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張升:對森林小鎮發展的幾點思考

[ 作者:張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3-20 錄入:王惠敏 ]

【森林小鎮是與特色小鎮發展基本要求契合度較高的一種特色小鎮類型,是以森林資源為特質,在林區發展起來的“產、城、人、文”有機結合的功能性社區】

什么是森林小鎮

1.對特色小鎮的認知。特色小鎮是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相對獨立的空間上發展起來的,具有特色產業導向、文化底蘊內涵、景觀旅游資源和一定社區功能的平臺。

第一,此鎮非彼鎮。特色小鎮并不是一個行政意義上的城鎮,也非工業園區概念,而是在大城市內部或周邊發展起來的,在空間上相對獨立的社區型村、鎮、區。生態、生產、生活是特色小鎮形成的基本元素,是產城一體、旅居一體、業游一體的特殊社區單元。特色小鎮既可以是大都市周邊的小城鎮,又可以是較大的村莊,還可以是城市內部相對獨立的區塊和街區。

第二,以小見大。特色小鎮雖然在規模上是小鎮,但是小鎮不小,是一個復合型功能社區,是基于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所形成的“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功能性平臺。特色小鎮的核心是特色產業,承載平臺是宜居宜業宜游的大社區,既有現代化的辦公環境,又有宜人的自然生態環境、豐富的人性化交流空間和高品質的公共服務設施。

第三,以小聯大。特色小鎮雖然在空間布局上保持相對獨立性,但是其中部分服務功能可以和城市共享,其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必須和大城市互聯互通。特色小鎮絕不是“地理孤島”,只有保持與大城市的便捷、有效聯系才能形成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的聚集地,最終形成發展的實力、活力和動力。

第四,以小搏大。特色小鎮強調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小而優、小而強,綠色、集約、高效是其突出特征。

第五,以小棄大。特色小鎮建設秉持“四要四不要”理念:產業定位要摒棄“大而全”,力求“特而強”,避免同質競爭;功能體系要摒棄“散而弱”,力求“聚而合”,重在功能融合;形態塑造摒棄“大而廣”,力求“精而美”,“一鎮一風格”,展示地域特色文化或特色自然景觀;制度設計摒棄“老而僵”,力求“活而新”,優先作為政策試點示范基地,體現制度供給的“個性化”。

第六,以小制大。特色小鎮既是一個物理空間,也是一個改革創新發展空間。特色小鎮需要“特殊”的政策,也承載了“出政策”的任務,是改革創新的“試驗田”。政策涵蓋內容包括組織協調、人才引進、財政金融、土地增減、產業項目等涉及發展各個方面的政策。這些政策縱橫交錯,形成了特色小鎮政策體系。

第七,以小馭眾。特色小鎮建設與發展要形成共建共擔共享的機制,秉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建立“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社會化參與機制,要通過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鼓勵社會資本、匯聚社會力量,轉變政府職能、激發市場活力、打造經濟新增長點。

2.對森林小鎮的認知。森林小鎮是特色小鎮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在林區發展起來的以森林資源為特質,以綠色做底色、產業繪彩色、生態文化添成色的“產、城、人、文”有機結合的功能性社區。

第一,“四生”體驗地。森林小鎮是生態、生產、生活、生命體驗小區,其建設與發展以生態為基、生產為要、生活為歸、生命為本,是四生融合、協調、統一的功能性社區。“四生”元素既是森林小鎮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確定其吸引力、實力、動力、活力的基本抓手。

第二,色彩豐富。森林小鎮要綠色做底色、產業做彩色、生態文化增添成色,以此形成對各種生產要素特殊的吸引力。一是定位大城市“綠心”。“綠心”維系著區域的生態環境,既是城市生態安全防線,也是“森林花園”和“城市綠肺”。二是綠色產業支撐發展。以林業特色產業為基礎,按照綠色標準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興產業發展,重點發展森林休閑養生新興產業。三是“1+N”式的文化體系。森林小鎮文化體系的“底板”是生態文化,然后結合區域特點,融入民族等多樣文化。例如,海南三亞“呀諾達”將熱帶雨林文化、黎恫文化、南藥文化、生肖文化等融為一體。

