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對于“三農”發展既是新機遇,也是新挑戰。我國農業現代化既有類似于其他國家之處,又有自己的特色。全面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需要借鑒國際經驗,也需要自主創新。要從國情出發探索建設農業現代化的道路;要制定和實施切實有效的農業支持和保護政策;要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要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促進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對于“三農”發展既是新機遇,也是新挑戰。農業現代化的內容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逐漸豐富的。當前,農業現代化不僅包括農業生產過程的機械化、水利化和電氣化等,而且拓展到生產條件、生產技術、生產標準、生產組織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農業現代化的過程是完善農業產業體系、基礎設施體系、經營管理體系、質量保障體系和資源保護體系的過程,也是推進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突破技術制約、化解自然風險、減輕資源壓力和消除環境污染的過程。我國農業現代化既有類似于其他國家 (如農業資源稟賦豐富的美國、加拿大,農業資源稟賦不足的日本、以色列、荷蘭,農業資源稟賦介于它們之間的法國、德國)之處,又有自己的特色。全面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需要借鑒國際經驗,也需要自主創新。
國外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
研究表明,一個國家發展現代農業的模式,主要由該國的土地、勞動力和工業水平決定。美國經濟學家弗農·拉坦用實證資料證明了以上的模式劃分,即勞均土地在30公頃以上的國家走的是機械技術型;勞均土地3公頃—30公頃的國家,走的是生物技術—機械技術交錯型;而勞均土地不足3公頃的國家,走的是生物技術型。
1.以美國為代表的規模型、機械化、高技術模式。
美國農業資源豐富,地多人少,農場規模較大。一般認為,美國是從二戰前后到20世紀70年代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這個轉變過程又可細分為三個時期:一是農業機械化時期。20世紀30年代,拖拉機耕地已在美國普及。到1959年,美國的小麥、玉米等主要農業作物的耕、播、收割、脫粒、清洗已達100%的機械化。此后,適應家庭農場多樣化和大型化發展的市場需求,不斷推出小型多功能的多品種農機和大功率、高度自動化的大型農機。二是農業化學化時期,包括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殺蟲劑)與土壤改良劑。二戰之后,為提高農業產出,美國農業的化肥使用量劇增。同時,為改善土壤的酸堿度和長期施用化肥的不利影響,美國還逐年增大了土壤改良劑的用量。從1960年起,除草劑的使用迅速增加,現已超過殺蟲劑。三是農業良種化時期。20世紀70年代前后,美國為適應不同地區氣候和土質要求,培育出許多雜交品種,并開始利用遺傳生物工程方法、核輻射技術和航天工程技術,改造優化種子的遺傳基因,使農產品產量與品質大幅度提高。還培育出了許多畜禽良種,并實行工廠化、規?;B殖。
在經歷以上三個階段實現農業現代化之后,美國農業并沒有就此止步。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生物技術的應用,相繼出現了“精準農業”和“基因農業”等方式。特別是許多特大型農場走向了 “計算機集成自適應生產”,即將市場信息、生產參數信息(氣候、土壤、種子、農機、化肥、農藥、能源等)、資金、勞動力信息等集成在一起,選定最佳種植方案,在生長過程中根據當地不同地塊小氣候的變化,進行自適應噴水、施肥、撒藥等,農業生產更趨向工廠化、自動化,使美國農業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始終走在世界前列。
2.以歐洲為代表的生產集約加機械技術的復合型模式。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歐洲以提高農業生產率為目標,加快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法國是歐洲農業最發達的國家,其農業的經營辦式主要是中小農場,其中耕作面積在80公頃以下的農場占總數的81%。在這樣的基礎上,法國主要通過農業生產專業化和一體化實現了農業的現代化。法國的農業專業化有三種類型:區域專業化、農場專業化和作業專業化。區域專業化是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農業資源,把不同的農作物和畜禽集中到最適應的地區,形成專業化的農業生產基地;農場專業化是一個農場以專門生產一種農產品為主;作業專業化是將農場的耕種、收獲、運輸和供應等交給農場外的專業企業完成,使農場從自給性生產轉變為商品化生產。
在農業一體化方面,法國也有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兩種形式。縱向一體化就是農業資本和工商業資本相結合,產、供、銷為一體的綜合企業,其經營范圍很廣,組織領導者大都為一些大公司或集團;橫向一體化是組織各種類型的農業合作社,其組織形式遠比縱向一體化的農業企業集團松散,由于其靈活有效,加上自愿組織、退社自由,因而深受法國農民歡迎。與此同時,法國憑借發達的工業基礎,積極促進農業的機械化、自動化進程,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英國于1947年制定新的“農業法”,采取了加強政府支持、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產品價格、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實行集約經營等措施,扭轉了長期以來農業衰退的局面,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和單位面積產量,到20世紀60年代基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目前英國的農業機械化達到很高水平,農業機具齊全,從耕作到收獲、進倉,每個程序都有相應的機械,種植蔬菜的農場和養豬養雞的農場都實現了機械化。特別是在英國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畜牧業 (其產值約占農業總產值的2/3),其經營規模之大和機械化、集約化、專業化程度之高,在世界上處于領先水平。
荷蘭的設施農業是歐洲現代農業的一個典范。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經過幾十年的探索,荷蘭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特點的農業現代化之路,使農業本身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由農產品進口國成為出口國。自20世紀60年代起,荷蘭政府以節約土地、提高土地生產率為目標調整農業結構和生產布局,使農業生產向產業化、集約化和機械化發展。其中溫室設施農業是荷蘭最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居世界領先地位。溫室產品完全可以按照工業生產方式進行生產、管理和銷售,因此也被稱之為“工廠化農業”。目前荷蘭溫室建筑面積為11億平方米,占全世界玻璃溫室面積的1/4,主要種植鮮花和蔬菜,具有自動化程度和生產水平高,集約化、規?;?、專業化生產,規范有序的市場經營等特點。荷蘭的溫室產品中有50%—90%用于出口,其中溫室蔬菜占本國蔬菜的外銷比例高達86%,同時荷蘭也是世界上四大蔬菜種子出口國之一。與許多歐洲國家一樣,荷蘭的家庭農場規模一般較小,但農業合作組織類型很多,大體上分為信用合作社、供應合作社、農產品加工合作社、銷售合作杜、服務合作社等,為社員(會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對提高荷蘭農業的市場競爭力起到了關鍵作用。
3.以日本、以色列為代表的資源節約和資本、技術密集型模式。
