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福建省屏南縣廊橋為例
摘要:村落公共空間是鄉村民眾集體記憶的共同載體,也是鄉村民眾在長期集體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區域文化和社會規則的特定載體。在社會轉型期,隨著城鎮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的推進,鄉村社會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承載著鄉村民眾共同記憶的公共空間仍是民眾的文化意識和精神力量之源,也是鄉村文化建設的載體。文章以福建省屏南縣廊橋為研究對象,探討公共空間與鄉村文化建設的關系,以期為更有效地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豐富地方文化生活、促進地方特色文化發展提供可能。
關鍵詞:村落;公共空間;鄉村文化;廊橋
村落作為特定的生活空間,具有相對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特點。村落公共空間是鄉村民眾集體記憶的共同載體,也是鄉村民眾在長期集體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區域文化和社會規則的特定載體。在社會轉型期,隨著城鎮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的推進,鄉村社會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承載著鄉村民眾共同記憶的公共空間仍是民眾的文化意識和精神力量之源,也是鄉村文化建設的載體。注重傳統公共空間,對于建設鄉村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公共空間”的概念與“公共領域”密不可分。“公共領域”概念最早由美籍德裔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提出,德國社會學家哈貝馬斯將這一概念進行豐富和延伸,哈貝馬斯將公共領域的概念界定為: “社會生活當中一個領域,其間能夠形成公共輿論一類的事物。在原則上講,公共領域對所有公民都是開放的,……當人們在不必屈從于強制高壓的情況下處理有關普遍利益的事務時,也就是說能夠保證他們自由地集會和聚會、能夠自由地表達和發展其觀點時,公民也就起到了公眾作用。當公眾集體較大時,這些溝通就要求有些散布和影響的手段;今天,報紙和期刊、廣播和電視就是這種公共領域的媒介。”[1](P125) 雖然哈貝馬斯并沒有明確提出“公共空間”的概念,但我們可以看出,在哈貝馬斯界定的“公共領域”中,公共空間有其重要的意義層面,也是“公共領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當前, “公共空間”的概念被廣泛使用在許多學科中,如政治學、傳播學、公共管理學、建筑學,等等。不同學科對“公共空間”研究所包含的對象并不完全相同,具體內涵也有很大差別。從社會學的角度而言,曹海林將公共空間定義為“社會內部業已存在的具有某種公共性且以某種空間相對固定下來的社會關聯形式和人際交往結構方式。它大體可以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指社區內的居民可以自由進入并進行各種思想交流的公共場所,如中國鄉村聚落中的廟會、祠堂和集市等;二是指社區內普遍存在的一些制度化組織和制度化活動形式,如村落內的企業組織、村民集會、紅白喜事活動等”[2] 。本文以福建省屏南縣廊橋這一村落中的公共空間為主要研究對象,即上述定義的第一個層面,思考公共空間與鄉村文化意識。
一、屏南廊橋概況
屏南地處福建省東北部的鷲峰山脈中段,具有三千多年的人文歷史,文化積淀豐富。屏南屬丘陵地帶,境內山高林密、谷深澗險、溪流縱橫,先民根據河床大小或建木拱廊橋、或建石拱廊橋、或建平梁廊橋。據《屏南縣志》記載,全縣境內共有大小古橋梁130 多座。 [3] 目前尚存的各類廊橋61 座,其中木拱廊橋 15 座、木平梁廊橋 28 座、石拱廊橋 18 座,其中木拱廊橋萬安橋(全國最長的木拱廊橋)、千乘橋、百祥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屏南廊橋在閩東廊橋乃至中國廊橋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與代表性。
