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7日,由《財經國家周刊》舉辦,瞭望智庫提供智力支持的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高峰論壇暨特色小鎮合作開放大會在北京舉行。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從交通、產業、空間協同體系下的特色小鎮培育進行了發言。
張國華從認識特色小鎮談起,首先簡述了中國特色小鎮的興起,他認為特色小鎮是一個自下而上的產物,是在我國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面臨一些大城市病,為了使中小城市融合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有更好的發展,以及避免美麗鄉村走向衰敗,浙江特色小鎮在這樣的背景下崛起。同樣,特色小鎮是國內一些大的企業在轉型過程中一個很好的抓手;同時認為特色小鎮的本質是“產業特而精、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體質新而活”,同時是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生態、生活、生態“三生融合”。
張國華對特色小鎮、建制鎮、工業園、經濟開發區和旅游區從四方面進行比較。提出特色小鎮從行政區劃來看是非行政區劃,可跨行政區域,面積小。從產業方面是集聚七大產業及一批歷史經典產業,工業和服務業緊密融合。管理運行主體是企業,開發建設模式為企業主體,功能是兼具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同時他總結了8種風口中的最具有投資潛力的特色小鎮;旅游小鎮、CBC休閑小鎮、戶外小鎮、醫療產業小鎮、文化產業小鎮、科創小鎮、精工小鎮和金融小鎮。
隨后張國華提出如何把這些小鎮搞好需要有什么樣的理論認識它,哪里適合培育特色小鎮都是值得大家思考和關注的問題。之后他解釋了什么是城市發展規律。他說城市是市場主體的產物,城市是工商業文明發展的結果,城市應該是自由、平等開放的,不是權力等級封閉的。張國華說“產城融合”問題是中國在城市發展中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也是希望通過特色小鎮發展解決的一個問題。同時指出一些因為產城沒有融合發展帶來的一些城市問題。
張國華從兩方面分析了什么地方適合培育特色小鎮。首先是產業、交通、空間協同的規律性。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必須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端正發展指導思想。城市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工商業文明,是自由、平等、開放的。城市是就業的樂園,創新的搖籃。城市的發展是高度不確定的,這才是城市的本質。基于不同經濟條件和交通運輸條件的變化,人口的流動、產業的變遷是重塑城鎮空間的關鍵力量。第二從農業區位論、工業區位論和商業和服務業中心地理論指出運輸距離大小決定農業耕種形態空間分布;由交通指向決定基本工業區位格局,勞動力和產業集聚帶來產業偏移;市場原則適合低等級中心地,行政原則適合中等級中心地,交通原則適合高等級中心地。然后張國華提出經典的經濟地理學理論:產業在空間布局與交通系統有著緊密的關系。
從克魯格曼的反思之一:主流經濟學忽略產業經濟的空間區位,主要原因是“缺乏分析工具來嚴禁的思考報酬遞增和壟斷性競爭”指出未來不是預測出來的,未來是創造出來的。同時他認為,產業空間集聚所具有的共享、匹配、學習這三大效應,未來的特色小鎮要想成功,必須要抓住這三大效應。未來的競爭力關鍵是全速的生產力,全速的生產力關鍵在組織空間和組織效率上。從克魯格曼的反思之二:新經濟地理學深受一種誘惑之害即關注最容易建模的東西,而不是在時間中可能最有用的東西提出,從浙江成功的特色小鎮距離說明從特色小鎮來看要識別出其特色產業來,相應的基礎設施服務網絡有沒有高效支撐。
張國華指出如何培育未來特色小鎮,首先是要把握產業發育規律,明確定位,規劃引領;第二要素傾斜,促進主導產業發展;第三重點項目開發,品牌營銷。之后指出從規劃引領方面認為要抓住偶然契機,冬季滑雪起步發展;明確戰略定位,規劃引領產業轉型;要素傾斜支持,一二三產聯動發展;強化品牌營銷,單季滑雪走向四季旅游。
在特色產業培育方面,張國華從產業選擇、產業規劃、產業培育、產業集群、產業品牌角度和人、居住、環境和配套設施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在特色產業的空間資源支撐方面強調創新產業布局急需空間結構有效支撐與交通網絡的高效服務。指出軌道網絡對中關村、國貿CBD、金融街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功能支撐不足。
同時張國華在體質機制創新方面提出構建政府、企業、公眾、智庫等四方主體協同機制,政府制定規則,建立維護市場秩序,制定創新激勵政策。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發揮資源配置主導作用,實踐創新促進發展。公眾作為基層參與,反饋基層問題和公共服務需求;支持參與公共決策。智庫作為智力支持,理清政府市場關系,設計信息對稱下的創新多方協同。同時提出創新的體質機制是由開發商向運營商轉變。綜合開發層次關系由一級開發到二級開發到三級開發。
最后張國華認為特色小鎮的未來之路——產業、交通、空間協同發展,從而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人文特色小鎮。
本文章根據我院參會會議錄音整理,未經專家審核,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修改,謝謝!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中農富通城鄉規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