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春節回老家縣城過年,要比往年早幾天,多出來的這幾天,是有著自己想法的,離家多年,想多感受一下家鄉變化,重新計算一下自己與家鄉的距離。啟程前發誓千萬不要再喝多,但還是在與一幫老朋友在縣城一個小酒館中,喝醉了一次。每天東奔西跑,沒有太多機會親近這個對于我青春期而言特別重要的小城,但就算浮光掠影,也能感受到小城的變化,總而言之,縣城不大,但卻越來越多地擁有了大城市的氣質,這種氣質主要體現在生活方式上,當然,大城市特有的擁堵、忙碌、浮躁與焦慮,在小縣城一點兒也不少。
我住的酒店邊上,開了一家咖啡館,女兒自從去年去了幾次之后,就念念不忘,這次毫不例外,在住店期間,咖啡館成為她最愛去的地方之一。開在縣城的這家咖啡館,品位格調一點兒不比大城市的差:經營面積大,裝修風格精致,服務態度好,若不是時時響在耳邊的鄉音,真會讓人錯以為是在北上廣的某個咖啡館里。一天宿醉后醒得晚,我帶女兒去吃過幾次早餐,真的喜歡上了這家咖啡館,甚至動了因為有這么一家咖啡館而回老家的念頭。
很多縣城人民過上了小康生活
這次回家之前,我的堂弟老三就打電話給我,問我詳細的回程,說要去50公里外的火車站接我,三弟新買了一輛汽車,正處在新鮮勁頭兒上,愿意干點跑腿的活兒,好遛遛他的新車。回家之后才知道,我的堂弟老二、老三、老四、表弟、大妹夫都在同一年里,新買或更換了汽車,每個人手里都有一把嶄新的汽車鑰匙。打電話約喝酒的時候,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晚上別開車了,打個車來。
對幾個弟弟的買車行為進行了一個簡單的調查,他們買車的想法,一是出于孩子的考慮,接送孩子上學方便,不怕冬冷夏熱。二是在閑暇時可以出門旅行,方圓兩三百公里,是他們的旅行目的地。雖然車暫時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但他們覺得,身邊的人都買了,自己不買說不過去。在選車的品牌上,他們和一線城市人的想法差不多,都覺得德國的品牌更值得信任,“皮實”是首選理由。其次是追求性價比,喜歡買車內空間大一些的。與一線城市人的選車理念的最大區別是,他們絕對不買日本車。
車多了,縣城的擁堵狀況讓人頭疼。早中晚三次高峰,排隊在十字路口,頗有身處北京國貿的感覺,短短的幾百米,楞是開不出去。春節期間走親訪友,我的策略是盡量走外環,路雖繞遠了一些,但時間卻節省了很多。是的,縣城也有了外環,有了大貨車不得行使縣城內道路的提示。縣城也有了新區,政府辦公部門在新開辟的寬闊大道,開建新的辦公大樓,把單位從老城區里遷移了出來。走在這條大道上,目睹道路兩側的政府機關,頗有走在長安街上的感覺。
扮演領袖的特型演員,是縣城戶外廣告牌上最常見的明星
一線城市的水景房最貴,我們市里有水景房,于是我們縣里也就有了。縣里把東邊一條常年無水的河流,建了條大壩攔了起來,積蓄了一些水,沿河修好了路,建設了公園,公園旁邊又建設了商住樓。據說這是一種新的開發方式,房地產商與政府合作,先把環境搞好,再蓋樓賣錢。但由于位置離中心城區有些偏遠,這些樓蓋好了賣不動,因此戳在那兒,等待著買家。縣城街頭的房地產廣告,也出現了“衣錦還鄉,買房養老”的字眼。
談論買車買房,抽空看個電影,縣城生活方式日漸趨同于一線城市。我一直有個困惑沒想明白,在我們縣,一沒有特色鮮明的支柱產業,二沒有貢獻利稅很多的大型企業,三沒有得天獨厚的商業環境,是什么支撐了經濟的發展?今年我想明白了,是縣城年輕人對城市生活的熱烈向往和勇敢的追逐,為了實現理想中的生活,他們付出了特別艱辛的勞動。他們把不為人所知的辛苦藏在了背后,而把值得拿出來給人看的光鮮一面展現出來,他們承載著不可承受之重,但也樂此不疲。縣城青年,和那些漂在北上廣的青年們一樣,為了夢想在透支自己的青春。