廊橋的橋身上建有橋屋,供往來行旅之人歇息、躲避風雨,甚至停留宿夜,以至民眾親切地稱之為“厝橋”。大多數廊橋的橋屋內設置有供奉神明的神龕。在傳統村落中,廊橋向來都是橋亭合一、橋廟(寺)合一的奇特建筑。同時,散落在屏南山野和村落中的廊橋,由于其千姿百態,各具特色,成為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明朝的陳世懋在《閩都賦》中感嘆: “閩中橋梁甲天下。”
廊橋最初建造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人們出行的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橋梁的功能,不僅僅限于交通,人們在這里休憩、躲避風雨、敬神、集會、議事,甚至形成一些小型集市,等等。廊橋已成為一個特殊的公共空間,在村落民眾世代繁洐的過程中,漸漸內生為其精神力量和文化意識。
二、廊橋公共空間社會功能分析
廊橋作為公共空間,不僅是物質公共空間,同時也是文化空間、社會空間和政治空間,在鄉村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人群整合功能
屏南傳統村落中,祠堂、宮廟、亭閣、廊橋等都是民眾聚會的場所。祠堂是一姓一房所有,同時祠堂是男性的公共空間,女性往往被禁止進入。宮廟是以神靈為中心的公共空間,但由于其神圣的性質和較多的禁忌,人們在宮廟中的言行相對較為拘謹。相對而言,廊橋公共空間更為開放、隨性,是所有民眾最常聚會與交流的場所。橫跨于村落溪流上的廊橋造型各異,或雄偉壯觀、或輕盈輕巧、或靈動秀氣,往往成為其所在村落的標志性建筑。例如,長橋村的萬安橋(又名長橋)不但是鄉村的標志,同時也是其所在村落名字的來源;棠口千乘橋,嶺下廣福橋、廣利橋,古廈花橋,后龍村的龍津橋等都是鄉村的標志,村民引以為豪。
地處交通要道的廊橋,常常被人們自發地用來擺攤設店做買賣,甚至作為集市使用。這種集市古稱“橋市”,有的橋因為有“市”,竟成為橫跨河上的長廊式市場。人們在“橋市”上購買商品,同時也溝通信息,交流感情。
在廊橋中,還會開展一些有趣的民俗活動。萬安橋(又稱長橋、彩虹橋、龍江公濟橋),位于屏南縣長橋鎮長橋村,是現存全國最長的木拱廊橋。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萬安橋上都會舉辦“射箭盤詩會”,橋兩端長橋村與長新村村民分別組成盤詩隊,隔著寬闊的河面向對岸射出帶火球的蘆葦箭,并以山歌接唱的形式,即興盤詩。據當地村民介紹,八月十五“射箭盤詩會”舉行時,四鄰八鄉的村民都趕來觀看。人們聚集在長長的萬安橋上,看兩岸射出的“火箭”,傾聽兩岸的山歌對唱,不斷發出喝彩聲、鼓掌聲與歡笑聲。橋上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人們沉浸在節日歡樂的氣氛中。位于棠口村的千乘橋,每年舉辦的“送王船、放河燈”祈愿活動,同樣也引來四鄰八鄉的鄉民觀看。
端午走橋是屏南廊橋的一項重要民俗活動。端午走橋習俗主要分布在屏南縣雙溪、嶺下這兩個鄉鎮,又以雙溪村最具規模與特色。雙溪端午走橋是由民間佛教女信眾組成的俗稱“橋會”的組織發起的。參與走橋活動的一般是女性長者,而且是虔誠的佛教信徒。雙溪走橋儀式主要有祭祀、走橋、祭屈原三個步驟。時間通常是在端午節上午開始祭祀,臨近午時排成長隊在領頭者帶領下開始走橋、祈禱、唱經。走橋時,熟練者在木魚聲中高聲唱誦橋經、手舞花絹翩翩起舞,不
會的人跟著隊伍與節拍祈禱或開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可,還可默念自己來走橋的心愿。午時正便開始投粽祭奠屈原,投粽的地點是在廊橋橋廊邊。信眾一邊投粽一邊燒化紙錢、元寶、經文等,同時誦經。投粽結束后往往還繼續走橋數次。近年來,萬安橋、雙龍橋、千乘橋等都相繼舉行端午走橋儀式。
“民俗是溝通民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間社區和集體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過人作為載體進行世代相習和傳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現象。”[4] 廊橋中的民俗活動成為各村落、各家庭間互相交流的載體,民眾在參與廊橋上開展的一系列民俗活動的過程中,實現了傳統社會人群之間的重要整合。村民對于各村之間以及本村活動的組織情況、參與狀況等的認可或批評成為村民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村民對共同價值、行為準則和秩序規范以及鄉村共同利益的維護,也形成了村落的凝聚力、向心力。在交往互助以及相互合作的過程中,村民之間的情感也得以增進,加強了人群的整合,也強化和促進了村落的整合。
