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一篇題為《春節紀事:一個病情加重的東北村莊丨返鄉日記》的文章經微信、微博轉發,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記者深入事件發生地調查,發現“返鄉日記”并非“返鄉之作”,文中描繪的禮崩樂壞的“時間、人物、地點都是虛構的”。記者從遼寧省委宣傳部獲悉,此文為虛構杜撰。(2月26日《北京青年報》)
真實是返鄉筆記的底線原則,這也是大多數人看待返鄉筆記的基本原則,沒有人會把返鄉筆記當成虛構的小說來閱讀。最關鍵的是,只有建立在真實基礎之上的返鄉筆記,是本人真實觀察、思考的返鄉筆記,才有助于人們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觀察農村、農民和農業,才能為鄉村建設和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真實的鄉村究竟是什么樣子?生我養我的故鄉已經變成了什么樣子?家鄉的未來會怎樣?要準確回答出這三個問題,不是在回家過年的短短幾天就能完整掌握,更不是通過道聽途說就可以清晰了解。“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這是永恒不變的真理。
事實上不管是從事鄉村研究的學者,還是撰寫春節返鄉筆記的網友,要向廣大網友、社會描繪和展示出一幅真實的鄉村圖景,就必須祛除心中浮躁和功利性。不能為了完成單位布置的任務稿,或者為了賺取一點稿費,就抹黑或美化鄉村,撰寫虛構的返鄉筆記、調查報告。撰寫返鄉筆記,應當像費孝通在青年時期撰寫《江村經濟》那樣,飽含對鄉村和故鄉的眷戀和熱愛之情,以一股“江村調查精神”,長期駐扎、生活在鄉村,不帶偏見的仔細、認真觀察、感悟和思考鄉村、鄉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在線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