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成效如何?脫貧之路如何才能走得更堅實?奔赴安徽、云南、內蒙古,深入大別山、烏蒙山、大興安嶺腹地的貧困地區,采訪了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干部群眾。記者看到了各級黨委和政府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的行動自覺,看到了熱火朝天的脫貧攻堅場景,看到了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6月5日 人民日報)
“正如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難”,脫貧攻堅進入涉險灘、啃硬骨的關鍵時期,2020年實現如期脫貧,建成人民滿意、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小康社會困難不少、壓力不小。面對精準扶貧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唯有下足功夫方能啃下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貧困人口減少了6800萬,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3.1%,中國貧困人口脫貧規模舉世矚目,速度之快絕無僅有,精準扶貧取得巨大成就令人振奮。但仍然有3000萬左右的農村貧困人口亟待脫貧,相關扶貧亂象亟待治理,因而更需下足功夫,做精準文章,扎實穩步推進脫貧攻堅的工作。
保證脫貧不返貧,提升群眾滿意度。貧困村“摘帽”、貧困戶“銷號”,并不是精準扶貧工作的結束,當下脫貧人口可能受到市場風險、自然災害風險、業主道德風險等相關風險的影響,再度進入貧困線下。對貧困地區的群眾來說,產業發展是“造血”,因地制宜的發展相關產業,將輸血式扶貧徹底轉變為造血式扶貧,產業發展為遠離貧困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其次防病治病是“止血”,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其中因病是致貧的主要原因。因此精準扶貧,攻堅拔寨靠發展,安營扎寨還需要密織健康網,才能提升群眾滿意度。
夯實精準扶貧作風,壓實責任增添動力。基層干部行走在服務群眾的最前端,奮戰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但當下一些基層干部在扶貧過程中玩起了“消消樂”、數字游戲,染指扶貧“奶酪”,種種扶貧亂象亟待治理,歸根到底是形式主義在作怪,堅持肅清基層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將作風建設進行到底,號召基層干部戒焦戒躁,少搞花架子,用實干和苦干書寫時代考卷,將精準脫貧工作做細做實,夯實作風建設在基層落地生根。“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干部在繁雜的工作中感到緊繃和憂慮,期待更多的理解和寬容,組織應做好“嚴管”加“厚愛”,為干部脫貧攻堅注入強心劑。“惟其艱難,方顯勇毅”,責任壓實更添干事創業的動力。
扶貧先扶志必扶智,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看不見貧困才是最大貧困,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防止貧困代際傳遞,實施“雨露計劃”、“春苗計劃”,注重貧困群眾文化素質的提升,加大教育投資力度,加強基礎教育和職業化教育,實用技能培訓提升脫貧本領,著力教育宣傳增強脫貧的內生動力。同時在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間根植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奮斗精神,打好精神脫貧攻堅戰。精準扶貧的成效如何,事關全面小康和鄉村振興的步伐或疾步蹄飛或步履維艱,是一項基礎性、長遠性的工作。
久于貧困,冀以小康。河入峽谷風過隘口,目前如期實現全面小康,啃下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更需要日夜兼程、風雨無阻。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區大彎中學教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