2.道德規范建構功能
廊橋在傳統村落組織中也是議事、輿論、評判、懲治之場所,是維系鄉村秩序規范和道德建構的重要場所,對鄉村民眾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
在屏南民間,修橋是民眾喜愛的慈善行為。民眾愿為之慷慨解囊,爭相捐贈。橋建好后,橋屋內會記載捐贈人的芳名和金額。這些捐贈人的善行,被當地村民稱道。傳統社會,村民個人獲得功名或被嘉獎時,將所獲匾額懸掛在橋屋內以光宗耀祖,同時發揮了教育后人的功能。在屏南,許多村落廊橋均掛有諸如“文魁” “武魁”等匾額。這些事跡在廊橋中得以發揚光大,為村民行善積德、彪炳功名、體現才華、歌功頌德等提供舞臺,對鄉村民眾的道德建構產生正面的影響。
作為村落道德建構載體的廊橋,也反映在對一些負面事件的處理上。在陸地蓮臺寶塔橋、際下花橋、長橋萬安橋和古廈花橋等廊橋,村落中一些鄰里糾紛、夫妻吵架之類的瑣事,甚至宗族姓氏之間的矛盾,都可以拿到廊橋上,由眾人評說。在這樣一個公共空間里,由于村民們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做錯事的人或過錯一方會受到鄉鄰們的輿論譴責。在封閉的傳統社會,法制不健全,人們更重要的是靠道德規范左右自己的言行舉止。[5](P323) 同時,廊橋上的祀奉的神明也會對人們起到震懾的作用。“舉頭三尺有神明”,神明崇拜除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外,還有非常重要的道德維系作用。在因果循環報應思想的潛在影響下,當著神明的面,人們一般不敢胡言亂語、輕舉妄動、胡作非為。因而神明也就成了維護鄉村道德治安的重要工具。陸地村訂有許多村規民約,包括禁魚、禁伐、盜竊、毀物等方面,處罰包括罰戲、罰物、公開道歉、張榜檢討等形式。其中規定所寫檢討書要張貼在公眾聚集的廊橋之上。調研中發現一份寫于 2006 年的檢討書,其內容如下:
保證書
屏城鄉陸地村村民×××,保證今后不會開挖陸地村任何人的祖墓,如果再有挖掘祖墓行為,愿受任何處罰。
保證人:×××
2006 年 4 月 12 日
在古廈花橋調查時,也看到在橋上寫有以下禁令:
嚴禁在橋內賭卜(博),違者處罰豬首一個、紙錢伍拾捆、香燭炮以及供果向陳夫人賠禮叩拜。
古廈董事會
村落中的廊橋,就像是當今社會的法庭,評判每一個村民的行為。村規民約是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傳統習俗,被稱為“活的法律”,并成為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即使在今天,村規民約還依然發揮著維護鄉村社會秩序、規范人們行為的獨特作用。
3.文化傳承功能
屏南廊橋有著豐富的文化內蘊,不僅梁枋上有墨書文字,而且還保留了許多碑記石刻。這些文字既是建橋人和捐贈人的功德碑,又是廊橋發展的歷史記載。屏南歷代官員、名流、讀書人都樂意為廊橋書寫碑記、題寫橋名、楹聯等。據不完全統計,屏南現存的 15 座木拱廊橋中就有橋碑21 處、石刻 3 處、橋聯 50 多副、匾額 5 塊、詩詞文章約 20 首(篇),它們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屏南廊橋楹聯內容豐富、多姿多彩。有體現人文關懷的,如梧洋橋楹聯“世路遙遙誰不道暫為歇歇,源泉混混人爭夸慢些行行”,又如金造橋楹聯“鳥語花香迎過客,風光月霽送行人”。有描繪景色風光的,如千乘橋楹聯“十里煙霞迷處士,一潭素影斗嬋娟”,又如萬安橋楹聯“上下影搖波底月,往來人踏水中天” “橋攬雙溪鷗對舞,松蘢兩岸鶴群飛”。再有借物詠懷的,如金造橋楹聯“祖逖渡江休擊楫,鄭橋濟洧不乘輿”,又如“羨達摩一葦渡江,神功莫測;籍大士慈航濟世,佛法無邊”。還有贊頌建橋之功的,如回村橋楹聯“橋枕碧流中,跋涉不須資槳棹;人登云路上,飛騰由此作階梯”,龍津橋楹聯“納涼時向橋頭坐,募建而今可勒勛”。
