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們認為,想方設法克服環境、設施等硬件制約。“以前群眾在山上自發種植中藥材,可是因為缺水,產量很低,忙碌半天,收入增加卻不明顯。”胡勝寶說,“然而,山區也有山區的優勢。黨委政府通過調研,決定引導農民在缺水地區種植耐旱的核桃、花椒。這樣一來,畝產值翻了三五番,貧困群眾就看到了脫貧的希望。”(03-12 人民日報)
脫貧攻堅不僅受到黨中央的牽掛,也成為了今年兩會代表關注的重點。然而在推進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工作中,面對扶貧工作中的困難,仍然要堅持因地制宜地把優化基礎設施與發展致富產業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增強脫貧攻堅的成效。
脫貧攻堅要從破解硬件制約入手。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不僅關系到群眾出行和生活大計,也是關系到扶貧產業發展的大問題。深度貧困地區的群眾,地處邊遠偏僻地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則成為制約群眾脫貧奔康的瓶頸性問題。因而扶貧干部要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地制定脫貧規劃,以扶貧政策為支撐,對接群眾的需求,加大對上爭取力度,運用當地群眾的智慧和力量,爭取社會資金的投入,綜合施策,新(改)建一批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在解決出行難中,優化產業發展基礎。
發展扶貧產業要因地制宜。貧困地區致貧原因是一樣的,但氣候、產業發展等成因卻千差萬別。因而不能照搬照抄已經脫貧地區的成功做法,而是在夯實產業基礎上,借鑒其發展經驗,按照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林則林等原則,在鞏固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培育適宜當地氣候條件的新產業。圍繞產業基地,利用獨特的自然資源,發展農家樂、牧家樂,以創業帶就業,拓寬群眾的增收渠道,激發其內生動力。同時要組織基地與龍頭企業聯姻的方式,加大當地農產品的加工和包裝,在線上線下銷售中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調動農民持續發展的積極性。
脫貧攻堅干部要主動作為。脫貧攻堅是一項惠及民生的社會工程,干部的責任落實關系到扶貧工作的成效。因而扶貧干部要結合貧困群眾的實際,把扶貧同扶志、扶智有機結合起來,在發展脫貧產業上帶著群眾干,做給群眾看,以基地帶動、大戶輻射等方式,解決群眾怕的問題。同時要把勞務培訓和種養殖技能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在提升群眾種養殖技能中,對接城鎮勞務市場的需求,有計劃地輸出一批勞動力,拓寬增收渠道。并利用村級產業的升級,開發一批公益性崗位,解決就業困難群眾的就業問題,讓其在享受發展紅利中,增強對美好生活追求的信心,自覺參與到脫貧攻堅中來。
盡管,脫貧攻堅路上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但只要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扶貧政策,以改善民生為第一要務,就能在脫貧攻堅中因地制宜,逐一突破扶貧的瓶頸問題,在扶貧與扶志、扶智中凝聚民心,就能實現群眾脫真貧、真脫貧的目標。
(作者單位:鹽亭縣委辦公室)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