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
——曾國藩
史學大家陳寅恪先生指出,湘軍實際上有三支,一是曾國藩、胡林翼、彭玉麟等統帥的湘軍;一是左宗棠、劉錦堂統帥的湖北楚軍;一是江忠源、劉長佑、劉坤一統帥的湖南楚軍。
實際上,最早的湘軍是江忠源統帥的湖南楚軍。時間可從咸豐元年(1851)算起。太平天國金田起義,進攻桂林。賽尚阿奉命督師征剿,奏調江忠源赴營差委。他募集新寧鄉勇五百人,叫做“楚軍”,開赴桂林,開了湖南鄉勇出省作戰的先河。“湖南鄉勇出境討賊,自此始也。”(曾國藩《江忠烈公神道碑》) 這是湖南地方團練升格為正規部隊之始,也是湘軍的最早起源。楚軍后來發展到上萬人,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一支勁旅。因此可以說,江忠源是湘軍的重要創始人之一,有“湘軍鼻祖”、“湘軍之父”、“湘軍第一將”之稱。
縱觀湘軍的產生和崛起,與清末新寧的三次農民起義有直接的關系。
新寧縣位于湖南省的西南邊陲,偏僻閉塞。南與廣西接壤,南嶺山脈五嶺之一的越城嶺橫貫東南,雪峰山支脈縱貫西南。境內山高嶺峻,起伏綿延,屬典型的江南山丘地區。
新寧的歷史比較悠久,西漢元朔5年(公元前124),以黔巫中地立夫彝侯國,始有建制。以后,縣名數易,到南宋紹興25年(1155),置新寧縣。意即“綏靖安定之后,不可不有新之寧之也”。自明朝以后,行政區劃和其他漢族地區大多一樣,縣以下設鄉、都、里、村。不同的是,新寧另設“峒”,所謂“峒”,本意是指山洞,后引申為指石頭較多的偏僻落后地區,也指少數民族聚居區。新寧共設“八峒”,這“八峒”是指麻林、大絹、深沖、羅堯、黃背(卜)、圳源、黃崖、桃盆,均位于新寧西南部靠近廣西、湖南城步的大山中,為瑤族、苗族少數民族聚居區。解放后主要劃為麻林和黃金兩個瑤族鄉,部分劃為崀山鎮管轄。
因為地處山區,自然條件的艱苦,群眾生存不易,且與外界交往較少,形成了當地人民刻苦耐勞、不畏強暴的品性。每遇官府及惡霸等壓迫,必然起事反抗。而且這種反抗精神,特別強烈,尤其是八峒瑤民,表現尤為突出。在清朝,僅道光年間便發生了三次較大的起義,分別是清道光16年(1836)的藍正樽起義,道光27年(1847)雷再浩、李輝起義及道光29年(1849)的李沅發起義。
發生在新寧的這三次農民起義,有如下特點和影響:
一、強烈的反抗精神,頑強的作戰能力。官逼民反是中國歷史上所有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但在一個偏僻閉塞的小地方,短期內起義次數之頻繁,參加人數之眾多,前赴后繼,不怕犧牲的精神,震驚朝野,為中國歷史少見。
二、直接引發了太平天國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幾次起義以宗教信仰為聯絡紐帶,創辦了“齋教”、“幫幫會”、“把子會”等宗教組織;明確提出“劫富濟貧”、反清等政治主張;并頒發綱領,成立組織機構和軍事機構。這些,對后來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有著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三、起義失敗后,大多數起義人員逃亡廣西,參加太平天國,成為太平天國的中堅,推進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發展。
四、為鎮壓這些農民起義,湖南各地紛紛練勇,后來這些兵勇組成湘軍,參與鎮壓太平天國,且很多兵勇成為湘軍的著名將領。
這其中,為鎮壓農民起義而產生的新寧鄉勇,組成了湘軍的前身——楚軍,其重要人物就是江忠源。
道光二十七年(1847),新寧黃卜峒青蓮教首領雷再浩聚眾起義。江忠源剛好在家,率領鄉人,協助縣令把農民起義成功鎮壓。因功授知縣,揀發浙江秀水。
道光二十九年(1849),江忠源正在浙江任上。天地會黨人李沅發又在新寧舉事。曾國藩寫信勸他棄官保家。不久,江忠源丁憂回籍,參與鎮壓李沅發起義。
1851年,太平軍起義,進攻桂林。賽尚阿奉命督師征剿,奏調江忠源赴營差委。江募集鄉兵五百人,叫做“楚軍”,開赴桂林,打了一大勝仗。但賽尚阿不能采用他的謀略,綠營處處掣肘,他就告病回家了。
第二年,太平軍由永安潰圍,又攻桂林,他增募一千人,叫好友劉長佑帶隊,前來增援。又連打勝仗,受副都統烏蘭泰器重,升為知府。在全州蓑衣渡一役,以區區一千七百余人的弱小兵力,獨當一面,抗拒近兩萬人馬的太平天國大軍,幾乎使太平天國全軍覆滅,南王馮云山戰死。王安定后來在《湘軍記》中評價“蓑衣渡一戰,為保全湖南首功”。