第三,綜合搭配。森林小鎮要以“森林+”方式,依托森林資源和生態優勢,合理配置產業、文化、旅游要素,以林業名優新特生產基地為基礎,實施三產融合發展,打造發展實力。例如,有些地區推廣“森林+村落+土特產”模式,規劃“森林旅游”綠道、森林特色餐廳、游客森林驛站等,打造“進森林氧吧、嘗森林美食、賞森林美景”的高品質“森林小鎮”享受。有些地區探索“森林+旅游+基地”模式,規劃建設森林生態產業示范區,努力建設以科研為引導,以森林花卉、林下中藥材種植,科普教育,觀光示范為主的森林小鎮。

第四,自然天成。森林小鎮的特殊魅力在于自然,要以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和森林村莊、古村落、自然生態村落等為依托,建設森林文化與民俗風情為一體的生態型社區。森林小鎮的創建單位可以是鄉鎮、社區、省級以上森林公園等。

第五,外向開放。森林小鎮建設必須秉持開放的理念,不是要建設富人小區、旅游景點,而是要通過開放,進行資源有效配置,形成生產要素有序流動、合理配置的功能性平臺,封閉則沒有活力。

森林小鎮發展的意義

森林小鎮建設是在經濟新常態下,社會資本參與小規模林地開發的重要形式,與城鎮化、供給側改革、宏觀經濟、政府職能轉變等方面都有密切關系,因而成為各類政策集中支持的一個“黃金結合點”。

1.森林小鎮是踐行“兩山論”的樣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有一個轉換、轉化和轉變的過程。森林小鎮建設把“綠水青山”轉變為發展的“軟實力”和“硬實力”,為生態與經濟找到了一個最佳“耦合點”,為使“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提供了現實條件,初步實現了生態保護與加快發展的良性互動。

2.森林小鎮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目前,社會經濟發展面臨兩大約束:一是生態環境資源或者生態產品供給不足的約束;二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約束。有效需求不足的約束可以分為總量性約束和結構性約束,即有錢人沒有消費意愿,沒錢人沒有消費能力。而森林小鎮可以打破這種約束,通過社會資本上山入林,加大生態產品供給;另一方面,森林小鎮建設為普通農戶提供了財產性和工資性收入,也為富余階層新辟出了需求新境界。

3.森林小鎮促進了生態化與其他“四化”同步發展。“五化同步”就是要實現“生態化”與其他“四化”融合、互動、協調,讓生態化由跟跑、并行向并行、領跑為主轉變。以工業化帶動林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推動林業產業由過度消耗資源的粗放經營向精深加工為主的集約經營轉變,逐步由勞動密集型為主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為主轉變,由產業分散化向產業集群轉變。以信息化提升林業管理水平、優化林業資源配置、提高產業經營水平、促進生態文化傳播和提高人員素質、推動科技進步,大力推進“互聯網+”林業建設。以城鎮化建設結構合理、服務功能高效的生態基礎設施系統,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創造良好人居環境,加快綠色城市和森林城市建設。以農業現代化帶動林業現代化,走以新型林業產權體系、新型林業經營體系、新型林業產業體系、新型林業政策支持體系、新型林業科技發展體系為內容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

4.森林小鎮促進了“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創新中國”建設。繼“美麗中國”之后,“健康中國”和“創新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森林小鎮采取抱團發展,通過“林城產”互動,形成景觀帶、產業帶互融共生的業態模式,創造了宜居宜游宜行的環境,以生境健康保障和促進了“大健康”,為“美麗中國”和“健康中國”找到了一個結合點;又以“基地+基金+基礎設施”模式推動森林休閑養生產業等“創新林業”發展,擴大了小鎮內部增效空間,吸引眾多“創客”聚集、匯集,最終形成區域型的小型“創業帶”,這既為“創新中國”提供了現實樣板,也為其發展提供了推動力量。

如何建設森林小鎮

森林小鎮建設生態環境是基礎,綠色發展是方向,堅持生態優先為前提,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建設綠色、可持續的人居環境。

1.理念

第一,生態經濟,一個都不能少。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協同發展同步發展,則可持續;否則,就會失衡,就會由軟約束變成硬約束,生態赤字逼迫經濟增速放緩,甚至產生經濟赤字。因此,森林小鎮建設是結合周邊自然環境、地域特色開展鎮村建設、整治,“不砍樹、不挖山、不填湖”,塑造小鎮典型風貌。

第二,青山金山,兩山都要。生態是生存之基,經濟是發展之本。森林小鎮建設的一個基本目標是跨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有關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互斥-互助-互動”的變化過程,通過特色產業,培育區域經濟增長點或極,以經濟發展帶動生態建設,讓生態建設助力經濟發展。