日本、韓國、以色列等國,由于人多地少,農業資源極度匱乏,土地高度緊張,主要依靠技術創新和大量的資本投入,提高有限資源的使用效率,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日本農業的重要特點之一是采用了全盤合作化的土地節約型模式,由農協聯合分散農戶形成勞動集約經營,其農協的作用聞名世界。1947年日本進行了土地改革和農協重組,大力推進旨在迅速提高產量的水利化、化肥化、良種化等措施,使日本農業裝備水平大為提高,新經營體制得到確立。1961年日本制定的《農業基本法》,進一步體現了日本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選擇。在目標設定上,把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縮小工農收入差別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兩大目標。在路徑選擇上,期望通過農業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加上大力推進以機械化為主體的農業技術革命,以形成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的獨立經營農戶,來最終實現上述目標。政府對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大量的財政支持。大體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農業現代化的兩大目標已基本實現:包括水稻在內的農業機械化程度達到90%以上,以機械化為中心的水利、良種和栽培技術達到較高水平,稻谷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近兩倍,農戶家庭收入與城鎮職工家庭收入基本持平。但與此同時,出現了糧食和食品的自給率不斷下降、財政補貼負擔過重、政府干預過度等問題。對此,日本國會于1999年7月通過新的農業基本法,以確保食品穩定供給、發揮農業多功能性、強調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開始了新一輪的農業現代化進程。
發達國家經驗對我國的借鑒和啟示
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達國家先后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以現代機械替代手工勞作,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和發展農業,用現代經濟管理科學經營和管理農業,大大提高了農業的專業化、集約化和市場化水平,農業與農村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于各國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不同,農業發展方式也各有特點,對中國農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要從國情出發探索建設農業現代化的道路。
從國外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可以看出:農業現代化并沒有固定的模式。一個國家究竟采取什么方式走向農業現代化,是由其客觀的資源條件和歷史背景決定的,不可能完全照搬或模仿別國的模式。一般來說,實現工業化較早、土地資源豐裕而勞動力又相對缺乏的國家,農業現代化的起步往往從生產工具和技術的改革上入手,走資本集約或技術集約道路。如美國,主要以勞動力節約型為主,采用以州為單位的、區域性布局的農場或生產基地,充分利用農業機械、良種技術,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經營。以色列由于其土地資源稀少,自然環境條件惡劣,因而重點進行了節水型農業科技的研究,形成其技術集約型農業特色。人多地少的國家是以勞動集約作為農業現代化的起步方式,首先在節約土地資源和充分利用勞動力方面找出路,側重于采用生物技術、精耕細作,進行集約經營以提高單產。如荷蘭注重發展設施農業和 “溫室革命”,土地高產出型的家庭農場與完善的社會服務網絡相輔相成,使其成為世界農業強國。日本是一個島國,農業的發展主要采用了全盤合作化的土地節約型模式,即由農協聯合分散農戶形成勞動集約經營。我國建設現代農業也必須從國情出發,走有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道路。
2.要制定和實施切實有效的農業支持和保護政策。
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是政府對促進農業發展的各類干預措施的總和。其具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對農民的直接收入支持、農產品價格支持、鼓勵農產品出口、限制農產品進口;實行財政金融支持和農業災害保險;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加強農業科研與技術推廣、支持農業農村基礎建設、保護農業資源和環境等。美國、歐盟等國家在實現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都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農業支持和保護政策。日本、韓國在工業化之后也都實行了工業反哺農業政策,才使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梢哉f,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護是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WTO《農業協定》生效之后,盡管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對農業的支持方式發生了某些變化,但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不但在總體上沒有減小,許多國家還有所增加。2001年美國和歐盟的國內支持量分別達到其農業產值的50%和60%,日本更是高達76.7%。一般認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美元左右是開始實行農業保護的最佳時機。盡快建立起保護力度更大、支持效率更高的國家農業支持和保護體系,加快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
3.要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
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需要具備農學、機械學、管理學、信息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也被稱為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因此,高素質的農業勞動者是建設現代農業必不可少的條件。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的最重要形式,各發達國家對農業教育都十分重視,有著完善的農業教育體系。丹麥農民中有85%是大學畢業生。法國有繼承權的農場主子女,在接受基礎教育之后,還要再上五年農校,再經過三年學徒期,考試合格后才能取得從事農業經營的資格。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但是素質較低。這是建設現代農業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4.要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促進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這方面,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發達國家都走過彎路。比如由于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引起的土壤退化、環境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等問題。歐洲環保意識較強,采取措施早,情況相對好一些。我國目前雖然高度重視生產環境建設與保護,采取了退耕還林等重大措施,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的環保水平還較低,全民的環保意識尚未形成,毀林開荒、過度開發使植被遭到了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荒漠化、沙漠化日趨擴大。為此,必須學習和借鑒歐洲的經驗,把環境保護擺到突出的位置,堅決制止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生產開發模式,進一步加強生態建設,努力改善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力爭在短時間內,使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得到有效遏止,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2017-05-2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