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以來,江蘇省聚焦精準扶貧、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惠農補貼發放領域啟動三項治理,以精準監督推動各級黨委、政府及職能部門落實責任,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人民網 10月11日)
俗話說“關鍵時刻不掉鏈子”方能堪為重用?;菝裾哳櫭剂x重在“惠民”二字。假以“惠民政策”半路讓人截留,非但不能惠民,反而會“傷民”,不但不能調動群眾生產的積極性,更會影響地方政府形象。聚焦精準扶貧、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惠農補貼發放領域,盯住幫扶對象精準核定,強化對扶貧政策落實、資源分配的全過程監督;圍繞農村集體“三重一大”決策、資產管理、資源配置、財務收支、村組干部權力行使等情況,逐項梳理風險點;加強惠農資金監管,建立風險防控長效機制。無疑,精準過程管理讓監督不“掉鏈”。
一項再好的制度如果沒有落實,結果等于零。近年來,各級地方政府紛紛出臺了各類惠民政策,涵蓋了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生老病死、教育環保等諸多民生領域。誠然,絕大多數惠民政策落實到了急需的群眾身上,但是也不排除有少數的惠民政策沒有落實到位,有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被挪用,甚至被不法分子當成“唐僧肉”所覬覦。從表面上看,出現精準扶貧、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惠農補貼發放領域問題,或許是一些部門、個人辦事拖拉、效率低下,實質上而言,源于監督忽略了過程管理。
正如文中所指,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領域的違紀行為,與村干部權力過于集中、民主監督流于形式、基層財務管理制度長期虛化有很大關系。那么,問題出在哪里?政策和資金為什么會有“跑冒滴漏”的缺口?惠農資金發放流程是否科學、環節有無漏洞、信息是否公開、發放是否到位等是一個方面。其實,誰負責監管?出現問題誰負責?是另一個方面。為此,精準過程管理、健全的監督監管機制才能最大程度防范風險。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唯有精準過程管理才能筑牢惠民政策好“經”念歪、肥水外流的終極堤壩?;诖耍獙崿F惠民政策與受眾的無縫對接,得對于已出臺的種種優惠政策,向群眾說清說透、盡量公開,防止權力尋租;得明確、強化、細化相關主體的責任;得強化部門之間事前溝通、事中協調、事后反饋,規避個別部門單打獨斗、唱獨角戲;得對惠民政策實施后,引進類似工程中的項目“評價機制”,由另外的主體對效果進行中立客觀的評估,改變自圓其說的惠澤路徑;得加大懲戒力度,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
“最后一公里”是完成長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而惠民政策走好“最后一公里”,“民心工程”才能真正成為“幸福工程”。就此而言,回到文中原點,筆者以為,隨著“5+2”監督機制推進;隨著縣級平臺建設全覆蓋和全省農村產權交易統一聯網,確保農村集體產權交易事項“應進必進”;隨著支農惠農投入機制優化,惠農資金整合試點,惠農資金發放信息平臺的統一構建,定能走好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讓政策紅利充分釋放,讓群眾獲得感滿滿。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