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上午,國務院扶貧辦就全國貧苦縣摘帽情況召開新聞發布會。“2016年,全國共有2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這是1986年國家設定貧困縣31年來,歷史上第一次實現貧困縣數量凈減少。”(央視新聞 11月2日)
1986年和1994年,國家分兩次確定了國家級貧困縣331個和592個,其目的是為了集中力量保證供給,防止扶貧資金分散使用。行至今日,我國扶貧開發政策已走過了31年,經歷三次較大調整,脫貧成效顯著,但也暴露出已“脫貧縣不愿摘帽”、“爭當貧困縣”等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各省區市統籌整合資源,聚焦貧困,集中力量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深入人心,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一位位老鄉奔了小康,一個個貧困縣摘了帽。
貧困縣的退出標準十分嚴格,四個單一否定指標,只要有一個指標不達標就不能退出。貧困縣摘帽不是一摘就丟,貧困群眾脫貧也不是一脫就甩,“扶上馬還要送一程”,為保證脫貧穩定性,貧困縣脫貧后“不脫政策,不脫幫扶,不脫措施,不脫投入”,各項幫扶工作繼續推進。
“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民生情懷,脫貧致富奔小康“一個不能少”,建立富裕社會“一個不能掉隊”,中國正從“扶貧”走向“脫貧”。“行百里者半九十”,我們不能因為脫貧攻堅的成績而“喘口氣歇歇腳”,貧中之貧、堅中之堅的硬骨頭還需要我們去啃。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號角依然吹響,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負重托、不辱使命,砥礪前行、奮勇爭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