樹碑立傳,是中國傳統民風。修橋是公益事業,竣工后大多在橋頭樹碑,除記錄捐資建橋者芳名外,還有歷史文化價值較高的橋志、橋記、橋序等,記載了橋梁歷史和建橋艱辛過程,以教化后人愛橋、護橋。位于屏南縣屏城鄉后垅村的龍津橋,始建于清初。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由董事張芳等募捐重建,為現存保護尚好的折線型木拱廊橋之一。龍津橋北端有四通碑記,三通為記載捐款人與金額,一通為“龍津橋碑記”,文曰: “賞聞人以名貴,名以實際,名定之美,此子孫萬世之基業也。然名能永世,原于定有功德,而功德莫大于修橋,施濟之為一也。余水尾厝橋,水壞百年重建,想難再見矣。茲幸叔伯舍捐題協成重建,一便人眾往來,而為鄉村保聚萬世永賴原籍。捐題之力亦出緣首之艱,德功兼至,于今皆為稱美矣。但恐日久漸忘,幫為□立銘碑流傳萬世,俾奕世子孫,一望而知捐題緣首之為功大也,因銘以志喜。張輝光經志,道光二十七年歲次丁未瓜月吉旦。總理庠生張芳,董士庠生張徐必、張書明、張槐,監生張昌暢、鄭世會,舉人職員張賜安、張大澄、張昌瓊、張大鐘、張生業,貢生張輝映、張大協、張昌鎬、張大惠,生員張大成、張輝光,監生張昌錞、張昌鏡、張昌貢、張昌陞、張大波、鄭世任。”
廊橋中的匾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還愿的匾。善男信女祈求神靈保佑時,都要許愿。許了愿就要還愿,有的就是還個匾,這種匾多掛在神龕旁邊,寫著“答謝鴻恩” “有求必應”等,表示感謝或表示靈驗的內容;另一種是名人書寫橋名的匾。也叫匾額,這類匾額有兩層意思,一則作為建筑景觀裝飾,二則表達民眾心愿。如長橋鎮萬安橋匾額“萬安”,即給人以萬事平安的祝福,既裝點了景觀又表達了百姓的心愿。
廊橋文化異彩紛呈,積淀深厚,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色。飛架于河床溪流上的廊橋,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村落民眾在這一公共空間中休憩、交往、學習,耳濡目染,將傳統文化根植于內心。人們相互了解和學習歷史、宗教和生產知識等,同時也弘揚了傳統價值觀、傳統文化。
4.心靈慰藉功能
傳統社會,由于人們對自然的畏懼和尊敬,往往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村落的選址一般都依山傍水,建構一個充滿生機的村落環境體系。在民眾心里,水為生命之源,水也是財富的象征。在村落的建設中,水口是村落的咽喉之地,所以出水口常常需要一些靈物予以把持,因此常常在水口之處建立宮廟,讓神明來鎮壓煞氣。同時,人們也相信,廊橋具有鎖水的功能,能改變村落的風水,并能為村落鎖住財源。因此,廊橋也成為村落的風水建筑。
通行功能與祀神功能合一是屏南廊橋的一大特點。廊橋的橋屋內均設有神龕,有的設多個神龕,同時供奉多組神靈,還有的在廊橋周邊修建神廟,組成強大的信仰圈。如棠口村水尾的千乘橋,周邊建有祥峰寺、夫人宮、三圣夫人宮、齊天大圣殿、土主殿及八角亭,橋和廟共同組成了強大的信仰世界,蔚為壯觀。廊橋中神明信仰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廊橋祀神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廊橋中所供奉的神明以貼近一般民眾心理需求為主,其中觀音、臨水夫人、真武大帝、五顯大帝四位神靈最多;二是廊橋民間信仰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屏南廊橋中禮奉的神明多神并存,儒釋道各路神仙共聚一堂;三是橋與廟緊密結合。屏南百姓建橋后在橋中設立神龕供奉神明,以橋代廟,以橋為廟,以橋祠祀代廟祀,廊橋具有突出的寺廟功能。 [6]
屏南先民在貧瘠的自然環境中,對大自然神奇力量以及許多當時人們的認知無法解釋的現象產生畏懼,從而產生了風水崇拜和民間信仰,透過廊橋這個公共空間得以寄托。在各種民間信仰活動中,規約和強化了參與者的禁忌與規則,使人們的心靈得到了慰藉。廊橋起到了“消除社會結構中的壓力與緊張感,減輕參與者的緊張、恐懼、疑惑和痛苦,得到心靈和精神的撫慰地,具有強大的心靈撫慰意義”[7] 等作用。
5.休閑娛樂功能
廊橋建造之初的主要功能是“通濟” “利涉”,由于橋面上建有廊屋,廊橋又成為往來行旅之人的驛站,也是當地村民躲避風雨和休閑娛樂的空間。時至今日,人們仍舊喜愛在廊橋上駐足聊天,聽風觀雨。萬安橋,又稱長橋、彩虹橋、龍江公濟橋,然而在當地村民中,它有一個有趣的名字—— — “懶橋”,意為“偷懶”歇息之地。調研過程中,行走在長達百米的萬安橋上,江風徐徐吹來,
