代及其農業大學生應當積極投入到這種可持續的行業中來,嚴保優質農產品質量,使得物流與貨幣流在城鄉之間和諧流動,帶動生態就業。

未來的生態農莊

下面,我們就以一個1000人、250戶、人均耕地1畝的北方中等農村,來設計一個生態鄉村,看看這個農莊能否生態循環起來。

一、初級生長區(糧食安全保障區)生態農莊的重要光合產物來自大田糧食生產,在這方面,碳四植物的玉米最具優勢。在山東一帶,即使小麥、玉米兩熟制,在水、肥、管理措施到位的前提下,實現噸糧田已不是什么難事。我們用該村500畝地用于糧食生產,可產出500噸糧和600噸秸稈(均為干重)。由于該區域重點是捕獲太能光能,并固定碳,同時生產糧食與秸稈,其效益如果去掉人工等成本效益是不明顯的。即使如此,該村如獲得500噸糧食,也相當于1000畝平均單產500公斤,超過了國家平均值(300公斤),首先滿足了糧食安全。

二、次級生產區(一次升值區)根據我們的前期試驗結果,每7公斤左右秸稈配合2 公斤糧食可轉化1公斤活牛重。這樣,大田區產出的600噸秸稈,加上170噸糧食,可轉化為85噸活牛重;同時可生產3000多噸鮮牛糞,用于生產能源和有機食物,利用反芻動物實現了秸稈等廢棄產物的第一次升值。如將秸稈充分消化,該生態農莊約需200頭牛就可成功實現。

三、有機食物生產區(二次升值區)將剩余的500畝地,利用其中的400畝生產有機蔬菜(洋蔥、胡蘿卜、馬鈴薯等適合長距離運輸的蔬菜)100畝用于生產有機水果。因為生態農莊有大量的有機肥,按照國家或者歐盟的標準生產有機食品,優質優價,可實現畝收入過萬元。這是重要的升值區域,所需要的大量有機肥來自動物生產。剩余的有機肥,再加上人糞尿、農家肥、沼渣、沼液,大量回到糧食生產區,以保障持續的初級生產。糧食生產區不足的營養元素,還可以通過作物倒茬、休茬、種植豆科牧草等實現“用地養地”。

四、庭院經濟區(三次升值區)山東一帶農戶,每家約有250-260平方米的農家院,這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居住區。可充分利用其空間發展庭院經濟:種植5-8株葡萄或櫻桃;利用平房屋頂空間養殖50-100平方米左右的蝗蟲,將農田里令人頭疼的“雜草”轉化為昆蟲蛋白;再將牲口圈改造,發展2-3頭肉牛;利用地下空間搞沼氣池,生產能源;結合太陽能,基本杜絕外界化石能源輸入。其余少量空間可養殖雞、鴨、鵝、狗等動物。戶均庭院設計毛收入1萬元。

五、鄉村經濟開發區(四次升值區)由于該生態農莊杜絕了上述“六害”;并通過嚴格的生態措施杜絕了蒼蠅、蚊子、蟑螂等傳統“三害”騷擾;在所有的空間種植樹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恢復河流、溝渠、池塘濕地,緩解旱情;嚴格保護大樹與古樹,實現空氣新鮮、水源清潔、食物飄香、鳥語花香;整村生產不含“六害”成分的有機產品,這樣的農莊對城里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可以圍繞餐飲、住宿、交通、銀行、保險、娛樂、修理、加油站、理發、服裝、農業觀光等,分離出20-30戶搞第三產業,實現從事三產的農戶年均10萬元。

六、能源生產區(五次升值區)。利用農戶庭院發展沼氣池,實現廚房革命和廁所革命,徹底結束農村幾千年沒有廁所的歷史,同時將生活污水、廢棄物處理在沼氣池中實現,既生產能源又生產有機肥。待生態農莊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后,發展大型沼氣,除滿足農戶日常需求外,夏秋季大量過剩的沼氣可以搞罐裝沼氣,出售給城鎮或直接驅動汽車。農村是巨大的“能源礦”,這點鮮為人知,有關部門應當看好這一能源產業。

七、教育、文化、醫療、娛樂與休閑區。農民負擔中,教育是大頭,從小學開始直到大學畢業,家長為學生投入的費用高達7-8萬元之多。而農村大學生就業又是大問題,許多人半途而廢,教育造成的浪費巨大。如果從小學開始,就高薪聘請高素質的教師任教,恢復過去的“村村有小學”,那么農家可節省大量的教育費用。除此之外,農民“婚喪嫁娶、生老病死”負擔也很重,生態農莊可利用公共財富以及國家投資解決農民的上述負擔,將過去被醫院、交通和城市剝削走的錢財留在農村,青壯勞動力返鄉,逐步將農村建設為最適合人類居住,有就業、有消費、有歡樂、有尊嚴的理想之地。

在上述生產區之間要多采取果樹或經濟灌木隔離,為動物天敵提供庇護地,避免害蟲成災,而必要的物理措施如誘蟲燈、性引誘劑、粘蟲板等要提前布置在農田、果園、生態庭院中,以生物多樣性理念控制病蟲草害,既滿足了生產功能,還從源頭減少或杜絕了化學物質投入,讓鄉村空氣、水和土壤率先潔凈起來。

那么,目前這1000畝地能夠掙多少錢呢?在現代農業模式下,山東農民種植三季(小麥或大蒜、西瓜、玉米),辛辛苦苦不說,純收入不足1000/畝,全部1000畝耕地也就收入百萬元左右。生態學的辦法實現了“一大于六”(一個生態技術大于六個現代技術),我們的模式可獲得700萬元的利潤。由此可見,只要充分尊重生態學規劃,按照市場規律辦事,采取先進的生態景觀原則設計鄉村,我國廣大鄉村的土地會盤活起來。

作者簡介:蔣高明,山東平邑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首席教授、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理事、《植物生態學報》副主編、《生態學報》編委、聯合國大學國際咨詢專家。曾任UNESCO-MAB-China副秘書長、中國生態學會副秘書長、山東省人民政府泰山學者等。最早提出自然恢復理論以及“畜南下、禽北上”戰略構想;針對風沙源治理、食品安全、生物入侵、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等建議,多次獲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所提出的自然恢復理念被寫進了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研究成果曾兩度進入西方大學教科書,并被美國《科學》雜志長篇報道。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景觀規劃》專題 2015年第1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精品 | 夜色福利院在线视频 | 日韩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 夜夜揉揉日日人人青青 | 视频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 日韩gv国产gv欧美旡码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