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新疆日報》頭版報道了溫泉縣通過生態補償扶持一批、產業幫扶一批、教育扶持一批等做法,鞏固脫貧成果,確保三千多脫貧家庭不返貧,特別是該縣扎勒木特鄉布熱村通過發展冷水魚養殖產業扶貧、扶持能人帶動脫貧等舉措,讓村民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實現貧困群眾脫貧是邁向全面小康的關鍵,而返貧的出現則會造成“飽而復饑、暖而復寒”的現象,吞噬扶貧成果,消減脫貧信心和士氣。不僅如此,黨委、政府在扶貧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一旦出現返貧現象,之前的投入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水漂”,浪費了資源。可以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是脫貧攻堅,而脫貧攻堅則難在確保“脫貧不返貧”。
值得一提的是,溫泉縣確保脫貧不返貧成效顯著。2016年,通過自治區扶貧辦考核驗收及自治區第三方評估核查,溫泉縣7個鄉(鎮、場)的3225戶、8148人實現穩定脫貧,其中8個貧困村“摘帽”。溫泉縣扶貧辦主任表示,今年溫泉在扶貧路上不落一人,同時將繼續做好脫貧人員的鞏固扶持工作,使他們在小康路上不掉隊、不返貧。何以有如此底氣,關鍵是立足實際解決好發展生產的問題。
貧困問題實質上是發展問題,發展脫貧是治本之策。“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脫貧不返貧,產業是根本。要讓貧困者真正脫貧,重點是發展貧困地區的生產力,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采取綜合配套措施,鼓勵低收入農戶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發展生態旅游業等實現脫貧。溫泉縣投入各項扶貧和項目資金187萬元,建成20個冷水魚養殖場,分給了布熱村19戶脫貧家庭免費承包。致富帶頭人依瑪那力·道力達有養殖經驗,他介紹道:“明年8月,這些魚就可以上市了,收入可達15萬元。”扶貧資金一次投入,產業可以長期發揮效益,變“輸血”為“造血”,這是把錢花在了刀刃上。
溫泉縣在發展生產脫貧工作中取得初步成果,但還需要有更長遠的眼光。在產業自我發展能力建設方面,關鍵在于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健全產業鏈條,提升產業競爭力。具體來講,一是要挖掘特色,結合當地優勢資源和現有產業基礎,走“特色增值、特色取勝”之路;二是要集群發展,以規模經濟、集聚經濟、范圍經濟等提升產業競爭力;三是要“內整外接”,整合區域內部資源,積極對接外部市場,融入經濟大循環;四是要加大科技扶貧的力度,圍繞種養殖的防治病技術、經濟果木林的栽培與管理,推廣一批適用技術,讓更多貧困戶掌握能夠長期依靠的致富技術和脫貧門路,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脫貧以后不再返貧才是真脫貧。解決好脫貧后不返貧的問題,溫泉縣的經驗提供了好的借鑒,那就是腳踏實地走因地制宜發展生產的路子,同時建立行之有效的長效扶貧機制,確保貧困村、貧困戶脫貧后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天山網 2017-09-2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