我們不由得停下腳步,欣賞兩岸的美麗景致,也瞬間明白了當地百姓為何親切地稱呼這座橋為“懶橋”的意義所在。在古廈花橋調查時,我們見到一位老者蹺著二郎腿,嘴里吸著水煙筒,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態。還有幾位老婆婆一邊閑聊,一邊做著手工活。
廊橋的休憩空間是廊橋固有的基本功能,但其娛樂空間卻是廊橋在其發展過程不斷被強化而突顯出來的一個重要功能。在信息閉塞、文化生活貧乏的傳統村落,位于村落中的廊橋往往成為村落重要的信息交流、文化傳播、技藝展示與傳授的重要場所之一。廊橋是村落民眾的課堂、練武場、茶藝居、棋牌室、小戲臺、新聞廳,同時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與傳播空間。例如,甘棠鄉
際下村的花橋是際下村最中心場所,這里從早到晚都聚集著閑暇的村民,橋南端橋坊上還懸掛著一臺電視機,播放著電視節目,供大家觀看;橋北布告欄常有新的信息、廣告與通知。村民們可以從這里獲得新信息和新知識。縣鄉干部、農業技術人員下鄉也必定會到廊橋上與村民溝通,了解村民需求并解決存在的問題。際下村是“屏南武術之鄉”,虎尊拳是當地一種古老的拳種,有些熱心的武師會經常在橋上將此拳傳授給下一代。老年民間藝人和匠人會利用廊橋將手工技藝傳授給下一代,同時還會向村民教唱儀式歌、民歌,講述村落的古老傳說與故事。 [5](P322)村民們在廊橋公共空間中的休閑娛樂,擺脫了辛勤勞作的疲憊,收獲了歡快和愉悅,修整了身心,和睦了關系。
6.美學功能
廊橋是建筑物,也是藝術品,特別是木拱廊橋,其高超的建筑技藝反映出中國古代木結構橋梁建造技藝的最高水平。近年來,廊橋的美引起了建筑學家、美術工作者、攝影愛好者以及文學愛好者的關注,紛紛來此采風掠影,廊橋的美也逐漸走出深山,為更多人所知曉。廊橋的美體現在建筑結構、環境和諧、裝飾藝術等幾個方面。建筑結構美。廊橋是橋梁和廊、屋、亭、閣的巧妙結合,具有極大的觀賞功能。心靈手巧的工匠會根據建橋位置的地形地貌,選擇不同類型的廊橋,或石拱廊橋、或木平梁廊橋、或木拱廊橋。廊橋如長虹橫跨水面,給人以“飛架”的氣勢和穩定的感覺,體現出了結構力學之美。對于橋身的設計,也是匠心獨具。據記載,重修千乘橋時,為確保重建橋梁永固,工匠將橋梁設計成一只昂首展翅的公雞形象。廊橋的屋架之上多覆以懸山頂或歇山頂。一些廊橋為統一的歇山頂,但其正中一開間的屋頂為重檐歇山頂(如古廈花橋、龍源橋、蓮臺寶塔橋等)。一些廊橋則在屋脊上進行變化,將一條正脊分為幾個部分,同時脊頭的數量也由原來的一對增加至數對(如千乘橋、金造橋、庵前橋等)。通過對屋面的處理,豐富了廊橋的造型,美化了廊橋的結構。
環境和諧美。廊橋的建造,并不破壞當地的生態和環境,而是與山形地勢融為一體,反映出先民保護自然的傳統理念。廊橋建成后,往往成為村莊的裝飾,美化了村落環境。這種裝飾,有點類似傳統民居中的照壁或玄關的作用,給人以“欲顯先抑、欲直而曲”的美感。如廣福橋和廣利橋,二橋橫跨于嶺下溪,座落于嶺下村南與村北,兩橋相距僅數百米,是閩東北和浙西南地區為數不多的姐妹橋之一。二橋造型優美,環抱村落,兩岸綠樹成蔭,溪中碧波蕩漾,遠處山巒含黛,儼然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再如際下花橋,橋下水清如鏡,水中錦鯉成群,該橋是際下八景之一,有詩云: “橋橫兩澗接文峰,錦鯉翱翔欲化龍。幾見乘雷繞屋去,未從個里托真蹤。”廊橋點綴了村落和周圍環境,體現了廊橋和環境相融的和諧美。
裝飾藝術美。屏南許多廊橋橋屋內都有彩繪、雕刻等進行裝飾。蓮臺寶塔橋和古廈花橋中還有圓形的造型精美的藻井,藻井以斗拱進行層層支撐,藻井的下方設有神龕,起到強調和烘托主體的作用。庵前橋、忠洋花橋等都有精美的彩繪,繪畫一般體現宗教題材,也有勸學、盡孝、遵義、禮讓等內容,反映了村落民眾樸素的價值觀念。有的橋兩邊還建有門樓、碑亭、牌坊等附屬建筑物,使廊橋成為一個整體的建筑群落,給人美的享受。許多地方,廊橋所在地,住住成為村落景致最美的地方。廊橋的美學功能還體現在古人留下的橋聯、題刻、碑文、詩詞之中。如前人贊美古廈花橋,詩云: “長虹飛跨如新月,美景如斯分外明。橋畔蒼松群鳥舞,潭頭綠水一竿橫。漁翁把釣隨波放,農父爭春叱犢耕。借問春居真樂趣,百家煙火聚謀生。”一幅廊橋美景躍然眼前。
三、村落公共空間對鄉村文化建設的作用
