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視察時提出,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的問題?山東省供銷社在總結基層代耕代種、代售代銷做法的基礎上,從農業服務供給側發力,創新土地托管模式,構建綜合性規模化、可持續的為農服務體系,走出了以服務規模化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新路子。土地托管連續四年寫入中央一號文件,還寫入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講話、李克強總理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汪洋副總理2016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講話之中,其服務模式充分吸收到中共中央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之中,這一模式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創新:
一,服務創新。以土地托管為切入點,推進現代農業服務規模化。在堅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不變,農民經營主體和收益主體地位不變,以及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下,農民將耕地和農業生產的某些環節交給供銷社托管,開展全程和多環節服務。供銷社以服務適度規模的經營主體為主攻方向,對分散經營農戶,通過承銷共建、土地和種植合作社,實施規模化經營。通過土地托管可增加種地面積10%以上,畝均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15%左右,糧食作物增產10%—20%,提效400—800元,經濟作物可達千元以上。
在當前農業經營主體生產成本高、利潤波、轉型難的情況下,我們服務的五萬個經營主體保持了穩定的經營收入。規模化服務與規模化經營潛力得到充分釋放。農民外出打工、供銷社請農民打工已經成為亮麗的品牌。
2014年3月,國務院把春季農業生產會議安排在山東召開,與會代表參觀了土地托管現場,汪洋副總理給予高度評價,向在場的總社講,農民外出打工、供銷社請農民打工,很好地解決了總書記提出的“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的問題。
2015年6月,時任中農辦主任陳錫文在武漢召開的部分省區深化農村改革座談會上指出,三農土地托管以社會化服務的形式,為中國農業現代化創造了非常重要的典范,怎么鼓勵都不過分。
二,載體創新。以為農服務中心為依托,打造土地托管股權,由縣級農業服務公司與鄉鎮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共同投資建設為農服務中心,打造平原丘陵3公里、山區6公里的土地托管服務圈。按照農民出資、農民參與、農民受益的原則,農民合作社在聯合社的出資比例不低于80%,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在為農服務中心的出資比例不低于70%,從而使農民社員在為農服務中心的持股最低為56%,以此確保農民主體地位和可持續運營。
三,積極創新。以3控3×6 1 雙線運行機制為核心,構建綜合性規模化可持續為農服務體系。3控就是省市縣控股社會龍頭企業,縣級社控股農業服務公司,鄉鎮農業合作聯合社控股為農服務中心,確保為農、務農、興農。3X6,就是以上級縣解決下級縣干不了、干不好的事情為原則,省市縣和鄉鎮分別承擔6項服務,就是為涉農部門免費搭建服務平臺。通過激勵機制,采取經營服務上下貫通,形成為農服務一條龍。土地托管深受農民群眾歡迎,其核心價值首先是在不出動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通過服務規模化,解決了家庭經營細碎化問題,找到了在人多地少的基本農情、統分結合雙重經營體制,和農業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背景下實現統分結合的組織方式和生產方式,豐富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內涵。其次,它不產生租金,能夠有效避免非糧化、非務化傾向,有利于保障糧食安全。
第三,土地托管形成的規模化優勢,推動了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服務體系建設,打通了農業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為促進三產融合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了路徑選擇。
第四,它不僅解決了農民外出打工又不甘心土地撂荒的問題,實現了農民打工種地兩不誤、同增收,而且還為外出農民保留了完整的返鄉退路,發揮了農村穩定器、蓄水器的作用。
在昨天國務院召開的全面深化供銷社綜合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上,山東省副省長作了典型發言,汪洋副總理充分肯定了山東供銷社綜合改革的試點經驗,他指出,山東探索土地托管服務,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避免了非農化、非糧化問題,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農情的農業現代化路子,目前已推廣到22個省。我們將堅守為農服務初心,優化農業服務質量,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作者系山東省供銷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