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程度加深,我國農業發展和耕地保護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進口農產品對我國糧、豆、奶、油料、棉花等生產的沖擊不斷加大。另一方面,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過程中矛盾更加突出,保障耕地數量、質量安全的壓力巨大,主要表現為:
一是“進口”耕地數量快速增長。2015年我國累計進口大豆8169萬噸,按照當年國內大豆畝產121公斤計算,相當于“進口”了6.7億畝耕地。除大豆外,2015年我國進口了3200多萬噸谷物、176萬噸棉花、485萬噸食糖、447萬噸油菜籽。雖然,2015年有700多萬噸的蔬菜出口量(相當于“盈余”300萬畝左右耕地)、4000萬噸玉米過剩供應量(“盈余”1億畝左右耕地),綜合平衡后,在不計算肉類(貿易逆差)、奶類(貿易逆差)、水果(貿易逆差)、水產(貿易順差)的情況下,2015年我們進口農產品所需耕地播種面積數量約11億畝,占當年全國總播種面積數量約44.4%。
二是優質耕地數量不斷減少。2009-2015年間,我國耕地面積從20.31億畝減少到20.25億畝,且相當一部分以“占優補劣”形式完成。全國近期可開發利用耕地后備資源僅為3307.18萬畝,其余4721.97萬畝耕地后備資源受水資源利用限制,短期內不適宜開發利用。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為56.1%,距離發達國家的70%-80%尚有一定差距,隨著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土地的需求也會進一步增加。同時,隨著城鎮化發展和居民消費水平提高,食品消費結構會發生顯著變化,對動物蛋白需求進一步提高,飼料需求進一步加大,進口壓力仍將持續提高。
三是耕地質量和環境受到威脅。局部地區耕地質量狀況堪憂、基礎地力下降。東北黑土層厚度已由開墾初期的80-10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黑土區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26.7克/公斤,與30年前相比減少了12克/公斤;華北平原耕層厚度15-19厘米,比適宜的22厘米淺3-7厘米;南方14省(區、市)土壤PH值小于6.5的比例由30年前的52%擴大到65%;西北5省鹽堿耕地面積3810.9萬畝,其中中重度鹽堿耕地面積占56.9%。有的地方不同程度存在土壤酸化、農膜殘留問題。
綜上,在經濟全球化、城鎮化背景下,確保耕地資源數量安全、質量提升需多管齊下。
一是嚴格管控耕地非農化占用。盡快劃定并強化基本農田保護措施,將城市周邊及主產區的沃土良田留住,嚴防“占優補劣”;加快試行推廣耕地“用途轉用許可制”,實施更加嚴格的用途管制;建立健全督查考核制度、舉報制度,嘗試建立耕地審計制度等,對違規占用耕地給予更加嚴厲的懲戒。
二是提高生產者保護耕地積極性。一要加快推進土地確權,讓農民對土地用途長期不變、權屬長期不變吃上定心丸,增強保護責任感;二要適度加快土地流轉,擴大規模經營,提高經營收益,讓農業從弱質產業變為富民產業,增加經營者保護耕地的積極性;三要大力推行綠色補貼制度,對提升耕地質量有幫助的耕作制度和措施,例如綠肥覆蓋、輪作、增施有機肥、地膜回收、節水措施以及其他綠色生產措施給予補貼,推進“藏糧于庫”向“藏糧于地”的轉變。
三是加快有關推進耕地質量提升的法制建設。我國耕地資源質量管理法制體系尚不健全,有關維護耕地質量、保護耕作層的法律依據零星分散在《環境保護法》、《土地管理法》、《水法》等法律以及《土地復墾條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法規之中。參照發達國家普遍做法,應盡快制定《土壤環境保護法》等專門法律法規,對于與耕地有關的系列活動,包括占用、修復、施肥、施藥等系列行為做出法律規范,嚴格約束破壞耕地質量行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7年05月24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