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共奔小康目標任務只有不到2兩時間了,時間緊、任務重是當前所有脫貧攻堅一線工作者的大難題,各項惠民政策已經落實好幾年,成效如何也到了檢驗期。不少合作社辦的風生水起,個體農戶也是干的有聲有色,但不免存在一些“僵尸合作社”,惠民政策落實不到位,成效不如意的現象。
面對這些浪費資源,又毫無效益的產業,我們該如何解決?如何做到脫真貧、真脫貧、不返貧的目的?俗話說:“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政策下沉后不能放任不管,要實時跟蹤、專業對接,將項目和技術讓農戶熟于心勤于練,用好、用活項目資金,才能真正實現扶貧效益最大化。
貴州省是深度貧困區,喀斯特地貌讓很多農作物都不適宜生長,所以傳統農業依然當地老百姓耐以生存的唯一選擇。從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覆蓋全國,大山深處的老百姓也看到了曙光,外來信息開始撬動地表,傳統農業好如除草機翻墾舊土一樣,將一些效益低、損耗大的產業慢慢淘汰掉,因為單靠小面積種植玉米、土豆、紅薯這些農作物是無法真正幫助農戶脫貧致富的,所以脫貧也得講實效。據了解,鎮遠縣大地鄉就有這么一位利用扶貧政策,靠雙手致富的能手,今年56歲的雷遠貴,因為右手殘疾成了該村的貧困戶,一次到政府參與扶貧培訓的偶然機會,雷遠貴接觸到了紅心獼猴桃,興趣大增,2014年他拿出一家人的積蓄,并且通過扶貧小額貸款,租賃了50畝土地,建設紅心獼猴桃基地,在建設過程中,大地鄉黨委政府和村兩委給予大力的支持,專門為他修建了產業道,經過短短的幾年發展,雷遠貴不僅自家脫了貧,還帶動周邊貧困戶10戶,幫助每戶每年增收5000元。所以成功脫貧致富除了靠當地黨委政府對政策的大力宣傳和項目的有效落實外,貧困戶自身發展才是最為關鍵的,各地扶貧方式各不同,但脫貧最為核心的還是講實效靠雙手。
(作者單位:大地鄉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