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六講》連載之二十八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大地上修建了很多水利設施,滿足了作物需求要求,那些設施是由當年的公社社員利用農閑時間義務修建的。像我這樣的年齡沒有參加過水庫或揚水站工程的修建,但村里很多年輕力壯的青年都參加過勞動。他們自帶干糧,常年奮斗在工地上,有些社員為修建公社里的水庫,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有了水,當年的糧食產量已經完全能夠自我滿足,當年化肥的消耗量連今天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農田基本沒有環境污染。那些遍布中國鄉村的水利設施,尤其是水庫,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分田單干后,那些水利設施再也沒有人維護。維護了也沒有用,因為,農民的土地被分得七零八落,水從誰家的地頭也不容易通過。水渠不能用了,農民就各自想辦法,打深井,各自為戰,井的深度越來越深。在某種程度上,地下水是不可再生資源,因為沒有有效補充,地面下沉,于是華北平原出現了地下大漏斗。
水庫也被承包給個人養魚,大量的餌料投放在水庫中,出現了明顯的富營養化,也不適合灌溉了。一方面地面水不能有效利用,水利設施常年失修,另一方面大量開采地下水,且地下水因工農業活動出現嚴重污染,如此下去,中國未來的糧食生產潛力在哪里呢?
現在,農民將廢棄的揚水站和水渠中的石料偷回家建房子。國家有關部門應將這些上世紀的重要水利設施作為國家文物保護起來,待條件合適時再行修復。遺憾的是,這種花很少錢就能夠修復的工程沒有人愿意搞,反而愿意推到重來,于是以興修水利為名,全國農村又掀起了一輪水利工程熱。不過,這種燒錢熱之后帶來的卻是無水可用的寒冷。
2014年,我國北方某地花費5750萬元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建成三年后成了擺設,一滴水沒有放出來。眼看著水利設施成了有害設施,今后拆除它還需要一大筆費用,這很讓農民寒心,也讓他們對政府的做法看不起。媒體曝光的這種現象是個別的嗎?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花錢幫倒忙的事情呢?誰該問責呢?
在該省,我也親眼目睹了類似的水利工程,在幾個村莊修建的農田水利工程幾年下來,也幾乎是一個擺設,號稱800萬元的水利設施里面,建成后根本不能用于灌溉農田,因為干脆就沒有水,農民還是自己打井灌溉。水往低處流,這是連傻子都知道的道理,可他們偏偏就將取水井建在水低的地方,一些不走人的地方建一座橋,蓄水池建在沒有水源的地方。水利工程設施的建設根本不與農民通氣,無視實際需求,而直觀建在路邊上好看??删褪沁@樣明顯浪費國家財產的項目,是怎么通過驗收的呢?原來,驗收的時候不是農民澆灌的時候,那么哪些專家簽字的呢?該不該負點責任呢?
除了水利工程的嚴重浪費,一些環保設施也存在類似問題,一些是半拉子工程,一些雖然能用,但使用率很低,這客觀上造成了極大浪費。還有媒體吹捧的某乳業公司建立的處理牛糞污染的大型沼氣站,竟然也沒有氣產生,并沒有真正運行起來,國家上千萬的投資打了水漂。要杜絕這種現象,主管部門不能再繼續擔當甲方,要將任務給環保企業去做,企業必須保證工程能夠使用,并負責后期維護。官員為了回報,做的那些嚴重浪費國家財產的水利項目,還不如直接給他們發“紅包”,哪怕省下一半的錢,交給農民來做,起碼能建設能夠使用的水利設施啊。其實,如果國家真的要為農民解決灌溉用水問題,完全不必須重新建設,修復毛澤東時代建立的農田基本水利設施就行了,花錢少,效益大。
本文載《中國生態六講》,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北京,2016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蔣高明科學網博客 2017-2-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