其后,太平軍圍攻長沙,他從郴州馳援,逼營督戰,又打死太平天國南王蕭朝貴。長沙城得以保全,太平軍引而北去。這時江的“楚軍”已擴大到二千人,是一支特別能戰斗的隊伍。
咸豐三年(1853),江因功授湖北按察使。不久,又調赴江南大營,幫辦軍務。此后轉戰江西、安徽。不到九個月,升任安徽巡撫。
1854年12月,江忠源在廬州保衛戰中殉難,年僅42歲。“文宗震悼,贈總督,予騎都慰兼云騎慰世職,入祀昭忠祠,謚忠烈。”
江忠源所帶領的楚軍,后來有多人成為湘軍的將軍、統帥,其中著名的便是劉長佑、劉坤一等人。
劉長佑(1818-1887),新寧人,一路追隨江忠源,后任廣西巡撫,兩廣總督、直隸總督、云貴總督。他授直隸總督是1863年,是清代第一個擔任這一重要職務的漢族長官,也是整個湘軍系統坐鎮“天子腳下”成為直隸總督的第一人。
劉坤一(1829-1902),新寧人,參與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后任兩廣總督,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94中日甲午戰爭,任欽差大臣,指揮六萬湘軍出關作戰。他是湘軍最后的統帥,曾倡導“東南互保”、上疏“江楚三折”,大辦洋務,是洋務運動后期的領袖。被清廷稱為“老成碩望,國家柱石之臣”。
江忠義(1833-1863),江忠源族弟。江忠源死后,與劉長佑分領楚軍,任貴州巡撫、貴州提督、廣西提督。后病死軍營,年僅30歲。
在新寧民間,曾流傳一首歌謠:
天國垮了臺,新寧大發財。隔墻兩制臺(總督),對門兩提臺(提督)。十里八藩臺,五里七道臺……
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小小一個新寧縣,便產生了四品以上的文臣武將241人。他們是組成湘軍的最早的一支重要部隊。
不僅如此,在鎮壓李沅發起義的過程中,有很多軍人成長為曾國藩湘軍的骨干。
湖湘文庫所收《胡林翼集》
如胡林翼,“因防剿新寧匪李沅發,以道員用”。咸豐四年,遷四川按察使,次年調湖北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署巡撫。1861年8月,病逝于武昌。贈總督,謚文忠。
鄧紹良,“從剿新寧土匪李沅發,率五百人破賊金峰嶺,擒沅發,擢都司,賜花翎、揚勇巴圖魯名號”。后因戰功升任安徽壽春鎮總兵,江南提督,陜西提督,調浙江提督。1858年底,被太平軍擊斃于灣沚鎮(今安徽蕪湖縣)。封騎都尉兼云騎尉世職,謚忠武。
又如彭玉麟,“新寧匪亂,從協標剿捕”。后投曾國藩湘軍,創辦湘軍水師。官至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書,封一等輕車都尉。1890年三月,病卒于衡州湘江東岸退省庵。賜太子太保,謚剛直。
楊岳斌,“岳斌幼嫻騎射,補湘陰外委,從剿新寧匪”。后參加曾國藩湘軍。1853年,創建湘軍水師,成為水師大將。因鎮壓太平軍有功,累官至湖北提督、福建陸師和水師提督、陜甘總督,賞一等輕騎尉世職,加太子少保銜。1875年,受命與彭玉麟整頓長江水師。1885年,參加中法戰爭,率軍至臺灣,駐軍淡水,抗擊法軍。迫使法軍議和,收復國土,再立戰功。死后,追賜太子太保,謚勇愨。
此外,還有鄭魁士、傅振邦等一大批參與圍剿李沅發起義的有功人員,后來都立下赫赫戰功,成長為湘軍的重要將領。
1852年,太平軍進犯長沙,引起清政府的恐慌。這年11月,清政府命令曾國藩和湖南巡撫張亮基辦理團練。
直到1853年1月底,曾國藩才前往省城長沙就任幫辦湖南團練大臣一職,開始創立湘軍之路。他之前根本沒有想到要帶兵打仗,在《與彭筱房曾番海書》中寫道:
岷樵(江忠源)勛望日隆,全握兵柄,是意中事。鄙意欲練勇萬人,概交岷老統帶,以為掃蕩澄清之具。
在太平天國起義軍掃蕩湖南之際,羅澤南正在湘鄉的楊家灘(今漣源市楊市鎮)教書授徒。1852年,羅澤南以在籍生員的身份率領學生李續賓、李續宜、劉騰鴻、劉騰鶴等倡辦團練“湘鄉勇”。第二年,他率“湘鄉勇”協助曾國藩編練湘軍。所部1080人編成左、中、右三營,這是第一支湘軍部隊,羅澤南因此被稱為“湘軍之母”。
但從時間上說,曾國藩、羅澤南的湘軍比江忠源的楚軍至少晚了一年多。
江忠源廬州戰死后 ,清廷將“楚勇”和“湘勇”合二為一 ,成立“湘軍”,交由曾國藩掛帥。自此,曾國藩才正式挑起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重擔。
(原文有刪改,原標題:清末新寧三次農民起義與湘軍的起源)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什九湖湘 2017-08-2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