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省榆林市針對村級財務、村干部作風等問題開展一場大整改,僅靖邊縣就立案52件82人,結案18件,黨紀政務處分26人。此次大整改源于靖邊縣楊橋畔鎮九里灘村的143張白條。(人民網 9月27日)
事實上,如果沒有村委會被告上法庭一事,引發輿論關注,或許沒有速組成聯合調查組展開調查,對8家單位予以問責,嚴肅處理了36人的“后手棋”。看罷,著實令人五味雜陳。“白條”雖小,可暴露出的問題卻很大。基層干部賒賬吃喝,撂下一堆白條,留下一堆爛賬,看似很小的“吃喝”問題,實則在無限透支公信力,這不僅損害了民眾的利益,更是破壞黨和政府的形象,傷害干群的感情,讓艱苦奮斗、克己奉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干部光輝形象蕩然無存。面對著一張張吃喝白條,還錢是當務之急,但該如何管住吃喝“嘴”和“心”?
近年來,干部吃喝“打白條”事件不在少數,似乎已經成為部分干部消費潛規則,習以為常地消費完后簽字“賒賬”,已然成為“慣例”,吃喝“打白條”也成為了一大“公害”。基層干部代表著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又是為民做主、權威、公信度的體現。因為4萬元的吃喝“白條”對簿公堂,無疑讓群眾對政府由信任,變為疑惑和擔憂,最后變成了失望和不信任。手頭有錢找理由吃喝,沒錢打白條也要吃喝。相形之下,還必須看到,這是多年來的官場積習一時難改。
其實,在批評、譴責143張吃喝“白條”引發大整改之余,我們更應該看到,吃喝“打白條”的背后,不只是賬務賒欠的經濟問題,更加暴露出個別黨員干部奢靡享樂、任意妄為的作風問題。誠然,在十八大之后各級紀檢部門雷厲風行懲處腐敗、整頓作風的形勢下,公款吃喝的情況已經從根本上得到遏制,但并沒有完全決絕。各地仍然有黨員干部違紀事件頻頻發生。這令我們在為真抓實干叫好的同時,也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以現在的工作方法和力度,咋就沒有杜絕“白條”吃喝的事情發生?是哪一個環節出現紕漏?
當然,分析本案,比對早前一些事例,原因無外乎幾點。一是一些地方的吃喝風氣比較嚴重,一些基層干部對吃喝很熱衷,甚至把酒場當作了職場,有事沒事就想“歡聚”一下;二是監管存有漏洞,亂吃亂喝、騙吃騙喝長達多年居然無從知曉,導致吃喝“白條”積重難消;三是財務沒公開,預算制度沒透明細化,報銷賬單暗箱操作;四是問責乏力,對媒體曝光的吃喝白條,一“追”了之、一“罰”了之或是一“補”了之占大多數,給人息事寧人之感,無追查問責之真。未曾想,“魔鬼在細節中”,小洞不補,大洞吃苦。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欠我的錢很快就還清了!紀委監委維護我們群眾的利益,我打心眼兒里感激。”透過感激的話語,群眾的欠款達成心愿,監督利劍不能就此“擱淺”。如何真正堵住黨員干部公款吃喝玩樂的通路,如何“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透明收支、收入多少,支出多少,錢用到了哪里,細目有多少等等如是,假以權力未進籠,就算管住吃喝“嘴”,也難以管住吃喝的“心”。
(作者單位:北川縣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