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農歷新年,大部分的中國人都帶著相似又不同的心情踏上了還鄉的路,同樣奔波在這條路上的法律人也在用他們獨特的視角審視著中國鄉村在物質上和情感上的變化與沉浮,記錄下了一條并不平坦的歸途。
復雜的故事
我們經常在農村看到截然不同的現象。整個村莊變得更為現代化,但周遭的環境卻日益惡化;手機、微信和廣場舞在鄉村四處可見,但是燒香拜佛和跳大神也是日常現象。
這讓人困惑的現象是整個農村的縮影,這背后的更大問題可能涉及到整個中國社會的轉型方向,折射著鄉村蛻變中諸多問題的復雜性。
在我小時候的記憶中,我的家鄉水脈豐富,村里的小河和池塘隨處可見。但是由于缺乏耕地,人們的生活水平依然掙扎在溫飽線上。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上游開始修建水庫,火力發電廠和玻璃廠等企業也開始大量抽取地下水,整個生態環境開始發生改變,河流開始消失,地下的泉水開始干涸,蘆葦蕩被改造成耕地,耕地的增多逐步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各種鄉鎮企業為村民提供了更多務工的機會和更多的收入,但是這些企業也不斷地排放廢水和廢氣。不過當環境污染還沒有迫在眉睫的時候,人們更愿意接受眼前賺錢的機會。
我經常問村里的小學同學和左鄰右舍,現在好還是過去好,大家往往在沉默一會兒后,還是堅持不愿意再回到從前,不愿意是一種態度和立場,沉默是對現在境遇的不滿,這種復雜的態度也許可以解釋鄉村生活中的歡喜與悲傷。
農村的變化不僅僅體現在外部的經濟發展和環境變化,還有村民內心信仰的改變。
如今的鄉村地區,廟宇和教堂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開始蛻變并發揮出鄉村社會中新的社會功能,而信仰之間的沖突也開始成為鄉村中的新現象。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基督教信仰在鄉村快速傳播,在周末的時候,教徒們開始聚集在一起唱圣歌做禱告,很多原來信神的人也開始皈依基督教。于是,我們會看到同樣是貼春聯,基督徒家的春聯都是在感謝主的恩典。
在華北農村,廟宇供奉的神靈五花八門,并沒有一定的神仙體系。這些神仙的存在也許虛無縹緲,但卻被鄉民所敬畏,頭頂三尺有神靈,敬畏那種單純的因果報應,不斷地告誡自己要做好事。盡管這種自然崇拜顯得功利,但是卻用另外一種形式在約束道德失范后的人心。
在公共生活日漸缺乏的鄉村,這些廟宇為村民聚會活動提供了場所。廟宇廣闊的外部場地,成為年輕人聚會的場所,也成為廣場舞的熱鬧場地。
基督教和本土信仰的興盛傳播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兩個不同信仰的家庭在聯姻的過程中就冒出很多的麻煩。開明的父母會將對子女的愛轉化成一種容忍,也許他們也不懂所謂的宗教信仰自由,但是生活經驗讓他們生發出這種樸素的信仰自由和容忍。
鄉村社會的發展總是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不管人們是贊同還是反對,是樂觀還是悲觀,它在自身的運行邏輯中不斷地回應著這個社會,在不斷地蛻變著自己,這個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故事。
(作者系吉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檢察日報2016年02月1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