傳統村落中,許多場所都可以成為公共空間,例如:宮廟、戲臺、宗祠,甚至大樹下、小河邊、曬谷場、水井旁,等等。人們聚集在這些場所周圍,交流信息、聯絡感情、尋求慰藉、休閑娛樂。哈貝馬斯認為,在任何社會中,人們的行動可以分為兩種類型:溝通行為和決策行為,而溝通是人們的主要行為動機之一。 [8](P86) 費孝通認為,中國的鄉村社會是“熟人社會”[9](P5) ,村落中的人們習慣于面對面的交流溝通,而這種交流和溝通常常以一些公共空間為依托。傳統農耕社會,人們很難憑借一己之力對抗自然界的未知力量,許多生產活動需要以群體的形式進行,人們更認識到群體生活的重要性。進而許多民俗活動也是以群體形式進行的,如端午賽龍舟、元宵鬧花燈等。即便是一些活動原本可以以個體的形式進行,但人們依舊喜歡聚集在一起。人們自覺自愿地聚集在一起進行活動的場所就漸漸演化為村落的公共空間。
“由于人們在公共空間中的互動具有平等性,因此在這里形成的公共意志或共同文化不是強行灌輸的。”[10](P414) 在村落傳統公共空間中形成的公共文化和意志是被當地民眾所普遍認同和接受的。而這種被大多數人認同和接受的思想、觀念和習俗逐漸內化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濃厚的區域文化的特點。
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繁榮農村文化事業的方法之一是,保護和發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農村文化生活的載體和手段。當前,在鄉村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突出地方特色,尋求地方文化色彩,也是學者和地方政府部門共同努力的方向。如前文所述,如廊橋這類具有高度文化價值的村落公共空間,保留和發展了地方性文化,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其重要性格外突出。村落公共空間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豐富地方文化生活,促進地方特色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重視村落公共空間,推進鄉村文化建設
1.政民結合,提高保護村落公共空間意識
村落文化空間與民眾息息相關,是鄉村民眾最熟悉和最依賴的空間,要對其加強保護。一方面,地方基層政府要提高保護村落公共空間的意識,認識到傳統公共空間對鄉村文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作用。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改進宣傳方法和手段,盡量使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貼近群眾的態度進行保護傳統公共空間的宣傳。另一方面,鄉村民眾自身也要加強教育和學習,配合地方基層政府的工作,提高鄉村文化價值的認同和村落公共空間保護意識,使自身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要力量。
在村落公共空間保護的過程中,要加強政府與民間的合作。在保護規劃的制定和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傳統文化空間保護和傳承的動力來自民眾,目的是為了民眾。必須從民眾的長遠利益出發,傳統文化空間的保護目的才能達到,保護才能持之以恒。
2.加強村落公共空間建設,為民眾提供文化場所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建設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11] 。隨著時代的變遷,村落公共空間也會產生變化,但村落公共空間凝聚著村民世代相傳的文化意識和精神力量,仍然是村落民眾重要的活動場所。如忠洋花橋近年來又修建了亭臺,與周邊的參天古樹相映成趣,構成了該村農民公園的一角,是村民喜愛的聚集場所。要按照鄉村民眾喜聞樂見的要求,建設公共空間,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可以在廊橋這類公共空間中開展一些群眾喜愛的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通過小品、相聲、喜劇等形式,把主流意識形態、傳統文化精髓、先進人物事跡、國家大政方針、鄉村生活百態等融入表演中,向民眾潛移默化地輸入主流意識形態、社會主義價值觀等。同時,鄉村中的民俗活動往往以公共空間為載體,因此要注重傳統民俗活動的本質精神,引導傳統民俗活動與當代先進人物、核心價值相互映照、相互闡釋,從而達到既突出傳統民俗活動、彰顯傳統文化價值,又弘揚當代主流意識形態的目的。
