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超對接”是農產品流通的創新,省去了中間商,由農戶和專業合作社直接對接,超市對農產品進行質量把關,解決農戶農產品的銷量問題,農戶與合作社保障超市的農產品供應,保障供應質量和新鮮度,這本是一個雙方收益的過程,但是為什么“農超對接”并不盡人如意呢?
1、農戶與合作社的農產品不能滿足超市需要。
很多農戶依然停留在散賣散買階段,質量控制管理達不到超市的要求,尤其是在除去劣質農產品部分時,農戶生怕會受到損失,這影響到了超市的農產品質量。在與超市對接供應的過程中,有價格更高的收購商,部分農戶受不住誘惑,以更高價格出售了農產品,從而導致超市供應量不足,影響超市的穩定性。
2、物流費用高居不下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做實業的農戶和商家,也有不少真心想將農產品做好的人,但是居高不下的物流費用使人望而生畏,配送是一個大問題。農超基本依賴第三方物流,且冷藏技術不成熟,導致運輸過程中農產品損耗很大。這些損耗最終都要落到消費者頭上。
3、超市稅收負擔重,不能給農戶與合作社大價錢
超市需要承擔增值稅和營業稅,并不能給合作社與農戶很大的提價空間。高額的稅收加重了超市負擔,導致超市的競爭力減弱,超市的對接意愿下降。
農超對接中還有一系列實際問題,農戶應該加強自身管理,提高適應市場的能力,政府也應扶持農村金融機構,完善冷鏈建設。
作者系北京創行合一規劃設計院執行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作者的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