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上報告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 “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 ”,2014年1月,中央詳細規制了精準扶貧工作模式的頂層設計,推動了“精準扶貧”思想落地。2015年1月,精準扶貧首個調研地點選擇了云南,標志著精準扶貧正式開始實行。
并于2015年提出,扶貧開發工作要做到“切實落實領導責任、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切實強化社會合力、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并將精準扶貧概括為“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同時出臺了《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的通知》《關于印發〈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的通知》《關于印發〈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政策。對精準扶貧工作模式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和工作機制等方面做了詳盡部署。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筆者認為在國家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頂層設計下各地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產業扶貧支撐,產業扶貧是把輸血扶貧,變成自身造血扶貧,只有扶出“產業”,精準扶貧才算扶到了家,也才能更好地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脫貧產業發展不上去,精準脫貧目標也就很難實現;二是堅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貧困的“痛點”在哪里,扶貧的重點就要落到哪里,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游則游、宜遷則遷。
總之扶貧工作,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同時用好精準扶貧政策,增強針對性、突出創新性、注重實效性,才能真正讓貧困群眾祛貧根,奔富路,才能在精準扶貧道路上,不落一人。
(作者單位:安州區投資促進服務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