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脫貧攻堅戰后,我國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但要看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
一方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仍需持續加力。脫貧地區發展基礎仍然較為薄弱,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部分脫貧人口存在著返貧風險。有的地方扶貧產業基礎薄弱,項目建設零散,產業結構比較單一,市場競爭力、抗風險能力不高。有的地方存在幫扶資金、項目等政策依賴,市場化幫扶機制還不健全,長效化的社會幫扶大格局和多元主體幫扶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另一方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就是農村發展不充分。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存在明顯短板,進村入戶道路建設不足,水電路氣房等設施存在不同程度重建設、輕長效管護現象。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城鄉差距大。農村人才隊伍短缺,生產經營人才、公共服務人才、治理人才普遍短缺,“引不進、留不住”的現象比較突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有待鞏固,農業面源污染等環境問題比較突出。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筆者認為,要從人口流動、財政投入、產業發展、環境保護、安全發展五個方面明確方向和重點,可以概括為人、錢、產、美、安五個著力點。
抓好“人”的著力點,推進雙向城鎮化。“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傳統農業回報相對較低,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要繼續推動城鎮化,通過融入城市發展、在城市就業,不斷增加收入,努力向中等收入群體邁進。要進一步引導從城鎮向農村的人口反向流動,鼓勵有一定資金、一定技術、一定資源、一定經驗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農村“三新”經濟發展,鼓勵部分農戶擴大經營規模,部分農戶轉型為家庭農場,大部分農戶兼業化發展。同時,加強對農民農業生產技能、經營技能培訓,特別是一些普及性培訓,逐步建立職業農民認證體系。鼓勵各地根據要素稟賦和發展實際建設農民創業園、農村電商孵化園、農業創客空間等創新創業平臺,為創業者提供有效服務。
抓好“錢”的著力點,優先配置公共服務資源。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我國在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有效地提升了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在新階段,應把對支持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加大農村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教師工資福利和社會保險待遇,完善城鄉教師雙向流動機制。增加農村基本醫療服務投入,加強農村衛生服務站、服務網建設,改善鄉村醫生待遇,提高醫療服務能力。增加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特別是加大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補助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建設。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采取“帶牙齒”的硬措施,切實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加大縣域金融機構對農信貸投放的激勵力度,強化政策性金融的政策引導力,規范和扶持農村合作金融。
抓好“產”的著力點,推動高質量發展。積極推動規模化經營,引導品牌化營銷,促進鄉村特色資源與城市多樣化需求匹配銜接,實現小農貧困戶與現代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有針對性地開發觀光采摘、生態休閑、文化體驗、健康養老、民宿美食、民族風情等新興產業,通過為城市消費者提供豐富的體驗創造價值增值。加快“互聯網+現代物流”融合發展,推動城市居民對偏遠地區物品的消費需求。通過物流體系和電子商務平臺,將偏遠農村生產端與城市消費端連接起來,促進城鄉市場的充分發展。積極探索電商直播,降低農民參與門檻,通過實時互動方式提升用戶體驗,激發用戶消費愿望。
抓好“美”的著力點,推動綠色發展。加快傳統農業的綠色化改造和綠色轉型,汲取生態產業經驗,以發展視角解決農村臟亂差問題。環境整治方案要充分銜接未來人口規模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錯配。保護好綠水青山和田園風光,保留住獨特的鄉村風貌和鄉土味道。多從農民角度考慮,多聽農民呼聲,提升農民參與農村環境治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抓好“安”的著力點,提高抵御風險能力。對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十四五”時期應急管理系統各項規劃,構建層次清晰、工具多樣、互相補充的防范因災致貧返貧長效體系,切實提高農村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適當提高災貧疊加地區受災群眾生活救助標準。推進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避險移民搬遷工程。針對農村出現的新型致貧產業風險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推進農村公共消防設施和消防安全管理組織建設,改善消防安全條件。建立鄉村重大疾病疫情防范應對機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吉林網2021年7月1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