第三,就業創業,兩業兼顧。森林小鎮有望成為“創客天堂”,但是也并不排斥、摒棄當地鄉村居民;有望成為城市中產以上人群的分流地段,但是也并不是要形成等級劃分鮮明的富人居住區。森林小鎮往往抓住林業與山區、林地與農村存在的天然聯系,大力發展林業綠色經濟,實行以林為主的綜合開發,在培育山區經濟增長點的同時,注重形成不同群體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綠色創業、綠色減貧,吸納富余勞動力。

2.思路

第一,堅持規劃先行,提升戰略定位。森林特色小鎮要因地制宜,突出自然環境優勢,突出宜業宜居方向;要有標準,也要避免對政策和文件的生搬硬套,不要求把每一個小鎮都打造成產業、文化、旅游和社區四大功能都具備的小鎮。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編制森林特色小鎮建設中長期發展規劃。規劃應注重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旅游發展規劃、主體功能區建設規劃等各種戰略和規劃相銜接。各級政府應將森林特色小鎮發展列入社會經濟整體發展戰略,納入主體功能區建設范圍來統籌謀劃推進。

第二,構建生態屏障,建設綠色基礎設施。森林小鎮建設應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守“生態先行,生態優先”原則,注重拓展和改善小鎮生態空間,把推進森林入鎮和森林環鎮相結合,構建互聯互通的森林生態網絡體系,擴大小鎮生態涵養空間,增加和豐富小鎮綠色元素。包括:在小鎮外圍加強生態資源的保護與修復,構建綠色生態屏障,保障生態安全;在小鎮與大城市之間形成生態隔離帶、綠色廊道,打破“行政區”,聯通“經濟區”,推動經濟空間分布從分散到集聚、從多組團到大組團轉變;在小鎮與鄉村之間進行生態空間科學系統布局,將“山、水、田”等景觀要素作本底,最終形成綠色皴染、綠色富市、綠色惠民的效果。

第三,推動共建共擔共享,形成社會化參與機制。森林小鎮建設要借鑒、發展“四眾”型模式,依照“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思路,從“公治、共治、私治”三種方式著手,形成多元化參與機制。包括:按照“基地+基金+基礎設施”模式,把森林小鎮打造成區域性林業創業基地;采取政府贖買和社會購買相結合的方式,讓生態建設與修復、小鎮建設運營等業務由社會力量提供;通過政府和公益機構支持、企業幫扶援助、個人互助互扶等多種途徑,共助林業小微企業和創業者成長;應用好債券類、股權類、捐贈類、回饋類等眾籌方式,探索林業收益共享類、實物融資類和混合模式的眾籌模式;采取“互聯網+”林業眾籌模式,創造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資本化運作方式。

第四,夯實基礎支撐,增強發展能力。由于森林小鎮要依山而建,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滯后,美化、亮化、便利化不足,垃圾收集轉運、污水處理、道路交通等方面還存在很大缺陷,這就需要從軟、硬件兩個方面加強建設。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大力推進集鎮交通、供電、供水、供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配套設施建設,全面提升森林小鎮承載功能。二是完善專業服務。加強專業培訓,大力提高從業人員的服務技能、服務意識和服務態度。

第五,創新體制機制,給予“特殊”政策。要運用改革的辦法、運用市場機制引進市場主體進行森林小鎮建設與開發。一是完善集體林權制度,為集體林區森林小鎮建設的資產化和資本化運作提供產權制度基礎。按照“三權分置”改革思路,保障集體林地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按照產權細分的原則,加快林業產權一權多能改革,加快資源資產化和資本化進程。二是加快國有林區和國有林場改革,為國有林區森林小鎮建設的社會參與機制提供制度保障。

加快國有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試點,形成“國家保綠保利,社會護綠得利”的合作機制;加快推進森林資源管護社會化參與機制,推進開發性保護,為小鎮建設夯實資源基礎;加快林場撤并,盤活和利用好場區設施用房和建設用地,在不影響生態的前提下,就地發展森林小鎮。三是積極推進區域自然資源治理制度改革試點。把自然資源治理和林業、森林小鎮投融資機制改革相結合,完善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吸引社會資本全面參與森林小鎮建設與開發。

作者單位為國家林業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中國經濟報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国产高清不卡视频 | 在线波多野结衣绝顶高潮抖动 | 在线播放对白太大了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级在线 | 一级理伦性理伦a在线 | 五月天综合网站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