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的山路亮起盞盞路燈,照亮了村口的黃葛樹,也照亮了村民的心。2月23日傍晚,銅梁區華興鎮海拔700多米的毓青山上,團林村亮起了當地的“第一盞路燈”。太陽下山后,以往黝黑的山坳里有了一條光的長龍。130多盞路燈延伸開去,照得團林村一社到三社亮堂堂的。“晚上回家,早上出門,再也不用摸黑了。”村口的黃葛樹下,村民梁丕澤和數十位在路燈下健身的村民給重慶日報記者擺起了龍門陣。(重慶日報 2018.2.26)
農村基礎設施是為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及農民生活的改善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各種設施的總稱,作為農村公共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涉及農村的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當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道路不暢。鄉村道路建設質量較差,生產道路不通暢導致農業生產還停留在傳統的肩挑背磨人工方式,從而影響農民對耕種田地、經營山林果木的積極性,通過算經濟賬,不如外出務工劃算,鄉村留不住人。二是農村集中式供水比例仍然很低。雖然當前我國農村人畜飲水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集中式供水仍屬少數,農村自來水普及率仍然相對較低。同時,村民蓄水節水意識不強,農業耕種靠自然的依賴思想嚴重。三是農村電力不足。農村電力設備陳舊落后,變壓器大多數已嚴重老化、能耗高、性能差。導線截面基本偏小,表箱、接戶線銹蝕嚴重、絕緣性能差。農村電網電能質量差,電壓偏低問題尤為嚴重。四是農村互聯網不流暢。農村網民上網設備主要依靠手機,但無論是移動、聯通還是電信的網絡信號覆蓋面不寬,信號不強。
如何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呢?我認為:
首先要充分認識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意義。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國情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鄉村發展不充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其次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科學規劃力度。要針對鄉村實際,規劃好村社道路、進山下田生產道路和入戶路;規劃好農村用電;規劃好農村網絡信號覆蓋;規劃好生產生活用水;規劃好農村文化場所……等等。要把村鎮規劃編制工作列入到政府政績考核任務,年底由上級黨委政府組織監察,建設等部門進行檢查考核,對不能完成規劃工作任務的單位和主要責任人給予相應的處理。對村鎮規劃機構設置、村鎮規劃編制工作完成情況較好的按照偏重基層的觀念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第三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經費投入。一方面政府財政要給與支持,按照輕重緩急、逐步實施保障的思路,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經費予以保障。二是制訂優惠政策,采取各項措施積極推進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項目市場化融資,采取股份制、投資基金、經營權轉讓以及財政貼息、承諾等方式,對外招商引資,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大型基礎設施、環保等社會性公益項目,以開辟多元化融資渠道。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要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先行跟上。只有基礎設施逐步好了,才能留住更多的人才投身“三農”,奮力“三農”——為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奮斗目標而積極努力!
(作者單位:中共宜賓市翠屏區委直屬機關工委)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