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衛輝市柳衛村看鄉村文化振興
文化是鄉村之魂。鄉村文化的繁榮不僅能夠提振農村的精氣神,而且可以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促進文明鄉風和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人才是振興鄉村文化的第一資源,而鄉村是人才洼地。振興鄉村文化,必須著力破解人才瓶頸制約。從目前農村實際來看,鄉村文化發展好的地方,都有較好的人才支撐,著名作家劉知俠的故鄉河南省衛輝市龐寨鄉柳衛村就是較為典型的實例。
培養挖掘農村鄉土文化人才是根本。鄉土文化人才植根鄉村,懂農村、愛農民,熟悉鄉村文化資源狀況,并且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一定的專業技能,容易找到適合當地的鄉村文化發展之路,也容易贏得群眾的信任。柳衛村完小校長陳鴻溪致力于區域歷史文化的傳承,主編了《柳衛村志》,出版了小學校本課程;普通村婦焦香梅,鐘愛文學,成了當地有名的鄉村詩人;他們整理出的柳毅的傳說、柳衛高蹺、柳衛陳氏骨科等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占到衛輝市的一半。從農村教師、返鄉退休干部、農村退職干部、退伍軍人、傳統藝人等能人中挖掘培養鄉土文化人才,扶持培養一批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等,有利于形成一股新的農村文化建設力量。
注重引導大學生等優秀人才返鄉扎根是關鍵。作為人才洼地,不僅高學歷高技能人才幾乎不到鄉村扎根,就連從農村走出的大學生也很少想回鄉做事。解決鄉村文化人才短缺問題,不僅要用好地方高校、職校、群藝館、文藝團體等教育培訓資源,為鄉村文化振興培養專業人才,更要鼓勵大學生返鄉從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引導企業家、文化工作者、科普工作者、退休人員、文化志愿者等投身鄉村文化建設。柳衛村“90后”大學生劉喜燕不僅在2014年導演了全河南第一臺村級“春晚”,而且畢業之后回鄉創業辦舞蹈培訓學校,積極參與組建和指導鄉村文藝團體,投身鄉村文化事業。如今的柳衛村,組建了高蹺隊、盤鼓隊、旱船隊、花棍兒隊、舞獅隊、廣場舞隊等十幾個演出團體,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大大豐富。
營造人才實現自我價值的鄉村文化發展氛圍是保障。濃厚的鄉村文化發展氛圍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柳衛村,在當代孕育了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作者劉知俠。劉知俠和《鐵道游擊隊》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柳衛人投身鄉村文化事業。制定優惠政策,吸引更多人才投身鄉村文化,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造就更多高素質“文化”新農人。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傳統建筑、民間藝術、手工工藝、民族文化等優秀文化資源,為文化人才實現價值追求提供豐沃土壤。扶持鄉村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既傳承好優秀鄉村文化遺產,又融入現代城市文明和國外文化優秀成果,為人才豐富鄉村文化表現形式創造良好條件。
(作者單位:河南省衛輝市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