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農業科技推廣效益顯著,農民收入明顯增加,農村經濟迅速發展,初步形成了現代農業引領農村經濟發展,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格局,也充分體現了發展現代農業在同步推進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中的基礎性作用。但總體來看,我國農業發展動力仍顯不足,產業化經營程度較低,體制機制制約影響較大,城鄉差距比較明顯。基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我們對吉林省榆樹市、浙江省湖州市、重慶市以及北京市郊區的現代農業發展進行了實地調研和理論分析,從中歸納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四種模式。
現代農業發展的四種模式
榆樹市在實現糧食穩產高產的基礎上,發揮糧食的資源效應,以糧食為主導拉長產業鏈條。通過以糧養牧、以糧興工、以糧活商、以糧強市等多種渠道,把糧食優勢轉變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是糧食主產區發展現代農業的一種典型模式。其主要做法是:政府加大農資市場監管力度、積極引進農業新技術新機械,建立全面高效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大力建設和更新生產基礎設施;積極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糧食產業化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蓬勃發展,產生了土地托管和農機服務等新的農業經營和服務模式,形成了糧食、大棚蔬菜、畜牧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四大產業,使糧食總產量和單產均穩步增長。
湖州市以建設新農村為基本出發點,從發展農村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三次產業以及村鎮規劃、環境保護、制度改革、政府治理等眾多方面入手,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為突破口,以制度創新為重點,由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參與,農民主體建設,是推動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典型模式。其主要做法是:通過與浙江大學合作,引進技術和人才;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規范土地流轉制度,創建村鎮銀行、發展小額信貸公司和擔保機構,促進城市和工業資源向農村和農業流動,在農村形成了高效的技術信息支撐平臺、人才資金引進機制以及政策支持機制,形成了水產、蔬菜、茶葉、水果四大優勢產業和花卉、竹筍、畜牧三大特色產業,使糧油、蠶桑兩大傳統產業穩步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加速發展。
重慶市以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為目標,以制度改革和創新為突破口,進行土地林地制度改革、農村金融產品創新、農民工進城住房制度改革等,梯次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勞動就業、基礎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促進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在城鄉間的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是在城鄉統籌發展中推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民現代化的典型模式。其主要做法是:創立土地交易所、大力建設“廉租房”、農民工公寓,組建村鎮銀行和農業保險機構,激活土地、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建立農畜產品交易所,構建完善的城鄉互動流通體系和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對貧困地區實施農戶增收工程,以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為動力,重點予以扶持。近幾年,重慶經濟保持了年均14.8%的快速增長,經濟總量突破6500億元,人均GDP達到了2萬多元,開始步入發展型社會。
北京市在城市發展的推動下形成了外延式或需求拉動式的生態溝域經濟,開發北京周邊山區資源,以生態建設與休閑旅游產業為龍頭,集生態涵養、旅游觀光、經濟發展和人文價值于一體,打造統一規劃、形式多樣、產業融合、集約經營、規模適度、特色鮮明的產業經濟帶,實現山區發展與農民致富,是一種典型的城郊山區發展現代農業的模式。其主要做法是:政府統一規劃,在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做出明確布局;農民依照保護生態環境和產業結構調整,對房屋、土地和林地做出合理配置,政府予以一定扶持;借助城郊優勢,積極引進城市企業和資源,延長農業產業鏈,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使北京山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日益提高。
四種發展模式來源于吉林省榆樹市、浙江省湖州市、重慶市以及北京市郊區,這些省市立足于不同的區域特征,探索適宜本區域發展的現代農業之路,許多做法很有新意,值得借鑒。
(1)因地制宜,培育區域優勢主導農業產業
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的雙重過程,我國土壤、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復雜,各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差異大,因此,因地制宜,按照各區域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選擇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式和發展重點是每個地區發展現代農業應該堅持的首要原則。在此基礎上,積極挖掘和培育優勢主導的農業產業。主導優勢產業是具有一定的規模,能夠充分發揮經濟和技術優勢,以技術優勢改變生產函數形式并對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有強大促進和帶動作用的產業。榆樹市培育了糧食、棚膜蔬菜、畜牧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四大主導產業;湖州市形成了水產、蔬菜、茶葉、水果四大優勢產業和花卉、竹筍、畜牧三大特色產業;重慶市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實現農戶增收;北京郊區山區重點發展鄉村旅游業。沒有農村產業的發展,現代農業建設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立足區域優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建設主導農業產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持續動力。
(2)改革創新,加快制度體制跟進步伐
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生產關系進行不斷的調整和變革,制度和體制作為生產關系的重要內容,每一次社會變革、人類進步都必然伴隨著制度與體制的變革。在整個創新體系中,作為其他方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和體制創新必須走在發展現代農業進程中的前沿而被加以重視。榆樹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托管,實現了土地規模經營,實現了農民變為產業工人,實現了農民增收和糧食增產的共贏;湖州市和重慶市通過戶籍制度改革、金融產品的創新、土地制度的完善,激活了勞動力、資金、土地等生產要素,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整個社會、經濟的運行效率。因此,加快對與發展現代農業不相適應的制度和體制改革,是各地發展現代農業的當務之急。
(3)統一規劃,發揮政府的組織引導作用
理論上,農業的公共產品屬性決定了政府介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政策制定與落實、制度創新與改革、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三大方面,政府要發揮重要支持、引導和主導的作用。實踐中,榆樹市政府主抓糧食生產,不失時機地改進農業技術,加強農資監管,是榆樹連年增產的重要原因;湖州市創造性地進行了“市校合作”,制定了具體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驟和計劃,統領技術和人才引進工作,直接服務于人才培養、基礎設施建、公共產品供給和制度創新;重慶更是在中央政府和市政府的共同規劃下,作為城鄉統籌改革試點整體推進的;北京山區農業發展也是在政府的統一規劃和指導下層層推進。可以說,只要政府正確認識了現代農業的本質,根據當地的發展現狀、資源條件和區位條件,制定合理可行的區域發展規劃,積極穩步開展各種推進和改良措施,必定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催化劑。
(4)統籌資源,提高城鄉互動發展能力
根據舒爾茨的改造傳統農業理論,突破傳統農業封閉自循環模式的關鍵,取決于向農民提供使農業獲得新的收入流來源的生產要素,將這些生產要素歸結為新技術、新知識、有用技能,金融資本等。認識農業發展規律,分析農業發展問題,必須立足于的城鄉區域發展、三次產業有機融合、城市化發展等大的宏觀背景,在“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城鄉資源在市場機制下的雙向流動,以企業、農民專業組織、農業大戶為載體,使技術、人才、資金、信息、產品在城鄉間流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有效利用。榆樹市良好的投資環境,使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茁壯成長,成為榆樹現代農業化進程中的兩大重要力量;湖州市和重慶市從區域發展和城鄉統籌發展的高度推動當地現代農業的發展;北京郊區山區利用倚靠大城市的優勢,積極引進企業等資源,實現山區農業在市場機制調節下的不斷發展。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蔣和平研究員 江晶博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2017年05月27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