人們想要逃離大城市的主要原因是太多的焦慮無可擺脫,因此家鄉時時成為自己的遐想對象,覺得回到老家就可以找到一種閑適的生活。可現在不一樣了,縣城生活的節奏,現在也不慢了。縣城有理由擁有更好的、更舒適的生活環境,我們許多從小城里走出來的人,都盼望縣城能夠永遠擁有過去的安靜、淡定、緩慢。但這對于生活在縣城里的人是不公平的,有時候你的理想主義,會變成別人頭上的緊箍咒。你不能為了自己的美好想象,而不對別人的追求送上祝福。
中國的縣城建設大同小異,比如這樣的大門樓子哪都有
過去一年看了許多關于農民變市民、城鎮化建設、貧富差距加大的深度報道,持悲觀態度的居多。但有一點是值得樂觀的,只要小城里的年輕人有勇氣有膽量有信心,他們就會創造更多的可能,他們會把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如果缺少了年輕人那股對生活的熱情,縣城才是可怕的。
縣城最讓人擔憂的地方在于它的經濟支撐力。在超前消費觀念的引領下,以及整個城市從發展理念和生活方式都在向大城市靠攏的情況下,唯有旺盛的經濟活力才能夠為其不斷制造生機。目前唯一能看到的繁榮,是縣城區域內的商業活動、門店經營以及飲食娛樂消費,這是下一級鄉鎮、農村居民持續往縣城遷居的結果。能給財政帶來突出貢獻的大企業沒有一家。民辦企業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也未涌現更多的代表企業,民營企業員工的收入也偏低。對于員工而言,工作僅是一份糊口的營生,是需要犧牲休閑時間與身體健康,才能獲得的一份單薄報酬。
和大城市一樣,縣城人的焦慮情緒主要也來自收入差距。在一些行業或領域占有資源優勢的人,成為縣城里的高收入者,貧富差距比往年更明顯。有錢人在制造并帶動城里的消費文化,普通收入者在被這股潮流裹挾著前行。另外,人際關系焦慮,對未來的危機感,逃離的意識,在縣城人身上也有體現。
縣城商業必須做地推,也就是散發小廣告
縣城讓人不安的地方還在于,它正在失去自己的文化獨特性:戶外被紛亂的商業廣告占領,城市建筑要么是仿歐式,要么是單調的高層樓房。有味道的老街在消失,路邊曾經高大茂密的樹木被砍伐,有幾十年歷史的學校在遷址,無數人在談論著搬遷和拆遷……縣城曾經安靜悠然、節奏緩慢的生活方式已經消失。當然,這不是一個地方的事情,其它的縣城也是一樣。
只是,縣城生活為何要復制大城市的焦慮?從好的層面想,這是縣城在嘗試學習并融入大城市的現代化機制,包括發展規劃、規則重設、生活服務、社會保障等,在這個過程里的確產生了進步的現象,比如公務人員的服務態度、管理者的執行能力、居民生存硬環境的改善等。但看不見摸不著的人文環境,卻被粗暴冷漠對待。當大城市開始反思自己的軟環境建設時,縣城仍然狂奔在發展與破壞并行的道路上。
一線城市文化與生活的示范性,對四五線城市的影響是巨大的。通過發達的媒體,以及身體力行的旅游,四五線城市人看到了一線城市令人眼花繚亂的一面,在向往之心的驅使下,小城管理者在加速城市建設,這種發展上的提速,給縣城帶來了局部上“耳目一新”的變化,卻制造了不小的中間空洞,以及小城居民對自己所處之地的陌生與疏離感。
彌漫的焦慮情緒的另一來源,就是這種“求大求快”的綁架式發展。在這個講究“全民支持,通力協作”的發展模式中,個體利益與聲音是會被忽略的。前有發達城市生活模式的誘惑,后有政府推手的催促前行,縣城人有了大城市人才有的焦慮,就一點兒也不奇怪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六根”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