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8日,麻麻生態文明小康示范村正式開工建設,實現了“飲水引進家、廁所修進家、網絡遷進家,道路修到家、人畜分了家人”,農牧民的居住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麻麻生態文明小康示范村不僅凸顯了門巴民族特色,成為門巴民族地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更讓麻麻鄉群眾住上了安全舒適的房子,過上了文明、幸福的生活,住上新房子、吃上旅游飯。(05-15 央廣網)
地處喜馬拉雅山南坡的錯那縣麻麻鄉,在生態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設中,優化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珍重民族風俗新建改造牧民住房,讓深藏于邊境線上青山綠水的麻麻藏族群眾吃上了旅游飯,走上了脫貧奔康的致富路,令人欣喜。
深度貧困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自然資源。正如錯那縣麻麻鄉一樣,世代守望青山綠水的富礦,卻在種植與放牧中以低微的收入處在貧困線以下,既受到道路等基礎設施的束縛,也因人們長久的生活習慣,讓臟亂差的鄉村環境讓游人望而卻步,加之固化生活習俗,讓優勢資源躺在家門口睡覺,得不到開發。
實施鄉村振興,黨建引領是關鍵。麻麻鄉群眾今日走上的致富路,得益于山南地區的生態文明小康示范村的建設,依靠黨建的引領,政策的支撐,借助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對新村建設進行科學規劃,優化了住房和水電路的布局,提升基礎設施條件;依據藏族風情,將牧民住房改建為小洋樓,城鄉環境得到了有效治理,旅游設施得到完善,鄉風文明得到傳承,深藏于中印邊境的青山綠水彰顯出活力,吸引了萬千旅客觀光旅游,促進當地群眾在發展壯大傳統產業中,端上了旅游的金飯碗,走上了脫貧奔康的致富路。
培育鄉村致富產業在鄉村振興中壯大。深度貧困地區的貧困原因千差萬別,但獨特的自然資源各不相同。因而基層干部要充分整合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政策項目資源,把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與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的講話有結結合起來,依托深度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鄉村振興規劃,優化山水田林路的布局,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依據民族風情新改建農牧民的住房,加強鄉村環境綜合治理,傳承鄉風文明,在鞏固傳統產業中,開掘好青山綠水這個“聚寶盆”,在發展農家樂、牧家樂中,培育深度貧困地區群眾脫貧增收的致富產業,把邊境地區建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不斷增強邊疆群眾的致富內力,在愛國強邊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地址:鹽亭縣茶亭鄉)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