3.培養人才隊伍,促進村落公共空間文化活動開展
人才是鄉村文化建設的主力軍,是文化活動能否順利開展的關鍵性因素。一方面,對于掌握傳統技藝、傳統工藝的民間能人,政府要提供更多的資源,鼓勵他們為鄉村文化多做貢獻,同時鼓勵他們培養“接班人”,從而使民間技藝和民間藝術得以傳承。另一方面,政府要積極吸引年輕人返鄉,特別要吸引青年專業人才、大學畢業生回鄉工作,活躍鄉村文化活動,提升村民整體文化素養。通過建設良好的鄉村文化建設氛圍,吸收、培養鄉村文化建設的各類人才,建設一支充滿活力的人才隊伍。
4.突出地域特色,開展鄉村文化旅游
“文化和旅游是密不可分的,旅游是文化最好的載體,文化是旅游的靈魂。”
[12] 要充分利用公共空間文化資源,開發有高文化附加值的文化旅游產品,造就豐富人文景觀。首先,要營造輕松自然、返璞歸真的鄉村田園氛圍。其次,要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紀念品,這既對傳統手工藝有保護和傳承作用,又可以增加當地村民的經濟收入。以屏南廊橋這一公共空間為例,近年來,屏南積極開展以古廊橋、古村落、古戲曲、文化名人為核心的文化旅游開發。屏南還在白水洋景區重建了一座長 66 米二墩三孔木拱廊橋“雙龍橋”,豐富了白水洋人文旅游景觀,在雙龍橋兩岸的展板上,對木拱廊橋的建筑工藝進行展示,圖文并茂,一目了然,使人對木拱廊橋建造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既增長了游客的見識,又使游客對保護非物質遺產產生認同。同時,屏南還與廈門大學、福建師范大學、閩江學院等高校合作,成為學生美術寫生基地。通過這些措施,形成一種具有鄉土特色的旅游文化,發揮公共空間潛在的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德)哈貝馬斯(JurgenHabermas).公共領域(1964)[A].汪暉等.文化與公共性[C].三聯書店,1998.
[2]曹海林.村落公共空間:透視鄉村社會秩序生成與重構的一個分析視角[J].天府新論,2005(4).
[3]沈鐘.屏南縣志(卷之四“橋梁路亭附”,清乾隆五年)[M].屏南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1989 翻印.
[4]仲富蘭.民俗與文化雜談[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5]陸則起.屏南廊橋文化空間調查分析[A].第三屆中國廊橋國際學術(屏南)研討會論文集[C].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
[6]吳燕霞.廊橋的和諧特征探析—— — 以福建省屏南縣廊橋為例[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2(9).
[7]王海龍.對闡釋人類學的闡釋[J].廣西民族研究,1998(4).
[8]周尚意,龍君.鄉村公共空間與鄉村文化建設—— — 以河北唐山鄉村公共空間為例[J].河北學刊,2003(3).
[9]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
[10]王斯福.鄉土社區的秩序、公正與權威[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1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孫曉.鄉村文化視域下的的鄉村旅游開發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1).
作者簡介:吳燕霞,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社會學、閩臺文化交流。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6年第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