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地方,為了完成扶貧任務,凸顯指標成效,力求扶貧考核排上好名次,要求幼兒園和小學老師周末劃片包干到貧困戶家里幫扶,打掃衛生,送慰問品,是常規“動作”。這些貧困戶并非癱瘓在床,而是具有勞動能力的待脫貧者。(8月1日 求是網)
在脫貧攻堅之前,許多貧困群眾無人問津,可時到今日,卻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不但有黨員干部一對一幫扶,就連日常衛生也有人幫著打掃,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既讓貧困群眾受不了,也是一種極端的面子行為。貧困群眾有手有腳,如果這些日常小事情都由幫扶干部一一代勞,無疑會助長貧困群眾的“優越感”,變得更加懶惰,坐等脫貧。
按照國家政策的本意,脫貧攻堅主要是圍繞“兩不愁、三保障”開展工作,而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風氣的養成,而這一切,主角還是貧困群眾,而不是幫扶的干部。如果啥事都由干部做主,由干部經辦,貧困群眾當起了“旁觀者”,顯然就是幫扶過度,越過了界,讓貧困群眾變得更加沒有自理能力。
凡事過猶不及。幫扶干部如此熱心費力,主要還是考核模式在作怪。在有的地方,扶貧考核不再是算算經濟賬這么簡單,考核層層加碼,群眾院落是否堆放整齊、被蓋是否折疊規范,等等,都成了考核的內容。而這一些,要徹底糾正已經形成習慣的群眾,顯然要困難得多。與其耐心進行教育引導,不如直接代勞幫辦來得方便。為此,一些幫扶干部寧愿自己動手,也不讓群眾動手,一心為順利通過考核迎檢。
一直以來,各地都在不斷強調貧困群眾自生動力的激發,外部輸入的動力畢竟不能長久,只有徹底打通貧困戶的脫貧意愿,找到脫貧途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此,在脫貧幫扶的過程中,要掌握好“火候”,該由貧困戶做主的,不能 越俎代庖,該由貧困戶自己做的,干部只能進行引導,該讓貧困戶參與的,不能忽略他們的存在。
脫貧幫扶靠的不是干部單槍匹馬、單干苦拼,而是要由貧困群眾唱主角,形成一股合力,才能無往不勝、攻無不克,取得最大的脫貧成效。
(作者單位:四川綿陽市安州區氣象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