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支部增強服務意識,變干部到村‘走讀生’為‘留學生’,村‘兩委’干部改值班制為常駐制,‘連心’小分隊成員全脫產在村工作。”饒文輝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村干部由村務工作“管理員”變為“服務員”,在健全村“兩委”班子的基礎上,東源村的脫貧攻堅既堅持整體推進,又做到面面俱到。(5月16日 中國經濟網)
在形容干群關系的諸多形象說法中,筆者最喜歡一老一新兩句俗語——老的是“干群如魚水”,新的則是“深入群眾接地氣”。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經常能夠看到這樣一種干部,他們的工作崗位在鄉鎮,生活的空間卻多半在城里;工作任務在基層,可工作的側重點卻在上層。由此產生的基層干部“走讀”現象已經成為作風頑疾,每到下班時間甚至還沒到下班時間,鄉鎮辦事窗口門戶緊閉,政府大院一片寂靜。鄉鎮干部往縣里跑,縣里干部往市里跑,一到晚上就唱起了“空城計”,群眾想見一面都不容易。“干部像候鳥,總往城里跑。工作搞遙控,晚上人難找”,這句話形象生動地解讀了群眾眼中的“走讀”現象,表達了群眾對干部“走讀”的不滿。
本來候鳥雖然能夠享受兩個棲息地的舒適,卻也需要付出一番辛苦代價,那就是長途往返的飛行。不過“候鳥干部”則用不著,公家提供的現代化交通工具足以使他們免除往返途中的辛苦和疲勞。然而干部一旦成為“候鳥”,不但遠離了基層,更脫離了群眾。別說是“接地氣”了,就連“人氣”也很難“接”到多少。作為一個擔負著一定領導工作的干部,缺了“地氣”、少了“人氣”,無形之中就會減少和損失許多資源,對于開展工作自然是極為不利。
干部熱衷于“走讀”,一方面基于行政體制原因,許多干部都不是本地人,大部分都是外地人或者城里人,到鄉鎮生活不習慣,加上對家人的牽掛,便長期往來于家庭和工作單位兩點;另一方面,基層干部要想官運亨通,早日調回城里工作,熱衷于與群眾打交道、埋頭于田間地頭顯然是行不通的,因此許多干部便抱有“干得再好上面不知道還是白搭”的不良心態,將心思更多地放在請客吃飯,迎來送往,為自己升遷搭橋鋪路上。不少干部不僅“走讀”甚至“遲到早退”,一天耗在城里,工作靠遙控,靠村干部,實行批發打包。實際上,干部“走讀”就是對工作不負責任的一種具體表現,是干部作風上的不務實、不負責。這種不良風氣,嚴重影響了黨群干群關系,損害了黨和政府形象,必須予以堅決整頓。
要想徹底剎住干部“走讀風”,讓鄉鎮干部從“走讀生”變成“留學生”,真正將干部留在基層,一是要在制度建設上下功夫。要健全干部考勤制度,健全獎懲辦法,建立日常考核與干部年終考核和選拔任用掛鉤制度,健全干部上班帶崗公開制度,強化社會監督,方便群眾辦事;二是要強化監管懲處力度。要創新監督管理辦法,暢通社會監督舉報渠道,形成無形但無處不在的監管之網,將干部定在崗位上,放到群眾中,促進干部作風轉變。三是要著力優化基層人才的工作與生活環境,優化人才成長、成才環境,加強統籌協調,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推動人才工作重心下移,形成做好人才工作的強大合力,積極搭建平臺,引導人才在基層一線大膽實踐、勇于創新,讓人才“下得去、上得來、留得住、干得好”,做到用“心”留住人才,留住人才的“心”,讓基層人才看到希望、受到鼓舞,促進基層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四川省三臺縣觀橋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