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不存在鄉村了,現在中國大地上只有農村。”——作家劉亮程
鄉村社會是古人建立起來的一種文化存在,是我們的古人通過詩經、山水畫、唐宋詩詞構建出來的人文居所。唐宋詩詞之后,中國只剩下農村了,尤其解放以后這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加上新農村建設,鄉村早已經不復存在了,現在在中國大地上存在的只是農村。
農村僅僅只是一個產糧食的地方,養豬的地方,養羊的地方,有多余的土地可以讓我們侵占的地方,我們有不好的東西可以往農村傾倒的地方,就是這樣的地方。但即使是這樣的地方,它仍然在自然中在某個角落、某戶人家、某個不為我們所知道的山溝里保留著類似于鄉村的地方,在村民的心中,遺存著祖先對山水、對今生來世完整的理念和情懷,這些都需要我們去尋找。
中國鄉村正在發生的改變
伴隨中國城市化的急行軍,作為中國文化基石的鄉村以無度的節奏消失。而中國數千年文明的祖傳傳統和歷史也將隨之消失。
據天津大學的一份研究顯示,2000年,中國還有370萬個鄉村。2010年,中國鄉村數量削減到約260萬個。鄉村以每天300個的速度消亡。
HND導師孫君老師也曾預言鄉村將成未來的奢侈品,三十年后,再回到鄉村土地上的主人不是曾經走出去的農民,而是從城市奔向農村的大學生和工人。城鎮化在不到20年時間內,會促成鄉村20%的耕地轉化,空心村會轉移,都市有錢人住進了鄉村,城市核心區將會成為“空心城”。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
中國如今作為一個大國在全世界立足,經濟、軍事、文化三者缺一不可。但是從滿清文字獄,到清末打倒孔家店,再到中國“五四”文化運動造成的文化斷層,后來十年浩劫“掃四舊”,經歷了這上百年的文化毀滅運動,再加上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與此同時,改革開放的潮流引入了不少“洋玩意兒”,西方文化也隨之滲入,中國人要如何恢復文化自信?
有學者認為,中國的現代化和物質主義競賽導致國家陷入“精神與道德的危機”。并表示:“在古老的農村社會,我們擁有以家庭和緊密關系網為支撐的道德價值觀。這一切都被清除。我們文化的基因在鄉村。鄉村被摧毀,中國人就不再是中國人了。”
梁漱溟先生曾說過,“原來中國社會是以鄉村為基礎,并以鄉村為主體;所有文化,多半是從鄉村而來,又為鄉村而設法制、禮俗、工商業等莫不如是。”
著名建筑師王澍呼吁城市向鄉村學習。他說,他對中國的城市傳統文化的恢復感到悲觀,但是中國的鄉村文化還有可能搶救。
中國文化的傳承
最近幾年來,中國研究人員同樣承認了鄉村所提供的文化遺產:歌曲、舞蹈、儀式、武術、廚藝等。政府匯編了近一萬個“不可更動”的文化遺產名錄,其中80%在農村。
美麗鄉村建設為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帶來重大機遇。在鎮鎮化加速推進的今天,美麗鄉村建設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為其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空間和物質保證。
眾多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蘊育了大量寶貴的人文旅游資源,既有特色民居、古建筑文化資源,有鄉村節慶民俗、手工藝術、藝術及傳說等非遺文化;既有海洋文化資源,也有山區民族文化資源;既有古代先賢名人文化資源,也有現代紅色文化資源和生態休閑文化資源,這些歷史文化資源亟需挖掘、保護、整合、宣傳營銷。
中國的城鎮化要從文化與主體缺失的、盲目跟隨西方的城鎮化,轉向立足中國文明之根、傳承民族文化之魂的中國特色城鎮化軌道上來。需要政府引導,多方配合,更多鄉建實踐者的共同努力。既要挖掘和弘揚傳統人居文化、農耕文化和山水文化中豐富的生態思想,培育和建設一批具有濃厚鄉土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文化項目,又要培育和發展現代文明,優化美麗村莊人居環境,建成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有機結合的“美麗鄉村”。
農村發展與鄉村建設
近日《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17)發布指出,當前農村全面轉型面臨八大挑戰。
一、高成本嚴重損害農業競爭力。
二、農業機械化亟待轉型升級。
三、“誰來種地”難題尚未破解。
四、農業規模經營面臨巨大挑戰。
五、農民增收的壓力不斷增加。
六、農村資源資產浪費嚴重。
七、農村生態環境亟待改善。
八、鄉村治理模式仍需創新。
中國美麗鄉村建設中,在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建立人人向往的擁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鄉村人文居所,讓中國大地上的“鄉村”復興起來,我們一直在路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公眾號 HND湖南農道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