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熱議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多數代表委員建議,不僅要讓貧困群眾物質脫貧,更要精神脫貧,激發他們脫貧的內生動力。
其實,習近平總書記早前多次強調內生動力對脫貧攻堅的重要意義。他指出,要著力激發貧困群眾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主動性,著力培育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的意識和觀念,引導廣大群眾依靠勤勞雙手和頑強意志實現脫貧致富。
當前,脫貧攻堅戰已經取得了決定性進展,正在由“打贏”向“打好”轉變,扶貧方式正在由“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轉變。怎樣建好機制、突出重點,讓脫貧成效可持續可鞏固,既是打贏打好攻堅戰的現實需要,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長遠之計。
激發內生動力要始終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聚焦貧困群眾的能力養成和自我發展潛力培養,變“輸血”為“造血”,既解決物質貧困,更解決精神貧困。要幫助他們分析致貧原因,使其摒棄“靠在墻邊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的錯誤思想,引導他們牢固樹立自強自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信心,樹立“勤勞致富光榮,坐等靠要可恥”的正確觀念。
激發內生動力要始終重視文化知識與勞動技能培訓。要根據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實際需求,多開展“定單式”“點穴式”文化知識培訓,有針對性地加強科普知識學習宣傳,幫助貧困群眾開闊眼界、更新觀念,消除愚昧落后思想。多開展實用技能培訓,使每個有脫貧能力的貧困人口至少掌握一門勞動技能,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基本目標。
激發內生動力要始終加大產業扶持力度。要明白送錢送物只能解決一時之需,只有產業發展了,貧困群眾才能有持久的獲得感。要建立一定程度的競爭機制,誰發展的產業多,就給誰的支持多補助多。要讓貧困群眾明白,只有通過自己雙手掙來的收入才是持久的。
當然,各地致貧原因各不一樣,只有用好用活現有政策脫貧政策,建立科學的制度機制,才能不斷激發脫貧內生動力,讓確保脫貧成效不斷鞏固提升,也才能真正實現“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本質轉變。
(作者單位:四川省三臺縣教體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