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新聞聯播》頭條播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 四川:人才振興 激發農村新活力》,時長近五分鐘,占據了當天《新聞聯播》欄目近六分之一的時段。其中最讓筆者眼前一亮的是,成都市“外引”高端人才,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智力支撐這一舉措。
現在的鄉村缺什么?傳統農業模式下,農民缺的可能是適宜的天氣、優質的種子和化肥。而如今要發展現代農業,搞好產業化發展、規模化種植,減少農業污染,缺的是資金和技術。而要用活資金、用好技術,關鍵看人才。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人才在鄉村發展各個領域不可或缺,各地現有的人才資源遠遠不夠,唯有通過“外引”高端人才,用他們的“智”慧,幫助當地鄉村振興提高“質”量,才是硬道理。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因此,要推動鄉村振興,必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當務之急是尋找更多的人才,發揮其聰明才智為鄉村振興做貢獻。作為四川成都蒲江縣明月村美麗新鄉村總規劃師的施國平,既是上海獲得多個國際大獎的建筑師,又是村里引進的建筑規劃、文創旅游等領域的高端人才。他靠打“飛的”上班的,用自身的專業知識來幫助村民,提升他們的生活水平,成為當地鄉村振興戰略中,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部分。而在明月村,像施國平這樣的“新村民”已經有100多位。
他們無疑是當地鄉村振興戰略的“智囊團”,也為各地的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借鑒的智力來源,即見縫插針、瞄空檔,承接先進發達地區高端人才空閑時間、閑置余力,以項目、基地、特聘崗位等為載體借“智”高端人才,帶動本地各類產業發生“質”變。“這些新村民來了以后,我們整個的產業,一二三產,我們的農業、生態農業轉型,品牌得到很大的提升,我們還形成了這個文創的產業集群。”從明月村項目推進工作組組長陳奇口中,能夠狠清晰地感受到“智囊團”的巨大能量,不同于村民的敢干,高端人才的敢想更是一切工作的前提。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是鄉村振興戰略勾畫出的美好前景。鄉村振興引“智”提“質”,引進各類高端人才在鄉村的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方能為鄉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為村民帶來更有質量的生活。
(作者單位:四川省江安縣桐梓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