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南省紀委對近期各地查處的20起“雁過拔毛”式腐敗問題典型案例進行了通報。(8月4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
近日,湖南省紀委通報了20起“微腐敗”典型案例中,有13例是屬于“虛報套取”集體資金、項目資金案件,占當地近期查處“微腐敗”案例總數的65%,“虛報冒領”已成為“微腐敗”的重要途徑。村官們通過“虛報冒領”方式,將集體資金據為己有,實現“雁過拔毛”的“微腐敗”。
在這13起案件中,搞“微腐敗”的村干部們是采用“魚目混珠”的方式,或是“空穴來風”“坐地生財”的招數,通過虛構名目、項目,就將集體資金、項目資金倒騰到了自己“腰包里”,看起來“天衣無縫”“很高明”,但假賬的終歸是假的,事實證明,“虛報冒領”經不起任何深入地檢查,一查一個準。
“虛報冒領”,這是一個“微腐敗”“套路”。“虛報冒領”這個詞組包含了兩個方面的關聯動作,先是“虛報”,然后是“冒領”。“虛報”用的是假發票、假項目、假事實、假賬目等作假的手段,“冒領”的是集體的、本不屬于自己的真金白銀人民幣,以假手段達到了“真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假材料是村官們自己編造的,報銷資料有憑證可查;“申請人”“證明人”“審核人”的名字,均是他們自己簽上去的,無論潦草還是工整,白紙黑字有據可查;錢打到本人或者關聯利益人賬戶上,賬來賬去有痕跡。總之,“虛報冒領”這個“套路”是有跡可循的,也不并神秘。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雁過拔毛式”“微腐敗”所構成的違紀事實,都留下千絲萬縷的“蛛絲馬跡”。無論電子證據還是紙質證據,都有不可抵賴性。毫無疑問,這些“雁過拔毛”的村干部,情節較輕的受到了相應的黨紀處分,情節嚴重的被移交司法機關,是他們咎由自取,是把自己逐出“干部群”的自我放逐行為。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發生在群眾身邊的“雁過拔毛”式腐敗,有的“輕”,以“剝洋蔥”“剝蒜皮”之法,讓群眾感受不到“痛點”;有的“重”,單次違紀金額數以萬計。從違紀性質來說,無論金額大小,都是侵犯群眾利益的腐敗行為。“雁過拔毛”式腐敗,影響了基層干部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如果不高度重視,“螞蟻們”必將“腐蝕”黨的“千里之堤”。
“雁過拔毛式”“微腐敗”在基層農村頻發,極少數村干部“雁過拔毛”并樂此不疲,有其各方面的深刻原因,其一,這些村干部墮落為侵犯群眾利益的“蒼蠅”,顯然是黨性異化、群眾觀念蛻化、初心偏離的后果;其二,搞“微腐敗”是一種慣性思維,一次僥幸得手、“嘗到甜頭”以后,將一發不可收拾,沒有強硬的監督管理,“雁過拔毛”絕不會收手;其三,集體資金被村干部輕易地“虛報冒領”,暴露了村級財務管理漏洞大;其四,村支部書記、村主任成為“微腐敗主力”,“雁過拔毛”的實施者,暴露了基層黨委、紀委監管乏力,存在執紀監督的盲區死角;其五,信任代替了監督,鄉鎮黨委政府過分相信村干部,導致信任多于監督,給了村干部“瞞天過海”、蛻化變質的機會,讓他們變成了“溫水里煮熟的青蛙”。
“治黨務必從嚴。”對于“雁過拔毛”腐敗,重點在于監督好村支兩委干部、加強涉農資金監管,因此,務必抓住重點,堅持不懈地亮劍“拍蠅”,消滅群眾身邊的“微腐敗”,其一是要發揮鄉鎮黨委、紀委的教育監督作用,加強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完善長效管理機制,使村干部不敢、不能、不愿“雁過拔毛”;其次是履行好鄉鎮代管村級財務的職能,加強村級財務管理,核實好村干部報銷的每一筆賬目,并定期進行公示,報銷賬目必須接受群眾監督;其三是縣區紀檢組織、巡察組織應定期重點巡察有關鄉鎮,重點檢查鄉村賬目,達到處理一起警示教育一片的教育挽救功能,讓全鄉鎮干部引以為戒;其四是運用互聯網成果,采用“DT大數據”監管手段,通過對涉農項目資金走向、村組干部費用分析,用好科技手段對“微腐敗”進行“絕地反擊”。
作者單位:四川省北川縣委編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