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號文件5日由新華社受權發布。這份文件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全文約13000字,共分6個部分33條。(2月5日新華社)
農,天下之大業也。筆者注意到,此次發布的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央連續發出的第十四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不僅表明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而且也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
今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筆者注意到,與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通篇體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不同,此次中央一號文件更是直接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且用“深入推進”來加以修飾,進一步釋放出重農強農的信號,對于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系農業長遠發展。綜觀當下,我國農業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并且主要是結構性、體制性的問題。比如,近年來,我國玉米、棉花、糖料等進口規模不斷擴大,“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的問題突出,呈現出生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現象。就以糧食為例,雖然產量連續十二年增產,但同時大量谷物還要進口,暴露出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的有效供給不足,與實際需求不匹配,人們真正需求的生產不出來,在品質和質量安全上還不適應。顯然,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破解農業發展難題、推動農業闖關過坎的關鍵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此次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等具體內容,條條項項就旨在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抓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抓住了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牛鼻子”。此次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這就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明了方向。由此,就可增強農業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使農產品供給更加契合消費需求,更加有利于資源優勢的發揮,更加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農產品有效供給體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方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